还原林徽音的建筑师人生:她肩头挑起两担云彩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文艺 发表时间:2022-08-14 11:5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文艺  2022-08-14
《年谱》出版,再现她爬梁架、钻天棚、上屋顶的工作场面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 艺
图/文津出版社提供

近日,由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出版的《林徽音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一书正式面市。

该年谱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扎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也是建筑史学家曹汛先生二十余年心血的集结。

1937年林徽音在测绘陕西耀县药王庙

“肩头上先是挑起两担云彩,带着光辉要在从容天空里安排。”

这是“一代才女”林徽音抗战期间在李庄所作的诗句,概括的也是她的一生——肩挑起建筑和文学这“两担云彩”,将二者同时作为毕生的事业与追求。

但比起林徽音在建筑和文学上的成就来,坊间却常对她的某些情感生活片段津津乐道,甚至任意铺排,将其作为“流量密码”引人流连。互联网场域下,一个真实的林徽音日渐模糊。

值得庆幸的是,该《年谱》全面梳理了林徽音对中国建筑学所作的贡献,同时从建筑学修养透视她的诗文创作,于名媛才女的光环下还原她刻苦耐劳的人生,令一个多维度的林徽音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林徽音先生年谱》封面

书名“林徽音”包含拳拳敬意

林徽因其实原名林徽音,此次《林徽音先生年谱》的书名用意正在于此。书中介绍了“音”变“因”的缘由过程:1904年,林徽音出生于杭州。

其父林长民根据《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的出典,给她取名徽音,同时又合“徽音冠青云”的诗意,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美好期望。

1907年林徽音四岁

可惜的是,“徽音”的名字并没有一直延续使用下去。1935年初,林徽音为避免与上海一位男性多产无聊写家林微音的名字相混,才不得不改名为“徽因”。此后,她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时皆署名“林徽因”。

但其本名“不仅是父亲所赐,先生自己也喜欢,改名是痛苦的,不得已的,所以现在应该重新改回来”——《年谱》遵照作者曹汛的主张,以“林徽音”之名出版。(注:故以下行文皆从“林徽音”之称,固有书名或用法除外)

1920年摄于伦敦

1955年4月1日林先生去世,同年7月曹汛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读书,后受教于梁思成先生。“虽未曾谋面,但在曹先生心中,林徽音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入学之后,他见过一幅林先生的设计作品,惊为天人,自此也默认林徽音为老师了。”《林徽音先生年谱》责编王忠波介绍。

1998年,曹汛协助校理出版老师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时,随即建议编辑出版林徽音文集的建筑卷和文学卷。

林徽音在佛光寺大殿唐代塑像间

1999年梁从诫为母亲编成《林徽因文集》,他将曹先生列为特邀编校,并在“编叙”中提到,是曹汛“力主编辑出版林徽音建筑文集并草拟了篇目”。

将她最早发表作品时间提前八年

林徽音对文学和建筑学都有极高天分。但此前学界一般以为,她是在参加新月社后,1931年在徐志摩的影响下开始发表作品。

经曹汛考订,早在1923年,她就以“尺棰”为笔名在《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上发表作品——翻译奥斯卡·王尔德的散文诗《夜莺与玫瑰》

同时,林徽音还受邀为增刊设计封面图案,以“光明、正义、平和、永久”为主题,制成黑白画图案,近处绘有一钟楼,底下是一弯平静湖面,远处则是密林和红日,天空中还有一对自由飞翔的白鸽做点缀,作品同署名“尺棰”。

《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封面

1923年才是林徽音首次发表作品的时间,比之前的概念提前了八年,这是《年谱》的重要发现之一。“是年林先生20岁,这样方与一位早熟早慧的才女形象相符。”(《年谱》后记)

曹汛先生还注意到,从林徽音设计的这个封面图案,可以看出“那时候她不但已经爱上了建筑,居然无师自通,还能画出钟楼的正立面投影图,瓦垄都是垂直画的,檐口和翼角飞檐也都是规规矩矩的正投影”。

他说,要“能画出一座建筑的正投影,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总要在学了投影几何和建筑初步之后……”可当时她还只是就读于培华女子中学的一名学生而已。

林徽音1931年为沈从文小说《神巫之爱》所做插图

钟情建筑痴迷《营造法式》的夫妇

早年偏重文学的林徽音,为何会决定放弃文学、去学建筑呢?一般认为是因为她受在英国时的一位建筑师女房东的影响。但曹汛认为,那只是表面原因,如果要究其根本,应看到早在她出国之前对于建筑、文学都有了较深的理解。

1924年梁启超(左)与次女梁思庄和林徽音(右)一起在北京游长城

在林徽音看来,文学的描绘在于人和人的情绪,而建筑则是人类生活的空间,产生情绪的环境。父亲林长民教导她要报效祖国、改良社会,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也给她很深影响。

所以林徽音虽喜爱文学和美术,但最终选定了与这二者关系最密切的建筑艺术为终生职业,就是要通过这一技能切实地服务社会。

1927 年,林徽音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美术学士学位

她不仅自己做出了这个抉择,还影响和推动了梁思成一生同行。

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建筑有关的细节:二人毕生钟情于北宋李明仲所著的《营造法式》,所以他们的婚期选在3月21日,这是李明仲的碑上一个日期。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音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林徽音穿了由她自己设计的带有东方色彩的结婚礼服

明仲为字,李其实本名为诚,北宋文献皆作李诚,后世或误作诫。为纪念李明仲,林徽音和梁思成又专门将儿子取名为梁从诫。

1929年,张学良征求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音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被选中

登高履险的中国女建筑师先驱

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回国的建筑学家,林徽音与其丈夫也是事业上的伙伴梁思成先生,一起走过了满怀理想的青葱岁月,共享充满朝气的北平营造学社时光。

1936年林徽音在山东测绘滋阳兴隆寺

战争年代濒于绝境的生存状况和近乎于零的研究条件,也没有影响他们坚持多年的中国古建筑调查。

通过《年谱》可以看到,他们在长年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弘扬中国文化作出的卓绝努力。因此,将林徽音的建筑生涯梳理清楚,也就打开了理解中国建筑历史的一扇门。

1941年,林徽音病中与子女在李庄家中

此前人们对林徽音的认识更多在其文学成就,而对她在建筑领域的贡献了解不多。曹汛特别关注林徽音的建筑文章和设计作品,指出林先生不仅是诗人和文学家,更是建筑学家和设计师。

他认为:“作为建筑学家和设计师的林徽音先生,论学识水平和实际贡献,在近百年的建筑界内,不仅是第一流的,而且是数一数二的。”

1937年7月,林徽音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寺院内测绘塔幢

《年谱》对这一点进行了重点挖掘,还原一位“争着干各种力气活,并和男人一样,不怕登高履险,经常爬梁架、钻天棚、上屋顶”的中国女性建筑师先驱形象。除了工作图片,还附录了林氏各个时期的设计手稿,令人直观了解到她的这一侧面。

去伪存真薪火相传编《年谱》

在协助梁从诫编辑《林徽因文集》的过程中,曹汛搜集到大量有关林徽音的资料,遂着手编写《年谱》。他孜孜不倦地搜集林徽音的佚文佚作,考订事实,尤其是补充更多的图片资料,将年谱变成一部著作。后期,他的学生刘珊珊、黄晓也参与进来作为本书的特约编辑。

曹汛(1935-2021),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学家、园林学家和文史学者。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2020年《林徽音先生年谱》获得国家出版社基金资助,出版工作正式启动。令人唏嘘的是,作者曹汛于2021年年底病逝,没有等到《林徽音先生年谱》的正式出版。

年谱附有一部2万余字精炼的《林徽音小传》,是首次发表。相比于年谱部分对笔墨的节制,传记部分曹汛的感情更加丰沛,里面包含有大量的思考与辨正。

林徽音水彩画作《故乡》(其一)

例如对于林徽音、徐志摩之间的情感纠葛,曹汛就十分反对一些“热闹过分”的揣度,他写道:

“徐志摩有三首诗是写给林徽音的,还有一首《月照与湖》今已不存,他自己都直言不讳……(林徽音)传流至今的诗作中,仅有一首是写给徐志摩的爱情诗,徐志摩也没有对任何一首诗作出应和。两人成了终生的朋友,徐志摩说他记得他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年谱以考证史实为重点,不做额外的发挥。多年来林徽音已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人物,围绕在她周围的传闻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因此曹先生要做的是去伪存真,把属于林先生的归给林先生,剥除掉那些浮言和传闻。”刘珊珊说。

以设计语言向林徽音先生致敬

翻开《年谱》第一页,一扇镂空窗格出现在眼前,窗格后则是传主林徽音的形象。黑白照中的她身体前倾,轻伏案头,似乎透过窗户正在思考些什么。

《年谱》扉页的镂空窗格设计

这是设计师在以形象化的设计语言向林先生最著名的散文《窗子以外》(收入西南联大课本)致敬。王忠波介绍,采用的是典型北方窗格样式,与梁、林二人进行田野考察的主要区域山西、河北,有莫大的内在联系。

《年谱》在设计上还有诸多“心思”:书中每一年份的总起页上,都会用年份叠印林徽音当时的年龄,这样读者一看便能迅捷地知人论世。

内嵌十二组诗文佳作

《年谱》还分别嵌入了林徽音的十二组诗文佳作,页幅比正文略小,纹饰以她当年研究中国古代图案时所作的手绘,精美而富于学术含量。王忠波说,他们的理念是要“把这本书的翻阅都变成设计的一个部分”。

1934年夏,林徽音考察山西古建筑于汾阳小相村灵岩寺

【文 摘】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节选)

林徽音

山西应县的辽代木塔,说来容易,听来似乎也平淡无奇,值不得心多跳一下,眼睛睁大一分。但是西历一〇五六年到现在,算起来是整整的八百七十七年。古代完全木构的建筑物高到二百八十五尺,在中国也就剩这一座,独一无二的应县佛宫寺塔了。比这塔更早的木构已经专家看到,加以认识和研究的,在国内的只不过五处而已。

中国建筑的演变史在今日还是个灯谜,将来如果有一天,我们有相当的把握写部建筑史时,那部建筑史也就可以像一部最有趣味的侦探小说,其中主要人物给侦探以相当方便和线索的,左不是那几座现存的最古遗物。现在唐代木构在国内还没找到一个,而宋代所刊营造法式又还有困难不能完全解释的地方,这距唐不久,离宋全盛时代还早的辽代,居然遗留给我们一些顶呱呱的木塔,高阁,佛殿,经藏,帮我们抓住前后许多重要的关键,这在几个研究建筑的死心眼人看来,已是了不起的事了。

1933年山西应县木塔

我最初对于这应县木塔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热心,原因是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起,对于这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他话常常没有说完,也许因为太严重的事怕语言亵渎了。最难受的一点是他根本还没有看见过这塔的样子,连一张模糊的相片,或翻印都没有见到!

1931年梁思成林徽音在北平

有一天早上,在我们少数信件之中,我发现有一个纸包,寄件人的住址却是山西应县xx斋照相馆——这才是侦探小说有趣的一页——原来他想了这么一个方法,写封信“探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弄到一张应州木塔的相片。我只得笑着说阿弥陀佛,他所倾心的幸而不是电影明星!这照相馆的索价也很新鲜,他们要一点北平的信纸和信笺作酬金,据说因为应县没有南纸店。

时间过去了三年让我们来夸他一句“有志者事竟成”吧,这位思成先生居然在应县木塔前边——何止,竟是上边,下边,里边,外边——绕着测绘他素仰的木塔了。

——写于1933年

羊城晚报2022年8月14日A8版报道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 琼
校对 | 潘丽玲

编辑:邓琼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