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派批评 | 北方人能不能写好南方故事?
文/西篱
既写自己又和书中角色拉开距离
原籍陕西的作家魏强,上世纪90年代初落户广东顺德,他最近出版的《大凤来仪》是一部致敬改革开放及新一代企业家的小说。书中人物的原型,有魏强自己,更有一批叱咤风云的顺德企业家。讲述湾区工业故事,书写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是这部作品的追求。
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自传性作品是有优势的。因为自传性质,作品中的感情会特别饱满,人物塑造、生活细节的描摹也会格外细致生动,这是因为作家对创作有了百分之百全方位的投入。《追忆似水年华》讲述巴黎黄金时代贵族生活,和作家普鲁斯特的气质特别吻合,叙事充满音乐性的舒缓和敏感,场景和细节让人觉得历历在目。
《大凤来仪》也带给我另外一种思考。这部作品里并没有自传性作品通常会有的那种自恋和个人气质的渲染。作家在创作准备和创作过程中,保持了一定的理性。作者既写自己,又把自己和书中的角色拉开了距离。他不仅仅是为自己身边人书写,也是为一个时代、为一代又一代创业者开拓者而书写,为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而书写。
关于创作与现实,或者通常所说的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评论家许子东说过一句话:“你干预生活,生活也要干预你。”他的意思是说,时代的大气候各有不同,作家因此会随之而调整自己的写作策略。魏强不是一位职业作家,但这部作品却让我看到他的创作在走向成熟,看到南方文化、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对他的“干预”和影响。
我在长期的阅读中,曾经有过疑惑:北方人能不能够写好南方故事?不懂经济的作家能不能写好改革开放?然后,我读到了陈继明写潮汕文化、杨黎光写粤商,读到魏强写湾区工业故事,因此觉得我的顾虑是多余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会带来一个作家认知和情感上的差异,但他的思考点在哪里,他想表达什么、表现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魏强在北方成长,客居顺德近三十载,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以及他作为一个对改革开放有深度介入、有深刻思考和深切感受的作家创作上的责任感和价值追求。
对生活细节有细密的观察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作家对他所要表现的生活尽可能地作了准确、详尽的描绘。他对生活细节有细密的观察,例如对工厂车间及其他现实场景据实摹写。在这些朴素写实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顺德家电行业热腾腾的产业气息,甚至好像闻到了那些来自工厂、公司、酒楼和大排档的金属味、装修味、海鲜味和老火靓汤味。
同时,作家在叙事上采用接近自然主义的开枝散叶的叙事结构,有一条主线就是谭志远的人生历程,在主线叙事的进程中,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讲述唐小天、孙宝丁、姚玉婷、张燕等各色人物的故事,讲完又归拢来,回到主线上,有时略有唐突,更多的时候倒也自然。他让我们在阅读的进程中产生信任,进而引起共鸣。
可能在一些读者看来,这部作品在叙事上缺少设计和剪裁。作家在讲述谭志远等人的奋斗史的同时,也讲述了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由各种欲望追逐而产生的阴暗面和人性黑洞。从积极的观察角度,我看到魏强对于社会现实各个层面生活的描写,感到他的写作遵从或者说与人类学的重要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的写作原则是一致的。马林诺夫斯基主张要尽快地把所有东西都写下来,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写下来的东西以后有没有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以后如果有机会进行影视改编,作家写的所有东西,都可能是有用的。因为影视作品更立体,需要密度更大的故事,需要更多的生活素材。
此外,这部作品还让我们看到作家在表现顺德本地的地域人文方面的努力。比如谭氏家族的历史由来,白鹤镇谭家村新春佳节的各种习俗和氛围,千人宴、竞投灯,等等,都写得仔细、有趣。
当然,长篇小说的结构和叙事的节奏,是创作过程中需要好好把控的。把控有度,有张有弛,从容书写,是一个成熟作家应有的状态。除了结构和叙事方法上的思考,该作品还有一点不足,便是故事讲述当中,不时会脱离小说应有的情景和趣味,以笔记式文笔,罗列企业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显得生硬;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在小说结尾呈现简单平淡的走向,大有前面用力过猛后续难以为继的态势。小说结束时的乏力感,反映了作家对谭志远们的未来的把握和思考,并不成熟。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李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