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人民日报那十年(之一)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时平 发表时间:2022-07-22 23:21
金羊网  作者:李时平  2022-07-22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回忆我在到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工作之前,有一个过渡时期,为时仅半年的在省属企业的工作时期。

从清远调到广州太难了,回忆起26年前的经历,真令人感慨万分!当时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我决意要到省城来发展,寻找我喜爱的新闻事业平台。当时省里一家都市报拟创办,负责筹办的领导是好友,他提名我作为该报的第一批采编人员,报到上级被“卡”住了。在此同时,省里一家待遇优厚的建设集团公司亦是被上级人事部门否决。

就在调进省城之路接二连三被堵死后,功夫不负苦心人,幸得广东省陶瓷公司总经理戴履先先生,他伸出橄榄枝,帮我圆了到省城工作之梦。(见下图)

中共清远市委组织部1996年11月4日开具的干部行政介绍信

广东省人事厅1996年8月22日同意调动的批件

与此同时,我妻子也被其上级单位调进,到广东省工商局报到履职(当时政策要求夫妻同时调动),而当时我们放弃清远舒适安逸的环境,来到省城面临困境四条:一没住处。二是要负债交调进广州城市增容费。三是我的每月工资收入不升反降。四是上下班路途远又没有专门交通工具。可谓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两手空空,前途未卜。

但我坚信,偌大省城,华南地区经济中心,一定会找到用武之地、合适平台的。没有住处,经家乡湘阴七中高中同班同学刘鹏飞的帮助,暂住沙河部队的招待所他的工作值班室,后来又几经折腾。到1997年4月在招待所共住半年左右,再借住原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工作的乡友欧阳鸿鹄空余的一套房至年底,再租住杨箕农民屋顶楼“蜗居”,直至第二年夏天搬进妻子单位分配的住房,其窘境可想而知,难处一言难尽。

儿子亚宇在乡友欧阳鸿鹄家借住时开始上小学。

到省陶瓷公司工作的工资收入又降低了,从清远每月1500元下降不到1200元,因为要交纳毎人一万元的城市增容费还导致家庭负债,但我坚信这也是暂时的。在清远上下班都有小车接送,在广州上班没有,就将10年前在韶关市委办公室工作时配发的“永久”牌自行车带至广州,毎天骑车上下班,从沙河骑到越秀山下的省陶瓷大厦要大半个小时。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说是命运之神在我此时此际,不仅使我处于逆境之中,还使我每一个行动都不如意,以此来激励我的心志,提升我的意志力,使我面对困难淡然处之,坚韧意志,沉着应对,还坚信未来一定会好起来的。

1996年11月我到省陶瓷公司报到,被安排到省陶瓷协会秘书处工作,上班后接待过一个日本陶瓷行业考察团,参加过省陶协的年会(见图)。

1996年11月,作者参加广东陶瓷协会第一届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并与会者全体合影(前排右5为时任省陶瓷公司总经理戴履先,右6为广东省原副省长匡吉,后三排左四为本文作者)

不久就被抽调参加由省纪委四室时任副主任李石稳牵头的专案组,调查省陶瓷公司和湛江港务局的有关领导问题专案,此期间我配合省纪委四室正处级纪检员甄瑞潮的工作,他时从广空航运团(岑村机场)政委的职位上转业,后相继任省纪委办公厅副主任、副秘书长,东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市人大常务副主任等职。这段可以算我干纪检最早的工作经历。

时光转眼又到1997年春天,记得是在3月某日,下班后到我妻子的单位饭堂吃晚饭,因为我有每天阅报的习惯,就到她的办公室阅读当天的《南方日报》等报刊。当时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则广告吸引了我,报上有半个版面载有“人民日报社在广州成立华南分社”的广告,要面向社会招聘首批采编、行政管理、经营等人员。我当即果断决定要去报名应聘,第二天即到地处天河区黄埔大道159号富星大厦的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报了名,并幸运得到参加招录笔试的资格(见 “准考证”图),考试是3月23日上午在天河中学举行的。

据当时分社领导易凯撰文介绍:华南地区共有7000人报名应试,仅筛选出200人进入笔试。记得考试内容很多,考试时间整整3个小时,试卷中作文题目就是“考试”。我以父亲正患肝癌晚期,卧床不起,但盼爱子成龙,期盼儿子能圆“记者梦”这一故事撰写,可能以情动人,搏取了考官的同情,后来听分社领导说笔试成绩不错。再经过领导面试,布置做调研报告,还有集体面试、单位外调、体检等程序,算起来要闯七道关。

不经一番风霜苦,那得梅花百日香。我终于如愿以偿,4月25日就正式接到“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人事保卫处”的调函(见图),安排在分社总编室从事通联、读者来信、内参编辑等项工作。

这是我人生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我还不到34岁,能有幸闯过这重重关卡,经公开考试成为党中央机关报一名记者,这是我人生一大幸运。为我以后人生道路和新闻业务上取得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回顾这一历程,从清远调到广州,再考进党中央机关报,一路上可谓困难重重、筚路蓝缕,但是斩关夺隘、披荆斩棘,终至理想目的,令人感喟!虽然25年过去了,回顾起来这仍是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转折之一。

回忆考入报社的程序,可谓“过五关,斩六将”。笔试之后是分社领导亲自面试,我担任过中共清远市委新闻秘书、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等工作经历也帮了忙,领导听说我有这一段工作经历,当面交代写一篇“广东省新闻秘书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我认真对待,急而行之,仅用4天时间,包括到南方日报采通部、羊城晚报社通联部调研情况,加上利用手头积累多年的资料,写出一篇有情况、有分析、有观点、有对策建议的,洋洋洒洒近万字的调研报告。

我当时借住沙河部队招待所值班室写这份材料,房间一无写字台可用,同学就临时找一张缺一条腿的破桌子;二是无电脑打字,就用手写,写得手指发肿。材料质量得到时任分社编辑部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时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陶闻讯也称赞:“为广东新闻秘书队伍增了光”。

调研报告原件图

作者简介:现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曾任中共广东清远市委新闻秘书,清远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总编室编辑、记者,粤中、粤北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副董事长;羊城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等职。

编辑:吴方舟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