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广美毕业展这12件精彩作品,你更中意哪件?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江粤军
图/受访者提供
在诞生了冬奥吉祥物“冰墩墩”的校园里,更新一代的青年艺术家、设计师,通过作品积极主动回应着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的挑战。
5月19日,广州美术学院2022年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标志着一年一度的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盛事——广美毕业季正式拉开了帷幕。
随后,广州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先后分两场在广美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展出。经过超过一个月的展期,本年度广美毕业展将于6月28日划上句号。
可以看到,本次毕业展呈现出当下年轻人的鲜明特点:关注社会发展前沿,关注文化发展脉络,关注城市空间改造与提升,跨越专业界限,链接艺术与科技、传统和当代,大胆创设未来……
就此,羊城晚报选取部分精彩作品,并就本年度毕业展特点、看点与亮点采访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
1、陈瑶、陈永基 《星燃》
这幅漆艺壁画的灵感即源于作者对宇宙与生命之间联系的思考:微小如构成生命的细胞,宏大如天体集合,它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使这幅壁画与现代空间基调更加契合,作者在组织画面时刻意摒弃传统图案与符号,描绘了一幅介于写实与想象之间的星空景象。它既可以是从某一星球的视角欣赏宇宙诞生的壮丽画面,又或是从宇宙观察自身,不禁感叹沧海一粟。
2、罗盛天 《花花补丁计划》
罗盛天介绍,“种花”的初衷很简单:“因为村子里街道比较窄,自己骑车时就经常被这些缺角磕碰,而且这些棱角可能也会伤害到小孩子。”面对这些坚硬的缺口,罗盛天用柔软、毛茸茸的羊毛毡材料,为之“打一个温柔的补丁”。
罗盛天没想到的是,第一朵“种”在南亭村的小郁金香,竟然在网络上火了,更受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如今,他发起“花花补丁小分队”,成员已经超过百人。
3、罗秋薇 《方子》
在此次设计中,选择“清热解毒”为主旨,提取了连翘、金银花、广藿香、炙麻黄、绵马贯众五味草药,通过结合中草药植物自然生长形态与拟人化设计表现,呈现出鲜活喜人的草药娃娃。
材料上使用陶进行手工制作,也更具文化情怀与温度。设计旨在新时代审美下,让人们能够看到传统中草药文化迸发出新的展现方式,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也终将擦出热烈的火花。
4、刘亚兰 《鸟在安静的地方叫,我在每一个地方把脚贴到耳朵上》
作品是刘亚兰深入大南坡美育实践的部分成果。她对对大南坡美育实践的关键词问题进行梳理,在玻璃墙贴对当时的日常绘画进行二次编辑,核心部分纪录片《孩子们玩耍的地方》,用影像捕捉与当地孩子们的即兴玩耍。
作者希望,让读者看到他们身上充满自然和野生的浑然天成的状态。
5、陈俊霖 《曙光》
陈俊霖作品《曙光》以特别的构图形式,表现人群奋力攀爬高山的场景,爬上山巅,曙光渐现。据作者介绍,该作品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所作。
其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令人可知新一代创作者对于主题性创作的新思考:当历史叙事主题性创作越来越被重视,它在艺术上的表现当然不容忽略。
6、张娉婷 《连接》
青年学子的创作对象往往是从身边的风物开始,在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之变。张娉婷作品《连接》以六条屏的形式,运用水墨重彩的技法,呈现城镇日新月异的变化。画面中待拆的旧屋,正在改造的房屋,在建的楼房,均以同一元素“电线杆”串联起来。
其间多条细长的电线贯穿整个画面,连接不同空间,成为连接老街与新城的重要桥梁。通过电线的穿插交错,将六张原本独立成幅的作品联系在一起。
7、王艾诗 《门面》
作品《门面》则聚焦特色建筑这一主题,表现潮汕地区建筑的历史感与文化感。潮汕建筑地方色彩浓郁且装饰精致,门面常有名家题写匾额,楹联石刻,墙面常以雕刻有吉祥图案、戏剧故事、历史人物、花鸟鱼虫等内容的石刻灰塑装饰。
在王艾诗看来,透过建筑面貌仍可看到当年的繁华与居住者的修养,她也期待通过作品引起人们对文化自信的思考。
8、钟培旗系列作品 《旅人》
作品利用漆灰的独特肌理效果表现时间性,将其个人化的艺术体验串联起来,试图去建构一个在现实与梦幻间的奇幻世界。画中的题材分别记录着创作过程中每个时期的情感体验,通过在“过程”中不断地显现“旅人”的形象。
9、柯歆彤 《重塑》
作品关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元素灰塑。
该系列创作通过灰塑残片收集,传承人访谈,传统建筑考察、重构可能性推衍,制作实践五个步骤,利用纤维材料对灰塑残件进行重构,力求在岭南文化语境中对传统基因赋予纤维艺术的生命力,尝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种途径的可能性。
10、甘雨诗作品 《寻麟记——基于麒麟扎作与舞蹈招式的创意首饰设计》
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日益成为年轻学子的设计自觉。
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阁麒麟舞”为研究对象,提取麒麟舞蹈招式中彰显麒麟威而不凶、仁而不憨的灵活可爱的动态,以当代新颖的数字化技术重新演绎麒麟舞,将舞蹈动作轨迹实体化,传承优良的地方文化瑰宝,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11、叶健聪系列作品 《寻家》
作品灵感来源于作者的生活感受。他与家人因各种原因许久未能重逢。对家人的思念,随着时间越来越强烈。虽然在网络上能尽情交流,但彼此空间的分隔使我的归属感渐渐流失。
这组作品是作者对陪伴的渴望以及疏离感受凝聚而成,映射出来的是作者的精神图景。
12、谭乐超 《289省道协奏曲》系列
作为上世纪90年代末出生在雷州半岛的一代人,谭乐超的成长过程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城镇飞速发展。
作者希望通过黑白木刻的方式,呈现那片种植着满是高糖高热量农作物的故土,以及这里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时刻体验着这片热土的生命气息,他们在炎炎烈日下丈量自己的脚印,践行自己的理想。
【访 谈】
胡 斌(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跳出“白盒子”,关注社会重要议题
羊城晚报:您认为今年广美毕业展(美术类)有什么特点?
胡 斌:我觉得,首先是对于社会重要议题的关注提高了,这与学校和整个国家的导向有关。年轻学子应该有观察社会和公共空间的视角,而不是局限于自身生活的“小范围”。
其二,介入乡村和传统文化的活化转换越来越多,艺术不应该只在中心城市的“白盒子”空间活跃,还应该跟广阔农村以及社区的人群联系起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点真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传统文化的转换则意味着我们如何从自身文脉当中寻找对接当下的路径,这同样需要智慧。不少学生的作品已经展示出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独特视角和抱负。
其三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作品日益凸显。这在学科建设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中也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不少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地运用新媒介,表现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
羊城晚报:社会、时代发生的许多变化,如何体现在学子的求学与创作中?
胡 斌:这一届毕业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他们以强烈冲击,同时也促使其艺术学习和创作要克服困难、进行新的思考和转换。
毕业生们也更加关注心理的微妙变化和真切感受,以实际行动进行某种带有“疗愈”性质的艺术思考。他们会更加关注在互联网的线上交流和生活方式以及虚拟空间、虚拟技术的发展,因为疫情阻隔了很多线下的互动,所以,促使他们开拓更加多维的表达和交流模式。
羊城晚报:近年来,广美毕业展受到大众关注,更成为一时的嘉年华。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胡 斌:我觉得,这与广美在整个华南地区地位的提升和快速发展密切相关,近些年,广美不断涌现出具有顶流特质的创举,引起艺术圈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很多人都想来看看这样一所美术学院的学习和创作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形,而毕业展是最集中反映教学成果的一个大舞台。
其次,这也与整个社会对于艺术、对于美育的关注度提升密切相关,现在众多艺术展览都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热点,看展览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汇集如此多门类、体量巨大且品质不错的毕业展正好成为社会各界了解艺术的盛事。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毕业展能够跟公众有更好的互动。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 琼
编辑 | 文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