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中前行
之所以说“在思考中前行”,源自于我对李时平新著《独立思考》的阅读(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集新闻、摄影、副刊作品于一体的20余万字的集子,是从他的近两千篇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所选这些篇什,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文学作品,履痕处处,无不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是作者与时俱进、独立思考的智慧的结晶。
李时平是一名大报记者,《独立思考》这部集子自然就以新闻作品为主。西方有一句行话:“狗咬人不是新闻而人咬狗才是”。新闻到底是什么?我非学者,故不能对其说三道四。倒是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加里宁说过一句令人大彻大悟的话:“一个好的新闻记者就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无疑,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众多思考者中的一位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优秀记者。有人说,新闻作品的时代感太强。言下之意,无非就是说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但笔者对此说法不敢苟同,倒是认为,真正的具有永恒性的新闻作品是与时间一同存在的。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是最好的?愚以为,就是读过之后隔久了,还想找出来再重读一遍的那类作品。翻开这部《独立思考》,其中就有不少属于这类作品。譬如写经济的《从“仿”织布到“脑”织布》、《关注“红三角”经济圈》、《南海“旋风”神力何在》等;写农村的《“红军路”何时修成“幸福路”》、《留住天上水,敲开富裕门》;写人物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作品。其视角独到、思想敏锐、文笔干净,无不显示出作者高深熟稔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新闻独特驾驭能力。
我个人以为,满足于人云亦云,流于一般形式和思想而不作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尝试,新闻就不会有所发展。至于为追求某种个人功利、迎合某种需要而妆扮或歪曲事实,那就更是同新闻记者这个崇高职业背道而驰了。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他的正直和善良在业界是有口皆碑的。他在《人民日报》从事专业记者近10年,采写了不少为民请愿、伸张正义的优秀作品。如反映见义勇为的青年民工王敏惨死街头而受冷遇的《一青年羊城见义勇为,死后遭遇凄凉》的报道见报后,即引起高层重视并亲自作了批示,最终为受害人伸张了正义;又如反映人身遭受侵犯的《佛山购物竟遭遇“麻烦”,女学生论理未果上公堂》一稿见报后,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司法机关的介入,最后为一名未成年的女中学生讨回了人身权益。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德不高则行不远,当一名新闻记者更甚,而他在这方面尤其做得好。正如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社长兼总编辑所评价的:“时平为了伸张社会正义,多次为遭不幸的群众反映情况,引起高层重视,也为报社赢得社会尊敬!”
一名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记者,是不必回避现实矛盾的,因为认识和揭示事物的本质不会有损于一位新闻记者的形象。从为人民和社会正义的立场出发书写时代的现实,既不会使人们高枕无忧、酣然入睡,也不会使人惊慌、沮丧,反而会使人们振奋清醒,以加倍的信心和勇气投身现实的改造,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多次证实了的。他作为一名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记者,他所采写的每一篇新闻作品,均有“党”气,并具高度和深度,无不折射出一位记者的睿智之光。
李时平天生是个干新闻的材料,198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韶关市委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之后数年来,虽不是专业记者,但他用勤奋的笔写出一篇篇优质新闻作品,分别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韶关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成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专业记者后,他更加才思喷涌、如虎添翼。因为韶关是他的“第二故乡”和“发迹”之地,所以,他对韶关怀有一份特殊感情。他的一双勤奋的脚大部分时间都跋涉在粤北的山山水水。这本20多万字的集子,60%以上文字都是抒写韶关、清远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正因为如此,原韶关市委副书记、后任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骆雁秋才会在为《独立思考》所作的跋中高度评价他:“为宣传清远、提高清远的知名度,特别是在宣传全国首创的扶贫试验区、石灰岩地区和少数民族高寒地区18万人口大迁移,1994年全市抗击特大洪涝灾害袭击、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新闻报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由仰之弥高、素以思想解放而极有威望的老领导题词:独立思考——恰如其分地点评了他在新闻战线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他本人却很谦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的出版,只是对自己20年新闻文字生涯作一次小结。而很多读者在读过《独立思考》之后普遍认为,他是一位善于发现、独立思考的优秀记者。这种评价对于一位记者来说,敢情是一种莫大的慰藉。
记得美国著名作家享利·戴维·梭罗说过一句名言:“衣帽可以卖掉,思想不能丧失”。衷心祝愿李时平继续在思考中前行。
作者系原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粤北记者站同事
此文原载韶关日报2005年5月25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