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豪情汇笔端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福高 发表时间:2021-12-16 12:54
金羊网  作者:黄福高  2021-12-16
在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在流动人口巨大的广州,见义勇为者经常有,外来民工的负面新闻也时有所闻。

让无力者有力

2003年6月8日,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粤北记者站站长李时平正在驰车去粤北采访的路上,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一位认识他的在广州打工的湖南老乡打来的。电话里的声音急促得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称6月6日在广州海珠区大塘村的一位湖南老乡为追擒一名歹徒而身受重伤致死,至今遭遇凄凉,又因他家境贫寒无钱料理后事,令人心寒。请他前去采访报道,以引起社会的重视。

此时,时平已离开广州市区五六十公里,他放下电话,心想,这是一位普通民工对人民日报记者的真情求助和信任,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记者应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民鼓与呼,时平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这是一条不能被轻视或放弃的“重大”新闻。他立即打道回府采访这一新闻事件。

在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在流动人口巨大的广州,见义勇为者经常有,外来民工的负面新闻也时有所闻,但一位普通青年民工见义勇为血洒羊城还是鲜有所闻。时平还在回广州的车上,就凭着他那颗正直和职业记者敏感的心,紧紧抓住了这个新闻事件展开调研。

他首先赶到事发地,顾不上喝一口水,全身心地向知情群众和有关方面进行深入采访调查,“事件”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这名见义勇为的青年民工名叫王敏,湖南湘阴县人,原在东莞厚街打工。他于本月初与女朋友一起从东莞来广州与亲友过端午节。6月6日凌晨两点多,王敏与女友在海珠区大塘小区内元龙大街29号一家药店与老乡聊天时,突然从不远处西华大街26号一家发廊传来求救声,一经打听原来是一名歹徒入屋抢劫发廊女青年。王敏二话不说,与另三名群众骑乘出租摩托车追赶。经过一两公里路程的追赶,终于在大塘路口的东华七巷抓住了歹徒。经过一番搏斗后制服了他,就在将歹徒扭送派出所时,这名歹徒突然从裤管拔出匕首,反手直刺王敏胸部,王敏猝不及防被刺中,左胸斜拉至右上腹腔,伤口长达6-7寸,并伤及心脏及肝脏。王敏当即血流如注,倒在血泊中。虽经抢救,但因伤势过重回天乏术,而那名穷凶恶极的歹徒则趁机逃之夭夭。

时平在深入采访时还了解到,王敏一向性情豪爽,极具正义感,疾恶如仇,乐于助人。群众纷纷说: “王敏这样死了几天了,当今社会,见义勇为难啊!”

作为一名记者,他虽然不能给这些群众承诺什么,但他却在心底早已下定了一个决心――那就是一定要争取将这个见义勇为的“民工英雄”宣传出去,还见义勇为者和社会一个公道。

时平心潮难平,又一次陷入了苦苦的沉思之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将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对此事进行报道。采访当天中午,就将题为《一青年羊城见义勇为,死后遭遇凄凉》的稿子一气呵成。分社编辑部和人民网总编室收到稿件后,认为此稿新闻含金量高,具有社会反响力,但对这样的“负面”新闻,还存在种种顾虑。时平得到信息反馈后,立即又打电话给报社主管领导,坦陈自己愿为此承担一切责任和后果,以及作为一名人民的记者心系人民、为民请愿的耿耿心迹。报社领导终于沉重地签发了这篇本身已经迟到、但又是人民日报记者率先报道这个“民工英雄”的新闻稿件。

6月9日在人民网“人民热线”专栏,首次向社会公开报道这个事件后,在社会上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羊城晚报等地方媒体继续跟进以大篇幅的版面予以报道。社会各界群众纷纷声援王敏的义举,并对王敏父亲予以慰问。省的主要领导看到时平写的报道后给有关部门作出重要批示,广州市有关部门当天连夜召开会议研究,认定王敏这个“民工英雄”的义举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予以奖励。

王敏见义勇为的壮举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粤湘两地群众争相阅读有关“王敏事件”的追踪报道,6月30日,王敏家乡湖南省团委追授王敏“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并号召全省团员青年向他学习。不久,湖南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湖南省湘阴县委领导和王敏父亲一行到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赠送锦旗,称赞报社及时平对“王敏事件”的报道是“人民日报记者为人民”之义举。

类似上述对“王敏事件”一样的报道,时平关注民生、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的事件报道不少。曾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孙轶青老先生,书赠时平的条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就是对其生动写照。

一个党报记者的执着追求

一个记者的幸福是什么?“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只要做到哪怕只是一件,就会感到幸福。”时平说,这是一位新闻界名家说的,他对此非常赞同。

每年记者节,作为中央党报记者,他似乎每次都忘却了这个幸福的日子,一如平常,仍然奔波在南粤的大地之上,采访――写稿――采访――写稿……不少朋友劝他说:休息一天吧,今天是你们的节日呢。而时平则歉意地回答道:“国家给记者设节日是记者的幸福,但作为记者本身应该是没有节日的!”

时平在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工作10年,除2年在总编室,2年在粤中(佛山)记者站工作外,他在粤北记者站任站长长达6年,成年累月奔波在粤北清远、韶关两地之间,这两个地级市加起来近4万平方公里,共六七百万人口,大都是崇山峻岭,道路难行,即使每月平均一天跑一个县(市)也还是跑不完,新闻战线之长,采访任务之重,身体能量消耗之大可想而知。为了不落下一个县(市),不漏报一条新闻,他已经习惯了没有节假日的工作和生活,用他自己双脚踏遍了粤北的山山水水……,他说: “这些年来,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党报记者的重大使命感,体会到新闻就在路上,新闻就在自己的脚下。”

2002年新春期间,时平到粤北石灰岩山区采访修建水利工程,他顾不上与家人团聚,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深入韶关市乳源县、乐昌市的石灰岩山区采访,与乡民共度元宵佳节。由于连日劳累,加之去之前就有些感冒了,折腾到元宵那天下午就开始发高烧,并且上吐下泻,身体几乎支撑不住。为了按时完成采访任务,他硬是坚持不肯下线,趁大家吃晚饭时他跑到乡卫生院打点滴,当晚只喝了一碗粥,硬是将稿子写完发回报社,第二天见了头版重要位置。报道写出广东各级党委、政府帮助石灰岩山区群众修建蓄水池,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动人事迹,歌颂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受到外界和新闻界同仁的好评,时任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总编辑评说:“他写出的报道渗透着对村民的热爱”。

2006年7月,粤北大地受“碧利斯”台风影响,发生百年洪涝灾害。时平第一时间赶赴洪灾前线,加入粤北历史上最雄壮、最残酷、最持久的抗洪战斗。凶猛的洪水将韶关地区几乎所有的通讯设施全部摧毁。他一时被洪水围困在乐昌这座“孤城”之中两天两夜,吃的只有是有限的空投饼干和矿泉水。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乘坐皮艇游到七八里外的监狱将报道及时传回了报社,引起全国关注。在乐昌的几天几夜,他随后写出了一批粤北人民不畏灾难、英勇战天斗地的连续报道,其中如反映抗洪全景式的《那一幕永生难忘》,率先重点报道抗洪英雄李大为、林建强的长篇通讯《85人踩着他的肩膀脱险》、《他把生路留给群众》等均被报社编发重点版面,引起社会极大反响。韶关军分区的首长说:“李大为的英雄事迹能迅速为全国人民知晓,被追认为全国抗洪英雄,人民日报帮了大忙!”广东省一位新闻界老前辈则对他说――用生命追随新闻特写脚步的记者是人民的好记者……

一个人民记者的幸福

时平出生在湘水之滨,自幼受湖湘文化的熏陶,父亲是位乡村知识分子,不仅诗书画皆通,而且勤于学习,老人到古稀之年,尚能背诵《古文观止》中的名篇,有此家学渊源,后天本人的努力学习,加上天生又有一颗机敏的心,造就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他1985年大学毕业后被录用到韶关市委办公室工作后,平常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他还经常写出一些的新闻、散文发表在《韶关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上。也许是命运的有意安排,1988年清远撤县建市,要从当时的韶关市委分调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去开拓新的“战场”。清远虽然离广州近,但刚建市,条件非常艰苦,但在去留的抉择上,时平积极主动地加入新建市统调干部的行列。时平的老领导骆雁秋先生,曾历任中共韶关市委副书记兼秘书长,中共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他在为时平的《独立思考》一书作的跋文中称赞“这是关键时刻的一个考验,”还在书中说“时平具有一种不畏艰难困境的精神,我想这与他出身清贫,从小经受磨难有关。”这种评述是很中肯的。

于是,他坦然去了清远。

确实,清远当时一切需从零开始,百业待兴。

北江南岸,只有一望无际的冬茅和稻田,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和风碧林,这些还不算,就连北岸的小县城坎坷不平的街道上竟没有一盏红绿灯……住房也是简易宿舍房,几平方米一间,2位同事挤在一起,夜晚只听得此起彼伏的鼾声一片……就这样,开始清远的拓荒之路。

在清远新市建设那片沸腾的土地上,时平就似一匹不知劳累的拓荒牛,没日没夜干得有声有色,被认为是清远市新闻宣传的“一支笔”,真可谓是广播电视里有声、报纸杂志上有名的角色,后他被任命为市委新闻秘书。在他任新闻秘书工作期间,清远的建设成就登上了堂堂中央、省各个新闻媒体的重要位置,让人刮目相看。

他为宣传清远、提高清远的知名度,特别是宣传清远全国首创的扶贫开发试验区、石灰岩山区18万人口大迁移、1994年全市特大洪涝灾害、重建家园,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经他的努力,清远还于1993年成立了首届新闻工作者协会,任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后来,他又任副主席。

时平是一个敢于挑战、超越自我的人。1997年初,香港回归前夕,中央决定成立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为此面向社会招考编辑记者。时平闻讯后,立即到分社报了名。虽然有数千人报名,但层层筛选下来,结果时平不但笔试成绩很好,而且在面试时,报社领导交代写一篇“广东省新闻秘书队伍现状的调研”,上万字报告,他仅四天就交稿,报告材料扎实,分析到位,报社领导给予很高的评价。

于是,他终于圆梦成为一名党中央机关报的记者。

他从1997年算起至2007年,整整10年。在这10年记者生涯中,他始终用生命的激情跑遍了南粤大地中,与他生命息息相关的山山水水,采写了共计几十万字的新闻作品,先后荣获过广东省人大新闻奖、广东省新闻奖,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饶的硕果。2005年春,由广东省委老领导题写书名的《独立思考》新闻作品集,正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受到广泛好评。

2006年10月,由时平作为执行主编《从寒极到热土》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题写书名、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作序。清远市委、市政府为此书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

时平二十多年前中学时代一位老师蒋克定先生,曾蘸着自豪的情感赠给他一首“七律”诗,诗这样写道:“济世豪情汇笔端,廿年辛苦不寻常;文章遵命传真贵,思考成形独立难;激浊扬清称太史,摘珠镂玉耀文坛;青山踏遍心犹壮,好景无边待笑看。”

时平在广东新闻界是一位名人,同时又以善于独立思考而著称。他为人谦厚,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交游广阔。在广东各界工作的湘籍人士与时平相熟的乡友很多,他们聊起来,大都与这位蒋老师看法“英雄所见略同”。

时平于2007年4月因工作需要调到广东省最大的国有外贸集团工作,并在今年2月派到广东省广告股份公司任副董事长、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开始了他人生新的里程。

此文原载由湖南省政协组织编写的《湖南人在广东》一书,该书2008年7月由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