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为何反派更出彩

来源:金羊文化 作者:夏珺 发表时间:2023-02-21 14:20
金羊文化  作者:夏珺  2023-02-21
原本名气不大的演员张颂文也因这部剧一夜之间大红大火,圈粉无数,成了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了。

著名裘派花脸康万生年轻时在《红灯记》里扮演日本宪兵,就一句台词“带李玉和——”,他天生的金嗓子,他神完气足拉长声这一喊不要紧,台下观众热烈鼓掌,影响了接下来出场的英雄人物李玉和的“雄心壮志冲云天”。这还了得,“破坏革命样板戏”,遂下放到天津自行车厂劳动锻炼去了。

当然,这是一个半真半假的梨园段子。但也说明一种现象——反面人物压过了正面人物,反派人物比正面人物更出彩。

最近火爆全网的扫黑题材电视剧《狂飙》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观众普遍反映,在这部39集的电视剧里,最出彩的角色当属黑老大高启强。原本名气不大的演员张颂文也因这部剧一夜之间大红大火,圈粉无数,成了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了。

图片

《狂飙》的一号人物是张译饰演的安欣,一个基层警察,扫黑英雄。他的对手——张颂文扮演的由小鱼贩子“成长”起来的黑老大高启强是男二号。安欣是扫黑英雄,是正义的化身。高启强是扫黑狂飙打击的对象,自然是反派人物。可是,从电视剧播出的效果看,反派人物的风头大大超过了英雄人物。这大约是主创者始料未及的。

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剧本的,有演员表演的,有观众欣赏角度的,等等。大器晚成的张颂文的表演真实、自然、有层次感,张弛有度,可圈可点,可以说,他在这部剧中的呈现为影视表演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不光是高启强,其他的反面人物如徐江、高启盛、唐小龙唐小虎兄弟、“大嫂”、“老默”、李有田李宏伟父子等,也各有独特的风采,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图片

观众喜欢反派人物,或者说反派人物比正面人物出彩,由来已久。

比如看电影,观众记住了赵丹、王心刚、于洋、郭振清、田方、张勇手等“正方”演员,他们扮演的是许云峰、洪常青、李向阳这样正气凛然的英雄人物,同时也喜欢陈强、葛存壮、刘江、方化、陈述等“反方”演员,他们虽然扮演的是南霸天、胡汉三、伪军官、日本鬼子之类的反面人物,但同样有光彩,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甚至他们的一些台词如“高,实在是高”“我胡汉三又回来啦”等都成了经典的流行语。

虽说是“寓教于乐”,但观众看电影,第一位的不是接受教育,而是一种娱乐,一种审美体验,反面人物塑造得好,有血有肉、有人的七情六欲、有鲜明的性格,看他们的表演,观众得到了美的享受,焉有不喜欢的道理。

正不压邪——反面人物的风头超过正面人物的例子不少。上世纪60年代,有一部电影《千万不要忘记》(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意思),里面的“反面人物”(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故加引号)丁少纯给观众的印象最深,他买了一套148元的“料子服”(那时一般工人的月工资才30元左右),他礼拜天去打野鸭子然后拿到黑市上去卖,这些都是他“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罪状”,创作者的用意是批判这种“资产阶级思想”的,可观众嘴上不说,心里怕是对他羡慕嫉妒呢,结果他最出彩,观众对他印象最深。

到了“革命样板戏”一枝独大时代的年代,奉行的创作原则是“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结果英雄人物被“突出”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绝对的“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林海雪原》小说中有女护士白茹跟首长的爱情故事,到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这咕噜掐了”。样板戏中所有英雄人物都没有爱情,没有家庭生活,李玉和、杨子荣、少剑波、郭建光、严伟才、柯湘等都没有结婚或婚姻状态不详,只有阿庆嫂有丈夫,还两地分居,“到上海跑单帮去了”。为了“三突出”,所有反面人物如胡司令、鸠山、座山雕、毒蛇胆的戏份被大大删减,座山雕在全剧中就剩了一句唱,其用意就是怕反面人物压过正面人物。

再说回《狂飙》。反面人物高启强的风头大大地超过了正面人物男一号警察安欣。因为由鱼贩子“成长”起来的黑老大高启强人物性格比较丰满立体,为演员提供了较大的表演空间,加上演员张颂文的精湛演技(观众讨论“应该查一下张颂文,不像演的”,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让这个表面温文尔雅的反面人物“立”了起来,“活”了起来,更有“人味儿”,让人信服。相比之下,男一号张译演的基层警察安欣这个人物却显得越来越苍白,尤其是后半部分,张译的表演几乎是一个表情到底,没有层次,没有起伏。是演员的演技不够?还是剧本本身的局限?为了塑造一个英雄人物、正义的化身,不惜脱离生活,肢解生活,削足适履,使人物成为为某种政治正确的理念服务的工具?是不是剧本的“人设”过于理想化,理想化滑向了概念化,纵使演员演技再高,也无力回天了?

图片

“三突出”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莫非它的遗毒并未清零,而是以某种变异的形式潜伏下来,仍在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上作祟?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简介:

夏珺,哈尔滨人,1974年下乡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黑龙江日报当记者。1986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读研,1989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人民日报,担任记者、编辑、副主任,高级编辑。

图片

2010年,夏珺在四川都江堰采访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