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广东古桥“延年益寿”的最大威胁是水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8月6日晚,福建万安桥失火,一夜之间这座拥有900多年历史的古桥付之一炬。令人唏嘘之余,古桥保护问题引起各地重视。
广东本地也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桥建筑,在前不久公布的广东省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中,虎踞桥、麻埔石桥、福兴桥、陶母桥四座古桥成功入列。
广东的古桥建筑与此次失火的福建万安桥有何异同?它们又面临着怎样的灾害威胁?就此,记者采访了广东古建筑保护专家及学者。
失火的万安桥正与其他21座古桥打包申遗
万安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全长98.4米,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万安桥原名为龙江公济桥,始建于宋代,明永乐年间立“龙江碑铭”,曾多次因山洪、火灾毁建并重建。此次烧毁前最后的一次重建在1954年。
所谓廊桥,即桥面上有廊屋的桥梁,以屋护桥,桥屋一体,包括木拱廊桥、石拱廊桥、亭桥等。廊桥家族中,浙南和闽北一带的木拱廊桥数量最为引人注目,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在世界桥梁史中绝无仅有的木拱桥”。
万安桥的建造充分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他们采用榫卯连接技术,在没有用到一颗铆钉的前提下拼接起这座近百米长的木桥。2006年,万安桥作为闽东北廊桥的组成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现代化桥梁技术的快速迭新中,传统的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更显珍贵并获得关注。2009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22座“闽浙木拱廊桥”正式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而失火的万安桥,正是打包申遗的22座中的一座。
8月7日,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组成联合工作组,赶赴万安桥火灾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目前,万安桥失火原因暂未公布。
广东古桥面对的最大危险是水带来的
“非常痛心!万安桥一失火,网上马上就有了消息,大家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它被烧掉。”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多年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对记者叹息道。
古人常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广东地区河网密布,因此古桥也非常多。“跟福建的木桥相比,我们的古桥以石桥居多,古代老百姓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出巧妙的桥梁结构,有平桥、拱桥等。”曹劲说。
曹劲认为,对大部分的古桥而言,它们面对的灾害要不跟水有关,要不就跟火有关。广东地区多台风且汛期长,因此广东古桥面对的最大危险是水带来的,比如暴雨、洪水、泥石流,甚至上下游的水利设施的不恰当使用都可能对古桥造成威胁。
2015年,超强台风“彩虹”从湛江登陆侵袭广东,文保单位湛江广济桥被洪水冲毁。湛江广济桥是一座石桥,建于清咸丰十一年,是当时雷州官道桥梁之一,为19孔柱梁式石桥。
洪水过后,曹劲参与到此次古桥的修复方案评审中。她回忆说:“当时古桥的19个桥段有12个都被摧毁了,桥梁构件散落在沿河两岸。我们的修缮原则是尽快抢救,争取尽可能多地找回桥梁原构件,以保证修复后古桥的真实性。”
在此基础上,修复工作组还在古桥的隐蔽部位用钢筋混凝土为桥梁加固,接着又对古桥四周的边坡也进行了加固。谁曾料想,修复好的新坡广济桥在2017年再次被洪水冲毁。
曹劲说:“这也可以看出水灾比火灾更难防,因为暴雨、洪水、泥石流基本上都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因素,而火灾则具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对于天灾,我们可以针对极端天气制定预案,加强洪水期的看护力度。”
一位西方建筑学者曾说,世界上任何一座建筑的最终命运都是废墟,曹劲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她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延长古建筑的寿命,延长它留存世间的日子,让更多的后代看到古人的智慧与文明。”
古驿道活化利用对古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提及广东古桥,自然绕不开位于潮州市湘桥区的古桥代表性建筑——广济桥。它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也是广东目前唯一一座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古桥。
此外,广东的山野村落也散布有大量的古桥建筑。“那些位于偏远地区的古桥梁,它们的维护保养和巡查工作很难做到位,这也是古桥保护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曹劲表示。
近年来,随着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开展,一些村落古桥得以重回人们的视野。
“广东在利用古驿道带动乡村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对古桥保护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说。2018年,她以“三师”志愿者及南粤古驿道保护和修复利用工作第一指导组专家的身份参与到古驿道的恢复建设中。
“很多地方在城镇建设施工时,因为没有认识到古桥价值就将古桥拆掉或者改造建设,让人痛心。”朱雪梅认为,我们一方面在为万安桥惋惜,另一方面也应该反思在工程建设中是否忽视了古桥价值。
在她看来,古桥不止有功能、技术和审美层面价值,还饱含许多历史人文信息。在古代,架桥修路往往都是善举,很多古桥都有美好的故事和传说。
如在韶关南雄梅关古道的修复中,发现一座濒危古桥——虎踞桥,桥名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桥的形状和材料也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通过修复和周边环境提升,现在已成为村民、游客喜闻乐见富有历史内涵的场所。
又如“我们前年刚抢救了一座位于清远连州秦汉古道上的古桥五拱桥,当地又称陶母桥。相传明代星子镇联西村一陶姓老妇人,每天见村民和来来往往的路人要通过摆渡过星子河,十分不便又危险,为了大家出行方便,她就出资并亲自监督建造了这座非常雄伟壮观的桥”。
朱雪梅说在古道调研发现陶母桥时,桥拱已部分塌陷,桥身裸露泥土,十分脆弱危险。
在陶母桥的修复中,团队又陆续发现了周边的古码头、古商街、伴桥亭等,都是很有特色,“这些对我们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及发展乡村旅游是非常好的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我们正向当地部门建议,将这些资源进行整体保护利用,建成富有特色的驿站,并与不远处的黄村古村落连在一起发展乡村旅游。”
而今,在朱雪梅等专家的共同倡议下,韶关虎踞桥与清远五拱桥(陶母桥)近日一起被批准为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两座古桥将会得到更专业的保护利用。
朱雪梅认为,桥文化是广东一种非常壮观的文化景观,“古桥不只是一座交通桥,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景观,承载着丰厚的乡愁和记忆,对促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具有特别的意义”。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杨逸芸
编辑 |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