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人民日报那十年(之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时平 发表时间:2022-07-28 18:58
金羊网  作者:李时平  2022-07-28
屈指一算,我在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记者站工作整达八年,这八年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最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八年。

作者:李时平

屈指一算,我在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记者站工作整达八年,其中包括1999年春被分社派至广东佛山市筹建粤中联络站(后改为记者站)两年,2001年初调去粤北记者站六年,直至2007年初华南分社改制为广东分社,停办华南新闻版。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回首过去,这八年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最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八年;也是我在党中央机关报这个平台独当一面、不懈奋斗的八年;还是我职业新闻事业渐入佳境、成果颇丰的八年。

1999年初春,分社决定在华南三省区新设一批联络站(记者站),釆取社内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我报名竞聘粤中(佛山)联络站(后改为记者站)负责人,经过一番努力,我如愿以偿(见图)。

分社在各地设立联络站(记者站),这是为沟通与各地方党委、政府的联系,及时报道宣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日报社和华南新闻地方版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分社培养新闻事业人才的关键之举。因为地方记者站工作是独当一面的,站长必须是全能的,既懂写报道又善经营管理的人才(见本书序章作者易凯之题为“执着的追求、闪光的足迹” 一文)。

当时我们这一批由分社派往华南三省区各地的站长,完全是白手起家、两手空空,只有分社社委会一张任命文件,还有一份给当地党委的联系函,再加上每个记者站有3个华南新闻的版面,这3个版面是记者站开拓工作新局面的“基石”。

万事开头难。悠悠万事,从何入手呢?到佛山伊始,我和分社领导首先拜会时任中共佛山市委书记林浩坤(后任省国土厅厅长、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记得座谈之中还有市委常委、秘书长韩晓进,当时浩坤同志向我们表示大力支持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在佛山市设立分支机构,座谈会后还在《佛山日报》刊发了有关消息,借此向全市宣布我们在佛山建站了。

此外,我还请时任广东省委办公厅办文处处长杨桐(后任省委副秘书长)出面帮忙牵线搭桥。杨桐兄(下图合影右2)是我的好友,他是一个有古道热肠、又真诚待人的好人和好官。我在记者站八年的工作之中,有急事、难事,只要请他帮忙,他都尽力而为之。1999年4月10日,他亲自带我到佛山对接市委办公室的同志,请他们支持我的工作。

经过上述沟通联络工作,因此市委领导及市委办公室十分重视我们的建站工作,专门以市委办公室名义转发文件,要求各地、各单位支持建站工作,聘任了一批通讯员,建立了完善的通联队伍(见下图)。

筹办联络站(记者站)首当其冲最重要的要解决“人”的问题。万事人为先,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人为众,要开拓事业、打开局面,必须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分社派我来筹建联络站(记者站)是单兵作战,只派我一个在编的站长,其余无编制可给,孤身一人,孤军奋战。

如何开创新局面?我在建站伊始,只得“借力”。

一是“借力”分社编辑部领导和采编部门的同事,邀请他们到佛山指导或者帮助工作;二是“借力”社会人才。筹建伊始,除了韶关、清远的两位校友前来帮忙筹建行政事务之外,还有贵州省遵义日报社的王胜旺同学,跋山涉水来到佛山,采取借调的方式帮助采访报道工作。胜旺是遵义日报社已有中级记者职称的采编人员(现任遵义日报社编委、高级记者),采编经验丰富,我也有意邀他与我一道共同筹建联络站(记者站)。但数月后,他原单位一再催其返回,只得抱憾而归。他未能坚持下来,多年后他回忆起来仍引以为憾。

再后来樊沃夫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何去何从正是茫然之际,我召唤他前来作我的助理,手把手的教导,从零做起,终于成长起来,后来还随我转战粤北记者站。华南分社改制为广东分社、粤北记者站撤销之际,我以记者站名义推荐他到清远市工作,经市委书记陈用志批示,市委组织部安排到清远日报社工作,现任报社的编委,已成为市委机关报的业务骨干。

其二,要解决“钱”的问题。因为与佛山市及南海市委领导建立的良好的沟通联系,就得到佛山市委、以及南海市委大力支持,筹集了部分开办费,解决了亟待解决的办公经费之需求难题。

其三是要解决“住”的问题。在省工商局办公室主任戴映初的牵线下,由佛山市工商局帮助在市局招待所解决住宿问题,算是正式有一个落脚地了。不久又得到市工商银行的支持(见复函),同意免费在市区汾江西路市工商银行干部学校院内提供办公和住宿用房。我们配置相应的办公、住宿用品后到当年七月正式挂牌办公(见下图)。

佛山市工商银行的复函

作者(右)与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副社长刘景山(中),中共佛山市委常委、秘书长韩晓进(左)在新办公室合影

其四要解决“行”的问题。新闻人和采访工作是个“独行侠”的工作,信息时代既需要深入一线贴近实际的工作作风,又需要快速敏捷的工作效率,方能采到鲜活的新闻。因此交通工具必不可少,就先预借款购置了一辆采访用车(见图), 后购车款在开办费之中列支。幸我前几年就取得了驾驶证可以自己驾车。

我双手空空到佛山创业,要解决以上诸项难题,难度可想而知。但经过自身不懈努力,争取分社和佛山地方党委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使这些难题一一得到化解。“人生易老天难老”,一晃23年过去了,回忆起来,感慨不已。

佛山市地处珠三角腹地,紧邻广州,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位居第三,当时下辖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四个县级市以及城区、石湾两个市辖区,特别是顺德、南海与中山、东莞曾被誉为“广东四小虎”,在广东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并且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业绩。记得1998年佛山全市经济总量近800亿元,占全省的经济总量的10%左右,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左右。下属各市、区,经济发展排在首位的是顺德,其后是南海,再其后的各市、区,三者约各占1/3。马克思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言在佛山市得到验证,该市当时的经济格局决定其上层建筑的治理格局。不久,顺德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试点市。

此其时也,佛山市除了林浩坤任市委书记之外,梁绍棠任市长,顺德市的市委书记陈用志进入佛山市委班子兼任副书记(后任清远市市长、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海市的市委书记邓耀华(后任肇庆市市长)兼任佛山市的市委常委,其余所属各市、区主官均未进入市委领导班子。

新闻报道为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鸣锣开道,这是党报地方记者站工作开创新局面的“金科玉律”。粤中(佛山)记者站筹建伊始,我就紧紧地抓好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报道,作为推进工作的切入点,加大力度宣传中心工作。1999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到佛山调研,要求佛山在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能继续走前一步。佛山市在这方面有何发展构想?我以题为“更大胆地闯、再先行一步”在1999年10月19号《人民日报》第15版刊发了专访林浩坤书记的报道(见图)。

又如佛山市在广东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先行一步,改革后由财政拨款单位减幅达20%之多,精简财政拨款编制减幅达46%之多,改革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是该市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而且改革后社会稳定,许多单位迅速适应市场有了新发展,我获得这一信息,即在有关部门配合下深入调研,认真写作,以题为“平平稳稳减钱减人”报道了佛山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头版头条刊发。

2000年12月28日,我随佛山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对该市有“母亲河”之称的汾江河进行了实地的半天乘船考察,记得浩坤同志见到我还惊讶会来参加这个活动。其实我很重视这次活动的采访,除当日参加实地考察外,还参加了那天整治的誓师大会。市领导与沿岸各单位数百人齐聚市政府大礼堂开会,市长梁绍棠在会上发出动员令,要求用6年时间整治好。市委书记林浩坤更是大声疾呼:“就是经济不发展、零增长,也要把污染源的企业关闭。”有感于此,我当即写了一篇重头报道,题为:“佛山南海广州三方合力整治水质污染,哪怕经济零增长也要汾江水变清”,报道刊发在2001年1月14号《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头版显著位置。

2000年1月,在广东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佛山市人大代表团就四会市南江工业园电镀企业污染北江,质询省环保局处理不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我迅即主动与市委、市人大领导联系对佛山团的有关人大代表进行深入采访,时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英也接受我的采访。旋即又与同事采访四会市人大和政府有关领导,听取双方意见,并写进稿件,双方就很满意。认为中央党报记者就是比一味炒作的媒体新闻要高出一筹。

韩英同志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勤奋的高产作家,我多次参加他的新书首发活动,当时与我往来密切,成为了好朋友(见下图)。

图为韩英同志向作者赠送佛山的陶瓷工艺品

1999年8月24日,我和分社领导应邀到顺德市(后撤市建区)参加新闻发布会,时任中共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在发布会上宣布:顺德在近期已被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试点市。从此时起至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5个方面实现翻番。同时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10个方面达到新水平。当时,为确保顺德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赋予地级市的管理权限,直接对省负责等等。

会后,我在领导的指导下即撰写报道,报道的肩题为“中央要求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广东要求顺德一马当先做标杆”,主题为“顺德市揭开现代化试点序幕”重头报道,刊发在8月25日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的头版头条。

第二次参加顺德活动,专访用志同志是1999年11月顺德举办招商盛会,记得这次活动是室外广场举办的,披红结彩,一片喜庆气氛,会期虽短仅一天,但签约逾百项,成交58亿元,我和顺德老新闻秘书黎尔宽等几个同行在广场上采访了用志同志。后来还参加过顺德市委组织的年会,参观他的杰作——顺德气派的新办公大楼。

1999年6月,我应邀参加南海市(后撤市建区)在重庆举办的商品博览会,在《人民日报·华南新闻》一版头条以“重庆四日博览会,卷走六十三亿元,南海旋风神力何在?”进行报道。报道提及南海市一个县级市为何要到重庆这个直辖市去举办这种博览会,是因为对南海当时7万家民营企业扩散产品有“货畅其流”的好处。每次政府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对南海的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是一次推动,也大大推动了南海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与南海的缘分由此肇始。

image.png

图为1999 年6月,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粤中 ( 佛山 ) 记者站筹建工作 , 得到中共佛山市委以及顺德、南海市委( 县级市) 的大力支持。合影右一为作者、右三刘景山(时任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副社长)、右四为邓耀华(时任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市委书记)。

时任中共南海市委书记邓耀华(见上图)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的能人”,他早年从大队会计做起,摸爬打滚基层多年, 曾干过乡镇党委书记等职,直到1993任南海市市长,1996年5月再任市委书记,后兼任中共佛山市委常委。他思维敏捷观念超前,率先提出建设南海“信息市”的规划目标,并付之行动、大力推动。近20年后,我邀他到羊城创意园来参观、回首往事,感慨不已。他仍思维清晰,谈起数字化建设仍火花四溅,侃侃而谈。

我从重庆回到广东后不久,马上又组织对南海民营企业发展作一次深度报道,报道了南海市从作出“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轮子一起转”决策,到“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扶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 ,政府一步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道主题为:“南海民营经济长成参天树”,在199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一版头条刊出。

在粤中(佛山)记者站工作期间,因为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服务当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中心工作,我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2000年全年见报116篇的稿件,要比1999年增长64.3%,刊发了一批在当地体现中央党报影响力的稿件。与此同时,在当地也交了一批好朋友,有些至今还保持联系,他们对我以后工作也有很大的支持,这是我在粤中(佛山)记者站的一大收获。比如时任中共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同志;中共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市委书记邓耀华同志;包括之后到省直单位任职的韩晓进同志(时任市委常委、秘书长),至今都还是经常聚会的好朋友。特别是在当时记者站“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之际,佛山市工商银行的领导,慷慨给予办公、住宿的支持,真是“雪中送炭”之举,对此我没齿难忘。

万事开头难。这两年新创记者站之举,虽然举步维艰、白手起家、困难重重,对我钟爱的新闻事业来说,可谓王国维三种境界之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当时我信心百倍,捱艰抵苦,奋力拼搏,立志要在自己喜爱的新闻领域里干一番事业,也下决心努力干好,虽然从零开始,但经过两年的奋斗努力,无论在新闻业务能力,还是经营策划水平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未来只要登高望远,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努力奋斗,未来前景一定会是越来越好的。当时我对此,是坚信不疑的。

作者简介:现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委委员、副社长。曾任中共广东清远市委新闻秘书,清远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总编室编辑、记者,粤中、粤北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书记、纪委书记、副董事长;羊城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委委员、副总经理等职。

编辑:郑健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