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百又十载正青春 岭南文脉再传承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发表时间:2022-10-13 17:56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2022-10-13

文/ 黄宙辉 苗苗
图/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省立中山图书馆”)创设于1912年,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今年已建馆110周年。

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以“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为己任,省立中山图书馆赓续岭南文脉,走过百又十载,如今是广东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明路总馆

近十年,省立中山图书馆围绕“传承、关爱、引领、创新、精进”五大关键词,坚持党建引领,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发挥在广东省内乃至全国图书馆行业内的带头作用,积极落实国家文化惠民政策,深化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为公众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截至2021年年底,该馆馆藏总量约941万册,其中有古籍47万册,数量居广东各大公藏单位之首,是国内最具规模的广东地方文献和孙中山文献收藏中心。

十年间,该馆年均服务读者464.75万人次,书刊流通221.41万册次,举办读者活动981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文明图书馆”等荣誉称号。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省立中山图书馆将与全省各级图书馆共同努力,固本强基、守正创新,传承岭南文化,彰显图书馆社会价值,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传承传承古籍资源 编织保护网络

2022年4月23日,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媒体推出新媒体直播节目“‘粤’读古今 时光流转纸墨香“,展示古籍修复师如何将残损古籍最大限度修复还原,吸引了313.9万网友在线围观。

省立中山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该馆的古籍馆藏丰富,其中178部善本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该馆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动古籍普查、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宣传推广等多项工作,持续推动广东省古籍事业发展。

2014年,该馆获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传承古籍资源,先要摸清家底。

省立中山图书馆持续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组织全省40多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任务,有助于古籍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2013年起,该馆牵头启动“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提升计划”和“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提升计划”,在全省建立了21家专业古籍修复室,形成辐射全省的古籍普查、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古籍保护网络”,为开展古籍长效保护创造条件。

近十年来,省立中山图书馆完成了多项大型古籍与地方文献整理出版成果,包括《广州大典》《清代稿钞本》《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等,在岭南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传承古籍,省立中山图书馆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

2014年起,该馆成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利用省古籍保护中心资源开展各项古籍普查、保护和修复技术培训班等活动,培养起一支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馆内古籍修复人才不断成长。

2021年,曾获“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三等奖的青年文献修复师孙玉东又获第四届“南粤技术能手奖”;2022年,他还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为宣传古籍保护理念,普及古籍保护知识,从2012年起,省立中山图书馆着力打造“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该项目走进粤港澳地区各基层公共图书馆、高校和中小学图书馆、文博单位,通过古籍修复技艺展示等形式,进一步拉近社会大众与古籍保护的距离,获评202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示范项目”。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关爱】服务特殊群体 传递人文关怀

视障姑娘小婷参加了由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的广东省盲人诗歌散文朗诵大赛,获得二等奖,还因此获得了新工作。她说:“赛事拓宽了我的就业渠道,让我毕业后能从事以前不曾想象过的职业,人生有了无限可能。”

在揭西县宝塔实验学校的“书香暖山区”爱心阅览室里,学生们遨游知识的海洋,参加阅读推广活动。该校温校长说:“爱心阅览室传递了正能量,激励学生和老师奋发向上。”

这些都是省立中山图书馆践行“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服务社会特殊群体,受到众多读者好评的案例。

该馆以视障读者服务中心、“融·爱”空间为服务阵地,帮助障碍读者消除阅读障碍,勇敢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依托“乐龄俱乐部”为老年读者组织文化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被评为“全国敬老文明号”;“书香暖山区”爱心阅览室援建项目建成114间爱心阅览室,成为“全国志愿服务优秀项目”;“中图之友”文化志愿者团队已有在册成员近2000人,志愿团队历年服务时长累计超过20万小时,入选原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务典型名单。

“中图之友”志愿者在“书香暖山区”爱心阅览室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贴心服务障碍读者

2012年,省立中山图书馆成立视障读者服务中心,为视障读者提供在线免费办理读者证、快递免费借还盲文书刊和智能听书机等个性化服务,在盲校、盲人按摩院等地设置流动服务点,帮助视障读者就近借阅盲文书刊。

同年,联合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服务总队,推出“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讲解活动,创新开启线上口述影像微课堂系列课程等,撰写各类口述影像脚本约80万字,吸引超4万人次参与。

“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活动现场

2021年,包括黑暗体验坊、口述影像学堂等在内的口述影像系列活动又串联成完整的助残服务链,整合形成“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口述影像系列活动,不断丰富障碍人士文化生活。2021年,该项目获首届文化助盲志愿服务项目专项赛一等奖。

“乐龄俱乐部”服务老年读者

随着图书馆老年读者的不断增多,2012年省立中山图书馆正式成立“乐龄俱乐部”,通过这一平台使广大老年读者“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乐龄俱乐部创立以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惠民活动,如乐龄学堂、乐龄读书会、乐龄视频赏析、智能手机培训等,深受广大老年读者的欢迎。

联动全省深化少儿阅读

省立中山图书馆树立“馆内悦读”“线上乐享”“馆外研学”“馆校联合”四大未成年人服务策略,以线上线下结合、馆内馆外联动的方式,提供丰富优质的少儿阅读活动,并组织协调全省300多家图书馆、学校、文化中心等联合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服务。

其中世界阅读日粤港澳创作比赛通过阅读、创作与共享,拉近了粤港澳三地中小学生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感;“21天阅读挑战书”为全省少儿读者提供科学、持续的阅读路径,吸引更多少年儿童养成阅读习惯。

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广东省级图书馆,省立中山图书馆积极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书香暖山区”援建爱心阅览室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开展了11年,联合爱心企业筹措善款、借阅设施,援建爱心阅览室,并组织策划阅读推广活动,激发山区学校、村镇文化站以及外来工聚集的地区居民们的阅读兴趣。

11年间,省立中山图书馆团队开展了100多场大型图书募集活动,共募集图书30余万册;上百次送书下乡历程,足迹遍及粤东、粤西、粤北山区诸多市县,建立爱心阅览室114间,惠及山区学子和村民10万余人。该项目于2021年入选国内首部展现全国图书馆参与脱贫攻坚的活动成果的图书《脱贫攻坚与图书馆作为——全国图书馆扶贫案例集》。

拓宽创新志愿服务

省立中山图书馆义工组织成立于2000年,曾是全国图书馆首个义工组织。2012年,志愿者工作室成立,志愿者队伍正式命名为“中图之友”。2014年,面向8-16岁少儿读者建立小雏鹰文化志愿服务队。

10年来,省立中山图书馆通过打造以“文化扶贫助弱、知识助飞梦想”为主题的系列品牌,组建了外文志愿者等特长队伍,形成了鲜明的“中图文化志愿服务特色”。2017年,“中图之友”志愿服务队入选原文化部2017年文化志愿服务典型名单。

【引领】融合创新项目 引领阅读风尚

2020年,读者小方在致广东流动图书馆六祖少儿分馆的信中写道:“在我心中,图书馆就是我的另一个故土,承载笑与泪,喜与悲,见证我从少年到青年。”广东流动图书馆六祖少儿分馆提供的书籍和活动,陪伴他从 “留守儿童”成长为大学生。

2019年7月30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志愿童行——亲子夏令营”专场体验碑石传拓

省立中山图书馆充分发挥广东省图书馆界的龙头作用,通过“全省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广东流动图书馆”“粤书吧”等项目,构建全省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图书馆区域协调发展,引领“书香岭南”阅读新风尚,陪伴一代又一代读者成长。

流动图书馆持续建设18年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是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导推进、省立中山图书馆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致力于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民提供图书馆服务。

自2004年启动以来,广东流动图书馆已持续建设了18年,在全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建成95家流动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10106.4万人次,办理图书证110.08万个,阅览文献18089.2万册,外借文献2588.4万册,提供咨询278.7万件,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攻坚做强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公共数字文化工程

省立中山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推广工作,打造出包括“广东省文化E站”“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总库”等平台在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体系,供读者免费使用。

每年举办“网络书香过大年”等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推广活动,为多家流动图书馆开通文化E站服务。

2020年初,新上线“广东省文化E站小程序服务平台”,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为读者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

牵头建设“粤读通”

“粤读通”是省文化和旅游厅面向公众推出的首个针对个人应用服务的电子证照,由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建设,于2021年正式上线。

依托广东省数字政府“粤省事”平台、广东省身份统一认证平台进行开发,让市民无需办理实体借书证,在手机上即可“一键注册”,享受全省范围内公共图书馆“一证通”的便利,办理图书借阅、续借等业务,并可浏览各馆电子资源。现阶段全省已有34万读者开通“粤读通”电子证照。

广东省“粤读通”,扫码可领取电子证照

“粤读通”被列为2021年(第十六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暨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重量级产品,获评“2021年广东省政务服务创新案例”“广东省2021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入选“2022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应用十大典型案例”。

2022年4月23日,“粤读通”2.0上线,同时推出“阅读丰富您的生活”——广东省粤读通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开展“粤书吧”试点建设

2020年起,省立中山图书馆在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积极开展“粤书吧”试点建设,打造各类新型阅读空间。

以“一吧一特色”为原则,分别与南沙花园酒店、白天鹅宾馆、琶洲港澳客运口岸、广东粤剧院等合作,共同打造7个“粤书吧”省级示范点,创新性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优质的图书阅览、音乐欣赏、有声听书、沙龙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

“忆间咖啡·粤书吧”举办“月是故乡明,巧作花灯寄相思”主题阅读体验活动

【创新】系统转型升级 畅玩智能借阅

走进省立中山图书馆,图书智能借阅车“智能借阅·小书僮”很受读者们的欢迎。“小书僮”可同时提供自助借还书、图书检索与导航等多项服务,给读者超市购物式新型借阅体验。

十年来,省立中山图书馆技术驱动引领科技创新,不断改良业务流程,优化读者服务体验,涌现出一批智能化、智慧化项目。

2021年,省立中山图书馆上线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采编图灵”(一期),实现传统人工作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操作的转型升级,成为首个由国内图书馆引领的全球图书馆行业科技创新。

2022年,“采编图灵”第二代系统上线,开创多个行业第一,标志着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由“蒸汽机时代迈入电气化时代”。

在智能借阅方面,从2014年实现NFC借书、2017年实现微信扫码借书,到2018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自助感应借书,真正实现“一秒借阅”。到2021年,又上线图书智能借阅车“智能借阅·小书僮”。

在参考咨询方面,2021年在官网PC端、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上线智能语音应答系统代替人工接电话,由智能小书僮客服系统提供24小时在线智能问答服务,回答有效率达85%以上。

读者在“703粤书吧”内查阅图书

【精进】注重专业研究 致力人才强馆

从2012年到2022年,省立中山图书馆坚守省级公共图书馆职能,既做好大众型的公共服务,又做好研究型的学术服务,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略,扩大广东图书馆事业社会影响力;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九大任务和“十三五”规划八大总体目标,稳步推进《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依托优势资源,定时推出《决策内参》《港澳文化内参》等多种信息产品,服务经济文化决策。2012年至2022年间,编印刊物1000余期,为有关单位科学研究筹划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图书馆专业研究。

该馆主办的学术刊物《图书馆论坛》长期保持核心期刊地位,近年来,其转载量、转载率和综合指数连年位居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期刊前列。注重馆内学术研究激励机制建设,积极培育学术人才队伍,为员工开展科研提供“领航”指导和专业辅导。

2021年申报“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有两个项目成功立项,立项总数在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排名第一。

2014年起,该馆组建两届理事会,选取职工代表,进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该馆还实施“人才强馆”战略,为“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实施“领航计划”,通过重要人才项目加大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卓越成长计划”,推动青年员工轮岗;开办“知了学堂”,邀请业界专家开展线下系统培训;每年开展两次“微笑馆员”评选,表彰和奖励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人员,激励馆员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原文刊载于《羊城晚报》2022年10月13日A34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校对 | 潘丽玲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