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双创”工程 延续文脉擦亮瑰宝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发表时间:2022-10-13 18:23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2022-10-13
交出了一份“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广东答卷”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除署名外)

一件件文物被拂去岁月尘埃,讲述精彩的岭南历史故事;一条条历史文化游径串珠成链,成为人们读懂岭南的钥匙;一项项非遗技艺令人叹绝,承载着岭南的记忆与智慧……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程,守住了岭南文化根脉,擦亮了岭南文化瑰宝,交出了一份“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广东答卷”。

江门开平碉楼与村落世遗游径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李惠文 摄

实践探索

文物活化利用 激活文化记忆

2022年6月11日、12日,来自粤港澳的青年参加“2022年粤港澳青年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验活动”,先后前往中山、江门,打卡了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华人华侨文化遗产游径,在行走中品味大湾区的文化魅力。这些游径的背后,是广东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的成功探索。

近年来,广东通过推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等多个举措,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人们的文化记忆。

广东文物部门以线性文化遗产形式把散落在岭南大地的文物文化资源串珠成链,以文物文化资源的价值与独特魅力作为旅游吸引的核心打造不同主题游径,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出新出彩,赋能文化旅游广泛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8个主题共4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70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这些游径推出以来,数以万计的游客踏上游径,实现了“走读广东,品读岭南文化”,为广东文旅融合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广东文物部门还持续开展古驿道本体修缮和沿线各级文物的修缮和活化利用,梳理从化钱岗古道8个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周边5公里的文化遗产分布状况,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和保障措施;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古驿道示范段建设、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艺道游学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特色体验赛活动等相关工作,把活化南粤古驿道线路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此外,广东文物部门还提高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水平,加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力度。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片区,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形式实施修缮维护,已成为热门打卡点。在潮州,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百家修百厝(祠)”工程。在佛山,政府、市场、社会结合,对传统村落实行保护利用。在江门,开平市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个优秀推荐案例。

红色资源融合 红色旅游受追捧

广东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首次国共合作的诞生地、工农运动的兴起地,也是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序列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省份。广东是红色资源大省,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的数量、级别均位居全国前列;21个市82个县被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是全国为数不多全域覆盖的省份。

丰富的红色资源,为“红色+旅游”提供了无限可能。完善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体系;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数字化”蓬勃发展……近年来,广东实施红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行动,“红色旅游+”创新成果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广东遴选推出100个红色革命遗址,以时空为序,串成9条传承红色基因学习体验线路。2021年,广东推出10条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岭南文化·人文遗存”等3条线路入选国家“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同时,指导全省各地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串联红色旅游资源。其中,云浮市打造了革命烈士纪念游、爱国人士故居游、革命组织活动遗址游、时代精神传承游等4条精品线路。

此外,广东还打造了“广东红色文旅护照”“走读广东,粤游粤红”等系列品牌活动,以“红色旅游+”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教育课堂,激发广东文旅的新活力;推出“广东红色地图”“广东红色印迹图册”,打造“广东网上红色展馆”及“红色印迹线上展馆”,让广东的红色资源“活起来”。

目前,“主动打卡”的氛围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家庭游客以假日旅行的方式自发学党史、主动体验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在广东民间蔚然成风。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的“五一”假期,广东全省纳入监测的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104.9万人次(同比增长176.7%,较2019年同期增长4.9%)。2021年“五一”期间,“红色旅游”关键词搜索量较4月同期环比提升约7倍;对比2019年同期,红色旅游景区订单量实现约375%的增长。

活态传承非遗 绽放迷人光彩

匠心独运的潮绣、端砚、广彩瓷、潮州木雕、枫溪手拉朱泥壶,大俗大雅的潮州工夫茶艺,素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2022年8月25日,广东省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精彩亮相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近年,广东省文化馆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让市民游客近距离体验各式非遗项目。今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部署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作。

这些丰富的非遗主题文化活动以及相关政策,是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非遗的活态传承、传播及产业化发展的成果体现。

近年来,为有效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工程,省财政安排非遗保护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补助经费每年按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万元/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万元/人的标准予以安排,补助标准全国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促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工程。其中,广东各地各单位探索非遗与新媒体结合的新路径,通过AR/VR技术、线上直播、云墟市等方式,以数字技术为非遗赋能。今年春节期间,广东粤剧院举办“线上春班”,在学习强国等平台轮番展播经典粤剧,让广大观众线上看戏;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 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将年俗非遗项目相关保护传承活动用镜头记录下来,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广泛传播。

此外,广东还推出全国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实现传统戏剧数字化、网络化制作和传播的突破,刷新全国戏曲电影票房新纪录;粤剧电影《南越宫词》斩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广东醒狮省级传承人创编儿童醒狮剧,设计VR、AR醒狮,推出醒狮体感机器人,广受年轻人喜爱。

小朋友在广州永庆坊体验广彩

深挖藏品内涵 文创推陈出新

近日,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郑州开幕。由广东省内20多家博物馆组成的广东馆“粤博创意”组团亮相:水下考古盲盒、“陈家祠”积木、“百变鸮小”手机支架等一系列带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悉数登场,大放异彩。

近年来,广东省内各地文博单位推进文创工作,致力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2016年,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入选国家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2018年及2020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等单位分别入选首批及第二批广东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

广东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不断推陈出新。其中,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初步构建起产业发展体系,从“网红文创蛋糕”到“文创体验官项目”,相关文创产品深受市场好评;南越王博物院深入挖掘“错金铭文铜虎节”等馆藏文物元素,先后打造了“虎小将”“祥瑞佑宁”等IP形象,相关文创产品受到喜爱。

“目前,广东省的博物馆文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表示,这些个性化文创深挖地域文化内涵,为公众搭建起进一步认识广东、了解历史的桥梁。“例如,人们从考古盲盒中得到一个小仿制件,可能就会想看看,真件到底长什么样,这就是吸引他们来博物馆的一个方式。”

博物馆文创创造着社会价值,它将博物馆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沉浸感和互动性兼具,促进观众与博物馆的“亲密接触”。不仅如此,文创产品的经济价值也日益显现。《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省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2305款,比上年增长10.34%;实现文创产品收入3993.39万元,比上年增长20.16%,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广东馆“粤博创意”今年9月1日亮相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一线案例

案例一

东湖旅店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上塘街70号,昔日帮助营救中国文化名人的东湖旅店,今日成为红色记忆最鲜活的打卡点。在2020年,作为广东省唯一入围项目,东湖旅店保护利用案例以全票通过、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入选“2020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1941年香港沦陷后,滞留香港的中国文化名人和爱国人士于1942年被陆续秘密转移内地,通过惠州东湖旅店转移至安全大后方,有茅盾、邹韬奋、张友渔等100余人。东湖旅店作为中国文化名人秘密大营救的惠州接送站,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地。

2017年3月,惠城区政府完成对东湖旅店的收购;在市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积极向省申请保护资金;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市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文物专家的把关下修旧如旧;广泛发动征集了一批图片及实物史料,走访了一大批文史专家,建成“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惠州市、惠城区两级党委政府把东湖旅店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由市、区两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作为修缮保护资金,让“粤港秘密大营救”革命历史生动呈现,创下了一个文物收购保护利用的经典案例。

全馆展陈面积1200平方米,分为“营救之路”“转移惠州”和“统一战线”三大展区,采用文字讲述、图片佐证、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绎等方式,借助雕塑、模型等,全面真实展示秘密大营救历史。陈列馆中,廖承志的“惠州诗草”、邹韬奋的“早出晚归”、廖安祥的“源吉行”、茅盾夫妇亲自烹饪“年夜饭”等故事,都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为了让东湖旅店红色基因鲜活起来,该项目在展陈上体现一个“旧”字——展出了一万多张旧照片及一批革命战士使用过的刀枪炮等实物;在宣传上体现一个“真”字,邀请当年参加营救的老战士老党员讲述护送文化人士的故事;在传承上体现一个“活”字,“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在2019年初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成为惠州重点红色教育基地最热打卡点,开馆不到2年时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万人次,线上超过百万人次。

2020年,东湖旅店推出了“闭馆不打烊 在线听故事”活动,由讲解员在东湖旅店现场录制视频,在线讲述东湖旅店的故事,让游客足不出户也能领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东湖旅店保护利用案例,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串联红色线路,追寻革命足迹”活动又于近日被评为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继续展现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成功实践。

东湖旅店曾作为中国文化名人秘密大营救的惠州接送站

案例二

河源“楼镇彩扎”非遗就业工坊助力扶贫

利用非遗项目,建立扶贫就业工坊,村集体分红,村民做股东,河源市和平县打造了非遗工坊的“楼镇彩扎”样本。

彩扎技艺南迁传承到岭南地区后,如今在河源市和平县形成了“楼镇彩扎”产业。陈金明是彩扎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从事彩扎工作32年。“以前我们一直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来发展彩扎技艺。”陈金明思考如何让这项技艺帮助到更多人:“2018年12月,在深圳对口帮扶单位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联合村集体、全体村民共同出资1500万元成立公司,建立扶贫就业工坊,发动楼镇村的村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成为公司股东,并且参与享受公司盈利分红。这样的模式,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做到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就业和家庭照料三不误。”

“村委投入600万元占比40%成最大股东,但不直接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并约定分红获利优先用于补贴村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教育补助。”“楼镇彩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陈金明介绍,为打消村民怕投资失败的顾虑,公司设定一户一股、自愿购买的原则。村民可以现金,或是选择以土地入股方式,把土地按市场价租给公司,由公司统一流转;贫困户家庭由公司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入股,然后在每年的分红里分期偿还。公司还为犹豫不决的村民设定为期一年的观望期,让他们看到公司产业发展起来后再决定是否入股。

针对农村留守人员年纪偏大的情况,公司还把原本复杂的制作工艺拆分,细化成若干个小工序。针对每道工序不同的形状要求,公司研发专用模具,村民依照模具制作成零部件,最后经流水线组装完成。该方法可以让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村民7-10天就能熟练掌握技术,制作出合格的产品。

“楼镇彩扎”扶贫就业工坊取得成效后,该公司又在和平县内12个贫困村增设了扶贫车间,提供生产原料和上门技术培训。截至目前,该公司共吸纳近200名村民参与就业,在和平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手工产业。

据介绍,2019年,该工坊实现销售收入1100多万元,获利214万元,为楼镇村集体和全体村民总共发放180万元产业分红。

数说成就

●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11个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公布了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位居全国第四;可移动革命文物4783件(套),均为珍贵文物。

●目前,广东全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传承人837人。

●《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省博物馆“家底”越来越丰厚:截至2021年末,全省博物馆达367家;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博物馆藏品达251.98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6263件/套。(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详见羊城晚报 2022年10月13日 A19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力
校对 | 马曼婷

编辑:李力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