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聚焦 | 粤博重磅上新:宋元书画珍,岭海古今藏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发表时间:2022-08-19 14:4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2022-08-19
《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将持续至11月27日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粤博宣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汤铭明 李峰烁
(展品图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8月19日,“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三楼专题展厅正式开始展出。

这场由粤博策划主办的年度重磅大展,汇聚了包括粤博藏陈容《墨龙图》、赵孟頫《行书陋室铭》等在内的宋元书画珍品及相关文物5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达一半以上,还首次对广东历代收藏家进行学术梳理。透过这些书画珍品,人们可观照它们千年来对岭南书画艺术及岭南文化的深远影响。

南宋 陈容 墨龙图

本次特展将持续展至11月27日。

传世绝少,难得一见

特展以“粤藏宋元书画”为引线,首次汇集岭南地区文博机构庋藏的宋元书画珍品,并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借展了清代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等鉴藏过的部分宋元佳作,共汇聚广东省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共8家文博机构的相关珍品。

展览现场

今年5月,该展览获选为广东省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陈列展览精品。

展览立足于“粤藏”和“宋元书画”这两个基本点,从宋元书画的名作与呈现出的审美意识、南粤先贤对宋元书画鉴藏的传统与成就、宋元书画典范对后人的影响与启发三个角度切入,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岭海今藏,宋元意态”“南天古鉴,粤迹留痕”“留芳遗韵,泽被后世”三个部分。

佚名《群峰晴雪图》(局部)

“这既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宋元书画特展,也是广东文博机构首次举办的宋元书画主题展览,是粤博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立足于让文物活起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次展览策展人、粤博副研究馆员任文岭介绍,宋元时期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宋元书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久远,传世绝少,难得一见,至今仍是国人学习和临摹的典范。

展览开幕式上的现代舞表演

它们都曾被宝藏于岭南……

岭南地区收藏的宋元书画首次集中展示,是本次特展的亮点之一。

“在历史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著名书画鉴藏家早已为人熟知,而对广东书画鉴藏的认知则稍显平淡。”任文岭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文博机构努力征集,收藏了部分宋元书画真迹,尽管总体数量不多,但在国内各省文博机构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展览现场

因文物保护、场馆条件等各种因素,这些藏品以往只零散地在各馆展览中出现,从未集中展示过。故此,对这些作品进行一次集中展示具有独特的意义,能引起更多的学者、民众关注广东的书画鉴藏,从而对宣扬广东以及岭南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展览汇聚的宋元书画珍品过半为一级文物,具有深远绵长的文化意蕴。粤博所藏陈容《墨龙图》、赵孟頫《行书陋室铭》等宋元珍品再度亮相;

元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

清代吴荣光、孔广陶收藏过的宋拓王沇本兰亭序,潘仕成收藏过的南宋张即之行书《台慈帖》重回故地;

吴南生捐赠的《群峰晴雪图》《平沙落雁图》卷在粤博相聚;

恽寿平题跋、容庚检点珍藏最得意者的“黄公望山水半幅”《溪山图》隆重登场……

元 黄公望《溪山图》轴

其中,从故宫博物院借展的宋拓王沇本兰亭序、南宋白玉蟾(葛长庚)草书《足轩铭》卷,原件只展出1个月(之后将展示复制品);南宋张即之行书《台慈帖》只展1个月。

南宋 张即之行书《台慈帖》

粤人最早传世书法作品亮相

广东人最早的两件传世书法作品——刘昉为《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的题跋、白玉蟾(葛长庚)草书《足轩铭》——在本次展览中同场亮相,可谓盛事。

白玉蟾是岭南书画史上较早扬名于岭外的书画家。在宋以前,岭南少有书画名家,唐代仅有以政绩著称的张九龄善书法,绘画方面则主要有擅画山水的张询和善画龙的僧徽。直到宋代,诗书画兼擅的白玉蟾才使岭南美术开了新篇,在岭南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宋 葛长庚《足轩铭》卷

白玉蟾擅长多种书体,其草书上追晋人、得“二王”遗韵,行书则深受北宋黄庭坚影响。遗憾的是,白氏传世书迹极少,目前所知主要有草书《足轩铭》卷、上海博物馆藏的行书《仙庐峰六咏诗》卷等,均是现存较早期的岭南书迹。

刘昉、范正国等题《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是唐懿宗十一年(870)任命范隋为浙江丽水县丞的文书,卷后有30多家题跋和钤印,纵贯宋、元、明、清四朝,直至民国年间,流传有序。

北宋 刘昉等《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题跋

范隋,其人虽名不见经传,但其后代在北宋年间连出了两位名臣——范仲淹、范纯仁父子。这幅告身(又称“诰书”“诰身”,是古代朝廷封赠、任命官员的证明文书),被范家后人视为传家之宝。南宋绍兴三年(1133)八月,时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范正国(范仲淹之孙)将已残缺的告身重新装裱,并陆续邀请当时的俊彦名流题跋。

此卷中有宋代广东名人刘昉(约1080—1150)作于1142年的题跋,是目前能见到的广东人最早的传世墨迹,比历来被认为是岭南墨迹存世最早的白玉蟾要早六七十年。刘昉题跋共十一行,字体楷中略带行,行笔疏朗轻松,高古淳朴,有书卷气。刘昉,出自广东潮州桃坑刘氏,中进士,历任潭州知府、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延 伸

清代广东经济发达鉴藏风起

本次“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从故宫博物院借展的清万承纪画《吴荣光松盘揽胜图像》轴,此图描绘了著名的广东学者、官员、鉴藏家吴荣光一袭长袍、风尘仆仆的溪山行旅形象,让观众得以一睹南粤先贤的风采。

清 万承纪《吴荣光松盘揽胜图像》轴

清代前期,广东有名的鉴藏家寥若晨星。嘉道年间,随着文化教育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广东鉴藏之风气开始兴盛,岭南地区鉴藏家大有崛起之势,拥有藏品档次和数量位于全国的前列。当时广东负有盛名的收藏家包括潘有为、吴荣光、叶梦龙、潘正衡、潘正炜、伍崇曜、潘仕成、伍元蕙、孔广陶等。

宋拓王沇本兰亭序

粤博副研究馆员陈栒告诉记者:“在清朝中晚期,广东的藏家不仅对书画重视,还对其他门类的藏品感兴趣,跟当时广东的经济有很大关系。”

南宋 马麟 松林亭子图册

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馆员黎丽明在《<听颿楼书画记>见证一段晚清文物流转时光》里写道:“文物收藏,以经济及文化之发达为条件……与明末的安徽商人、清初的扬州商人一样,清代广东行商也热衷收藏古玩,赞助同时代的画家、文人,以及资助广州城内的多项文化事业。”

佚名《罗汉伏虎图》

“鉴藏活动离不开财富的支撑,成就一位大收藏家,没有雄厚的资财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潘剑芬在《潘正炜与听帆楼书画藏品研究》一文中介绍,“上述藏家中,多人有广州十三行商人的背景,其中同孚行商潘正炜是当时最有影响的鉴藏家和书法家之一,他在家园中筑听帆楼用以珍放藏品。听帆楼成为汇聚岭南文人雅士研习、鉴赏书画的幽雅处所,对岭南书画鉴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在年少时曾在十三行行商伍氏家族后人伍德彝的府中居留。伍氏“家有园林之胜,收藏书画甚富”,高剑父在此读书临画约两年,遍览宋元各家杰作,画艺大进。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琼
编辑 | 黎存根

编辑:邓琼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