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艺美术:在“润物细无声”中展现文化魅力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文艺 发表时间:2022-07-31 16:11
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文艺  2022-07-31
广东有莫伟坤、叶福欢、马志东、伍炳亮、李中庆、范安琪、吴渭阳、黄伟雄8名工艺美术大师进入公示名单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文艺

7月19日至24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在广州举办。广东有莫伟坤、叶福欢、马志东、伍炳亮、李中庆、范安琪、吴渭阳、黄伟雄8名工艺美术大师进入公示名单。31日,评选结果公示完毕。

评选会议现场
此次是广东首次承办国家级工艺大师评审,对广东工艺美术界来说意义重大。何为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的工艺美术现状如何?有哪些需要突破的瓶颈?


戴智【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

让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

▶ ▶ 比上一届大师数量翻倍

羊城晚报:本次广东承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对广东工艺美术来说有怎样的机缘?

戴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是一件行业盛事。在全国多个省会城市范围内经过激烈角逐,我们最终争取到第八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落户广州。

本次入围国大师评选的广东工艺美术大师,来自广东省内6座城市,参展作品涵盖7个工艺美术门类,包括有广式红木家具、瓷板画、潮绣、木雕、玉雕、端砚、陶塑等品类。他们曾荣获多项省级、国家级奖项,作品被各博物馆广泛收藏,技艺精湛,推陈出新,彰显了岭南匠心精神。上一届评选中广东工美有四位大师当选,这一届有八位,数量上翻了一倍,这个成绩的取得非常不容易。这说明在第七届评选后的四年里,广东工美在人才培养上是下了功夫的。

羊城晚报:具体下了什么功夫?

戴智:工艺美术的手工特性决定了它的规模有限,这也是工美界一直以来的瓶颈和制约。虽然广东工美界从业人员很多,但是起带头作用的大师人物却偏少,从事手工艺的收入不高,导致年轻一代学艺者难以持久,所以工美在传承上也面临断层的问题。

培养人才,让广东工艺美术产业实现传承和创新是我们不容推脱的责任。我们在2019年推出“新中坚——岭南工艺美术青年百人培养计划”,计划通过10年时间,在行业中发掘、培养100名优秀青年人才。除此以外,通过开展职称评审、工艺美术人才培训班,设立省工艺美术博士工作站等工作,建立起工艺美术人才体系。

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东省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条例》,为我省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做出明确规定的条例,也是广轻控股集团和广东工美协会联合广东工美界,经过多年的奔走呼吁,最终落地的保护条例。这将为工美行业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从业者。

伍炳亮家具作品

▶ ▶ 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

羊城晚报:近年来广东工美发展有何特色、亮点?

戴智:广东工艺美术涵盖我国工艺美术主要领域,共十余个大类数百个品种,尤其是玉器、陶瓷、端砚、古典家具、木雕、牙雕、粤绣等,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省工艺美术主要有几方面亮点:

一是产业规模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79.0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651家,从业人数14.33万人。年产值占我省GDP4%左右,占全国同行业的1/4,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产业化和区域特色明显。我省工艺美术不断发展形成了十多个国家级特色区域以及多个黄金珠宝、翡翠玉器、红木家具等产业集群,其中广州、深圳、佛山、潮州等市工艺美术年产值超过50亿元。

三是人才资源储备丰富。我省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43人,省工艺美术大师有377人,拥有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81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有1325人,还有一大批初、中级职称工艺美术师,人才队伍力量不断壮大。

羊城晚报: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广东工美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戴智:一直以来,工艺美术在对外交流,甚至对外贸易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以广东为例,广彩是较早走出国门,走向欧洲、东南亚、美洲地区的工美品类。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工艺美术产品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本身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故事、历史积淀和民族特色,鉴赏功能非常突出,同时又有兼具使用功能,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体现。随着国力愈加强盛,对外交流不断深化,大量带有中国特别是岭南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品走向世界,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展现中国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其他现代工业品替代不了的。

羊城晚报:工艺美术文化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在您看来,如何平衡艺术传承、守正创新与市场运营的关系?

戴智:在我看来,这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首先要传承保护,但要让传承保护可持续下去,不能仅仅是保护,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要创新技艺与文化内涵,让传统工艺美术与现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在传承中合理利用并发挥其价值,适应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为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此过程中,市场化、产业化的作用则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创新走向市场,吸引市场和消费者,建立产业生态,才能进而反哺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范安琪《戏曲人物》系列

▶ ▶ 联手再现“粤货高光”

羊城晚报:工美行业应该如何适应年轻一代消费的审美惯?

戴智:这与刚才提到的创新有关。创新就是让传统的东西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更多人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怎么吸引年轻人关注工艺美术?我们抓住了文化赋能和产业融合的概念。工艺品不能局限于陈设和欣赏,它也可以走入日常生活。“让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是我们提出的口号。

作为千年商都和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广州和广东历来重视对外商贸和文化交流。岭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也是因为它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其他文化的特点。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广东工艺美术也是如此。从发展进程来看,广东工美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层次更高了,所以创新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当下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年轻人的文化自信空前高涨,对传统文化产品认同度不断提高,在文化产品消费上还掀起了一股“国潮风”。当今工美与潮流文化的融合、碰撞,能为行业带来新风与火花。我们在这方面也作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比如我们与广东广播电视台联手打造的《国潮粤品》项目,就是携手各行业打造有岭南特色的国潮新品,我们输出工艺美术IP,解决设计端的问题,媒体解决传播端的问题,联手再现“粤货高光”。

羊城晚报:数字藏品最近备受关注,广东工美会考虑涉足吗?

戴智:有的,这也是我们产品创新的一个方向。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经常接到企业的邀请,他们希望通过文化赋能的形式来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形成差异化。艺术数字化方面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也有不少合作正在推动和实践中。今后将有更多的工艺美术作品通过数字化走向更广泛的市场,走到年轻消费群体中去。


《大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羊城晚报:本次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有何感受?

伍炳亮:在这43年里,我专注做好一件事——做家具。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定位经典题材,如何对作品造型进行美学设计,让每一件作品都富有艺术含量。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会继续秉承工匠精神,将中国传统家具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并尽我所能培养更多从事传统家具行业的人才,让岭南传统家具文化艺术得到更充分的传承。

伍炳亮

范安琪:这次入选后,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个人内在修养。我认为,一件作品的好坏,除了跟作者的技艺有关之外,还跟作者的修养有很大关系。这种修养来自文化积累、自身经历等。

传统工美的传承发展,需要不断开拓视野,我还计划要去外面多走走、多看看,跟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专家交流。

羊城晚报:您的创作风格是怎样探索形成的?

伍炳亮: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所著的《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等相关著作出版发行,掀起了一阵明清家具的热潮,我从中获益不少。后来,我在各地收集明式家具图样书,反复学习研究。这几十年来,我的设计大多是从传统的经典款式中摘选、传承。有一次,我看到了故宫一张西番莲花纹的木椅,印象深刻,从中得到灵感,制出了一整套西番莲花纹的家具。

传承不等于墨守成规,更不能全盘照搬,而是取其精华。传统的设计如果实用,我会按照原来的造型复制设计;如果有些设计不实用,我也会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良。以现代公寓来说,原版的古典家具就显得过于庞大了,我会按适当的比例缩小,设计上也会多考虑如何提升舒适度,艺术要和生活相连。

范安琪

范安琪:我曾看过一位外国艺术家的分享,他会把创作过程的痕迹都保留下来。这个细节启发了我。于是我开始在陶瓷传统塑形的基础上,把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留下来,所以戏曲人物系列出来后很多人都觉得新奇,这是以前没有见过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我开始做一些既承载本土元素,又能体现当代审美的作品。“形形色色”系列也是以戏曲元素为创作主题,但更为抽象。我希望通过抽象的方式,把人物喜怒哀乐的情绪,浓缩到薄薄的极其敏感的泥片里,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艺术创作永远需要“独特性”。在了解学习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后,我发现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们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了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想别人不敢想的或者想不到的。

原文见2022年7月31日《羊城晚报》A6广角版


编辑:刘嘉文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