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 | 你有过这样的老师吗?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6-14 08:4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2-06-14
观察角度的不同,因而写出了不同特色的老师,表现出丰富多元的人物形象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 文 题】

“文学创作”课上,要做系列关于诗歌、散文、小说三种文体的教学和练习。

这期散文练习主题是人物

【学生习作①】

她的抽屉塞满零食

□陈乐山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5)大先班

“你们几个打游戏的,赶快出去!”听到这洪亮的声音,就知道是谭老师来了。编程社几个队友一回头,就看到她正怒目瞪视着几个仓皇逃窜的学生背影。

看向我们,她换了一副得意的表情:“我走路可是没声音的,吓得他们!来,我拿了巧克力给大家吃。”她从手中的塑料袋里掏出一大把士力架,包装竟然有“逢考必过”“文思泉涌”等字样。

想起明天的信息竞赛,我会心一笑。

谭老师总有吃不完的零食。但她的零食只发给课后仍在机房里用功的同学,能得到她派发零食的社员并不多。她的零食总能带来惊喜。

我觉得,她的办公桌一定有一个专门装零食的抽屉,而有一个被零食装满抽屉的人,一定是位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有空常来玩哦,我这里有很多好吃的。”我第一次去办公室问信息题,就收获了她热情的邀请。于是我第二次去就直奔主题:“谭老师,我来讨点零食。”

她爽快地答应了,拉开身旁的抽屉——柜子里都是资料,在纸张填不满的缝隙里,塞着两根棒棒糖、一包夹心饼干与一袋辣条——我不免有些美好想象破灭后的失望,但这种失望很快被零食带来的欢喜替代了。

我离开时,老师还不忘叮嘱:“累的时候,吃点甜的。”

就这样,我经常去找谭老师。有时是去要糖,有时是请教问题。

我发现她那个抽屉里的资料好像换了又换,但总有零食填满了那些空隙。有时候看上去没有缝隙了,往里翻一翻,还是可以再发现一颗糖或是一个小蛋糕。

以至于后来,每当我被一些困难模糊双眼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些小零食——让我精神重新振奋的,也许并不是什么坚强的信念或他人的安慰,而是那一声揉捻糖纸的声响,那一抹嘴边的香甜,它们为我带来了鼓励与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后来,我上过一堂名教授讲时间管理的课,教授将高尔夫球、鹅卵石、沙土按大小顺序放进了一个小罐子里,以喻指主次分明的时间安排,或者说,人生状态。

看着沙土一点点渗进了高尔夫球和鹅卵石的缝隙,我又想起了谭老师那个被零食塞满缝隙的抽屉。我走上前去,在沙土间插上了一枝鲜花。

我想,沙石间的鲜花终会凋落,但没关系,只要一直记得自己有追求幸福的机会,即是热爱生活。

【学生习作②】

老丁不老

□刘雨轩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6)大先班

高中上第一堂地理课时,听到老师说出“风沙”二字,我不由会心一笑,继而尴尬地发现,周边只有我一人在笑——“风沙”是我初中班主任的微信名,三年未改,无论什么课,只要出现“风沙”二字,台下一群人便偷笑,只有台上老师一脸懵懂。

“风沙”老师其实姓丁,大家私底下亲切地喊他老丁。老丁其实不老,大约三十岁上下。

老丁初闻这称呼,一脸无奈又自嘲,笑道:“你们知道以前别人喊我什么吗?小丁。”说罢又神色一变,神秘地问,“你们知道上一届学生喊我什么吗?”然后他拾了根粉笔,直接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胖丁”。

这称呼确实传神——老丁脸圆圆的,身材胖胖的,戴着副黑框眼镜,个头与我们差不多。

老丁是个慢性子,走路慢,做事慢,语速也慢。因着这点,我们在数学课上也就有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作出“反应”,错题机会自然少了很多。

有一段时间,在讲有关韦达定理的题前,他会有一个固定动作——点名一位数学较弱的同学:“杜✕✕,韦达定理是什么?”同学们一边笑,一边感受到老丁的耐心,而杜同学也从一开始的支支吾吾到后来能应答如流。

老丁虽然慢,却自带威严。每次自习课,前门一开,整个世界刹那间便如同视频点了静音键。

如果我们上课时打瞌睡,一定能感受到老丁犀利的目光,顿时便能“惊醒站起”。老丁这种“威严体质”,让很多同学在校园外见着他就慌忙躲开,心生敬畏啊。

老丁还时常给我们讲故事。

有20分逆转战局的励志故事,有他自己填志愿失败的经验故事,还有三年里他反复讲了多遍的东北师范与中山医的传奇故事、肖同学和雷同学的经典故事……以至于毕业后的我们,有时还会突然说“想回去听老丁讲故事了”。

老丁带了我们三年,竟肉眼可见地朝这个称呼靠拢了,他的一头黑发变成银丝,到我们的毕业典礼前,还特意去染了发来合影。

老丁在毕业典礼上慢条斯理地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永存心间的是那些我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是的,我一直记得这些美好时光,记得运动会入场式上挥着道具的老丁,记得集体照里躺在我们之中的老丁,记得虽然不爱运动但还是和我们一起跑操的老丁,记得讲台上讲课沉稳、毕业典礼上却热情舞蹈的可爱老丁……

【学生习作③】

听郁哥“吹水”

□徐翔宇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5)大先班

郁哥是我们初中的历史老师。

同学们都喜欢上郁哥的课。如果单论考点,他的课讲得很“水”,但他的课有内容——不是课本内容,而是……忆起中考复习的时候,大考临头了,他照样完全无拘无束地“吹水”,能吹上一节课。

比如他讲清朝文化,讲到《红楼梦》,讲到宝黛悲剧时觉得不尽兴,便即兴发挥:“你们看,历史上好多大人物都爱上了他们的表妹。宝黛算一对,达尔文和玛丽也算一对——还生了十个孩子。还有……”

郁哥有个外号叫“韵王”——上课喜欢即兴编打油诗,来上两三句散句,压个韵,玩些自创的谐音梗更是他的常规操作。

洋务运动在他口中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奕訢曾左李鸿章”;义和团运动就是“一八九八,山东爆发,扶清灭洋,攻打教堂”;讲道家思想时,他一拍讲台,大喊一声“老子姓李”;每节课下课他必补一句“有实力,才有魅力;没有实力,说话就像……咳,不说了。”

每到这时,教室里必是一片哄堂大笑,充满快活的空气,大家早把他拖堂的事抛诸脑后了。

每堂历史课下课后,我们都是笑着走出教室的。听郁哥的课就像是听评书,怎么能不笑呢?我们笑,郁哥也笑——他是个80后,笑起来却像个00后,灿烂的笑容再配上粉色衬衫,又帅,又可爱,又精神。

听同学说,郁哥高中时学的理科,高考报名前几天临时改的文科,学了不到一百天,文科就考上了211;他曾经是个公务员,因疲于应酬与阿谀,愤而辞职,哪怕人人都知道现在“公务员约等于铁饭碗”;后来他在湖南教育圈干得小有名气,却因为爱情,辞职来了广州……

看着他如今在讲台上恣意挥洒才华,看着他飘逸而遒劲的板书,看着他充满快乐而又深不见底的目光,哪怕那些经历有人说是“传奇”,我也信了。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学习思路都是备考、应考,机械地重复着那些早已做烂的题目,希冀着能再多找出一点问题,多提高一分。

曾经我天天被老师揪着背书,不背书要罚站要罚抄,于是我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

但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就像加缪所言,当你在枯燥的生活中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时,那就是悲剧的开始。

我不曾问,甚至不曾想过要问。然而郁哥帮我问了,用他的行动。顺便,他还让我想起了加缪所言的后半句——这种悲剧的反抗,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正如推巨石的西西弗斯,是最幸福的西西弗斯。

郁哥看起来更像个“混日子的老师”,然而他不是。我也曾质疑过郁哥是否不够敬业,但显然我错了。

他如此热爱着这项事业,作为历史老师的他,才不只教我们课本上的历史,他教的更是一种带着温情与批判去审视世界的眼光,是一种阅尽千帆后带点幽默与调侃的淡然情趣,是一种顺应自己内心的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

因此,我们都爱上郁哥的课。而我们笑,他也笑。他对我们说:“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着问题的世界,你要先认识它,接受它,等你有实力时,再尝试去改变它。”

我明白,这是他对我们的承诺,更是他对自己的承诺。

当毕业典礼他登台献唱时,台下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当教师节到了,我们这些毕业生纷纷找他合影;当我跟着他学会了草书,学会了以批判而且戏谑的眼光重新审视现实,反省自己……那一刻,我知道,在某种意义上,他成功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图/视觉中国

【教师点评】

同学们写的都是老师。除了大家共有的写作特点,语言流畅、感情真挚等,三位同学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也写出了不同特色的老师,表现出丰富多元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难得的是同学们都有着独立的思考,显示出巨大的创作潜力。

《装满零食的抽屉》角度非常独特。仅仅抓住老师的一个抽屉,就写出了一位热爱生活同时也懂得和学生一起享受生活的温暖的老师。

作者观察细致,无论是老师的微妙表情还是那个缝隙里塞满糖果的抽屉,细腻的细节描写之下都直达主题——人生的完满或者说完整,不仅有意志强大,苦读奋斗,还应该包括轻松拥抱生活里那些简单纯粹的快乐。

一位老师能够真实表达自己,能够对生活充满热情,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和榜样,这远远要比纸上谈兵、宣讲人生道理更具亲和力,也更具感染力。

《听郁哥“吹水”》从老师的风趣课堂入手,再到老师的传奇人生展示,最后联想到加缪的深刻言论,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位幽默有趣、聪慧睿智、和传统老师不同的新时代老师形象——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还传递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授业解惑,不仅仅是帮助解除疑难困惑,还帮助建立独立思考的人格——能做到这些的老师就是优秀的。

作者亲昵地称呼老师为“郁哥”,一方面显示出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亲密,另一方面也是“郁哥”本身性格所致,看得出他与学生是彼此尊重、快乐相处的。

《老丁》呈现了一个相对传统的“严师”形象。他稳重、朴素,上课认真,下课严厉,偶尔也会自我调侃、可爱地跳舞。

作者塑造形象的细节可圈可点,描写很传神。同学们对老师的“怕”,也恰恰和老师的慢和有耐心等特征一起,完整勾勒出真实丰富的“老丁”形象。

又爱又怕,又喜又恼,这可能是更多现实中真实的师生关系吧。“老丁”或许就是“园丁”的缩写吧?

(华师附中教师 徐珊)

原文刊登于《羊城晚报》2022年06月13日A08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校对 | 潘丽玲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