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市新活力”:让艺术激活城市的记忆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2-06-12 17:26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2022-06-12
当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受访者提供

通过“声音”领略本地文化

一阵开场粤剧锣鼓,接着是从广州老城区收集来各类声音,利用电子混音技术,带出一个街坊们熟悉的本地声场;紧接着,以传统琴音衔接,再转到锅碗瓢盆与粤剧锣鼓的对话场景,最后回归到传统粤剧的演唱……

6月10日晚,《有嘢听:荔湾寻声记》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的露天戏台广福台上演。来自深圳的当代声音艺术家沈丕基与广州本土青年粤剧音乐演奏家朱俊杰、梁倩瑩联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实验音乐表演。

《荔湾寻声记》演出现场

从2021年年底开始,沈丕基就多次往返广深,为这次表演做准备。沈丕基的妻子是广州人,出生在西关,因此他对西关的生活气息早有耳闻。但这次演出让他对广州的印象大大加深,不再停留于道听途说。

沈丕基走访了广州荔湾的一些老城区。在泮塘五约、恩宁路、永庆坊、龙津路、荔湾湖公园、宝源路、驿巷,他发现荔湾保留了不少现代城市中已经消失的声音:自行车在石板路上辗过的声音,西关大屋屋檐下鸟笼里的清脆鸣叫,街坊邻里炒菜的嚯嚯声,走街串巷收购废品佬的吆喝声,茶楼里的鼎沸人声……

这让沈丕基深有感触:“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生活化,后者快节奏、发展迅速。广州荔湾保留了传统的生活习惯,这种烟火气让我感动,这正好是我所生活的深圳缺失的部分。”

沈丕基在广州老城区收集声音

沈丕基出生在福建闽南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传统艺术教育,大学也选择了传统的漆画专业。年轻时正好赶上“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也在很多西方艺术思潮里浸泡过。2000年以后,他开始接触到声音艺术。“大众往往对视觉信息更加敏感,声音携带的信息往往被忽略。”沈丕基说,若想领略荔湾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原汁原味的本地文化,“声音”无疑是一个无形而强烈的线索。

“在《荔湾寻声记》创作期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过程。”沈丕基说,这是他第一次在广州荔湾老城区做驻地创作,而声音艺术家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尽量收集和保留各种声音,用声音唤醒人们的记忆,“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结合是我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荔湾艺境》这个项目恰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契机。”

《荔湾寻声记》演出现场

用声音观照城市,把城市的声音融入作品,一直是沈丕基的创作主题。《荔湾寻声记》最终设定的作品结构是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来荔湾之前,艺术家设想从色香味的角度去构思,来到荔湾后,因为荔湾与粤剧密不可分的关系,便决定从粤剧的音乐性进入思考。

荔湾区和粤剧艺术的渊源甚深,粤剧早已是老广州人乃至很多90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关是近代粤剧行业的大本营,汇集和涌现了最多的粤剧名伶;荔湾拥有享“粤剧祖庭”之称的八和会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具有典型岭南园林风格,承载了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功能。

沈丕基现场参加本地私伙局,与粤剧表演者交流

由此,沈丕基现场参加本地私伙局,与粤剧表演者交流,最终邀请粤剧青年演奏家朱俊杰、梁倩瑩和粤剧演员共同即兴创作。从生疏到默契,他们多次排演合作。最终,表演以“寻声”“得音”“和乐”为三个篇章,形成“三起三伏”的形式。他们采用了《帝女花》这个脍炙人口的曲目,配合即兴演奏,最后以古琴的弦乐来结束整场演出。

一场移步换景式的园林现代舞

本次上演的《有嘢听:荔湾寻声记》是广州永庆坊首届表演艺术月“未来回声”的一个重要部分。“未来回声”自2022年6月开启,囊括以“现代舞”“粤剧”“戏剧”三个板块,超过30组艺术家团队登场。据悉,表演将在永庆坊街区舞台和粤剧艺术博物馆进行,带领观众共同进入这场独特的城市艺术体验。

荔枝湾涌的木拱桥成为现场舞舞台

6月5日,施璇、周念念携手广东现代舞团将他们的现代舞代表作《滃滃澹澹》,从舞台剧场移到永庆坊街区上演。作品标题语出自汉代贾谊的《旱云赋》:“遥望白云之蓬勃兮,滃滃澹澹而妄止。”作品表演最初以舞台形式呈现,当“舞台”变为荔枝湾涌及其相连的木拱桥,表演的不同层面被打开。团队根据荔枝湾涌的空间特性,重新调整编排作品。

永庆坊的环境和街坊,给了表演者很多激发,有很多随机性和偶然性,这就是公共空间相较于剧场独有的魅力。在木拱桥上排练的时候,街坊也积极参与,他们对着演员唱歌,给演员拍照,附近士多店老板甚至拿了道具和舞者们站在一起表演。

演出道具瑜伽球回归日常

演出道具瑜伽球也引起很多观众的兴趣。艺术家表示:“在舞台版的表达中,我们是把日常的物件拿到舞台上让它产生特异性,现在把它放回生活中,它就立即直接融入了日常,孩子老人都愿意靠近它。直到我们要用了,他们才恍然明白原来这个是表演道具。”

这并不是现代舞第一次出现在广州老城区的街巷。2021年11月6日,“@泮塘时光 每日动作”巡游演出在广州荔湾湖公园荔园举行。这是一场移步换景式的园林演出,艺术家希望在演出中打破表演者与观众、舞台与观众席、日常和表演之间的界限。表演者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在荔园的适宜角落演出,观众则在园林中自由走动观看。

“@泮塘时光 每日动作”巡游演出

“通过艺术的表达唤起观众对荔湾的‘记忆’和‘乡愁’,建立对荔湾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项目的初衷。”策划人杨青表示,项目聚焦对流动中的乡愁的探讨,通过带领观众对舞蹈动作的探索、口述过去的个人故事等方式,重新唤起儿时家的记忆或日常生活的“每日动作”。

到菜市场举办“书写计划”

“艺术不应该只是出现在美术馆,让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让每一个角落都有艺术。”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著名当代艺术家邱志杰带着他的项目来到了广州。2月12日,《谜之自信——永庆坊上元灯会》在广州永庆坊呈现。此次展览空间贯穿永庆坊东西街区,在骑楼、西关大屋、青砖巷等老建筑集萃地,分成多组花灯艺术装置。

《谜之自信——永庆坊上元灯会》现场

这是邱志杰“书写计划”全新系列的第二站,首站于去年劳动节期间,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举行“市集书写”《民以食为天》。从门口的宣传标语、管理规定,到商铺门面的大字;从菜刀砧板,到商家的围裙;从菜谱,到大大小小写满五谷杂粮的小标签……菜市场里各种印刷字最后都被邱志杰重新书写。

菜市场中央的钢梁上悬挂了很多邱志杰的作品、苏东坡的《猪肉颂》,梁实秋的《馋非罪》、国外的谚语,还有一些俏皮的流行话:“都在酒里”“在厨房遇见苏格拉底”“不敢回忆成都”。更妙的是在菜刀上写“对不起”,在砧板上写“立地成佛”,在海鲜摊档写“我是姜太公的猎场”……该项目因其以艺术走进生活的创意成为“全国十大文化创意事件”之一。

邱志杰(持麦者)在广州介绍“书写计划”

《邱注上元灯彩图》也是一个大型综合艺术计划,由明代《上元灯彩图》出发,囊括了一系列的写作、绘画、装置和剧场表演等艺术形式。灯谜与书法有密切联系,二者皆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而展开。但灯谜并不是新事物,如何激活年轻人对这种游戏的好奇甚至喜爱?邱志杰表示,首先在形式上创新采用了对话框的方式,其次在制作灯谜时,八百条灯谜中有三百多条是自编的,大多比较贴合年轻人的喜好。“如今不少人看到灯谜就会想到上网去搜索,因此网上有答案的我们基本没有采用。”

广州荔湾区文联主席葛华表示,荔湾作为广州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城区,是名副其实的城市记忆博物馆。当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老城市新活力”将在传承与创新中大放异彩。 

2022年6月12日《羊城晚报》A5版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李红雨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