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 添彩人生

来源:金羊网 作者:于 宁 发表时间:2021-11-15 11:50
金羊网  作者:于 宁  2021-11-15
这是时平新闻职业生涯的经验总结,也将对其人生是一次深度的思考,这正是一次以文化人、有益社会之举。

文/于 宁

欣闻李时平同志作品集《独立思考》一书即将再版,人民日报社邵华泽老社长题写书名。遥望南天,特表祝贺之忱!

2002年10月,根据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工作安排,我接手分管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当时,华南分社成立时间只有五、六年时间,除了分社总部地处广州市区外,所属14个记者站分布在华南三省(广东、广西、海南)各地,承担着华南三省区(广东、广西、海南)的新闻采编、经营拓展、报纸发行等任务。记者站覆盖区域广,战线长,延伸到三省区的地级市,各项工作业绩占了分社的半壁江山,是分社新闻事业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

时平在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10年工作期间,分别在总编室,粤中、粤北记者站工作过,其中在粤中、粤北这两个记者站担任站长。粤北记者站覆盖着清远、韶关两个地级市,属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时平所取得的各项成绩还是十分出彩的。虽然他在基层工作一线,我们接触不多,但我还是有所了解的。记得我分管华南分社不久,时平和清远市委老书记骆雁秋曾到报社办公室来看过我,我当时向他们表示关切,并嘱粤北记者站和清远市有什么需要可以找我帮助。

时平在粤北山区努力工作,辛勤耕耘,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5年,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张研农带队到广东调研采访,在头版头条刊发《广东酝酿发展模式之变》重头报道,文中提出了“清远现象”观点。在分社的支持下,时平根据清远市委主要领导提议,组织策划深度解读“清远现象”产生的原因、现实以及展望。短时间内,踏遍清远8个县(市、区)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与分社同事一道采写大量新闻稿件,后将见报文章在人民日报出版社结集出版《从寒极到热土——解读清远现象》一书,获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新闻业界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将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题写“独立思考”作为书名,将其之前近20年的新闻作品结集正式出版,这是时平新闻生涯中的精彩节点。

2007年初,因报社机构调整,撤销了华东、华南两个分社,华南分社改为广东分社,不再出版《华南新闻》。时平也因工作需要,调到省属国企工作,暂别他钟爱的新闻行业。第二年,他被安排到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党委书记、副董事长,这之后我们之间接触比较多了。新闻人的务实、敬业的职业素养塑造了他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期间,时平参与推动公司成为中国广告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我在北京参加过他推动上市的相关活动,并承他邀请到深圳参加上市成功的活动仪式。

基于对新闻事业不变的情怀,2014年7月,时平放弃了上市公司优厚待遇,经广东省委安排,再次回归新闻界,调到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工作。这些年,在集团党委领导下,他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推进羊晚集团 “双品牌、双平台(羊城晚报+羊城创意园)”以及“一园多区”的文化创意园发展战略落地落实。

深圳前海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离京首站考察地。他要求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实现一年一个样”。五年前,时平牵头策划了对前海的专题宣传(“五个一方案”),组织羊城晚报采访团队对“前海模式”进行了大篇幅的系列报道,并将此报道以“特区中的特区”为书名结集出版。他近年来还在集团党委领导下,负责筹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等等,这都是践行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也为媒体转型融合向纵深发展探索了一条羊晚独具特色路径。虽然走得很艰难,但时平的步子是坚定的。

时平自离开人民日报社后,虽然不再从事新闻宣传主业,但这几年还是笔耕不辍,论文、散文不时见诸报端。近期“学习强国”转发他在《南方》杂志刊发的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的文章,获得几十万点击阅读量,足以证明文章的成色,也是他作为新时代媒体人政治责任感和思考社会、关注民生的充分体现。

因为我们二十年昔日同事情谊,使我关注时平的人生发展轨迹。虽分处京穗两地,但鸿雁不断,保持着联系。时平对包括我在内的报社老同志十分关心,到京时必定要来探望我,嘘寒问暖。去年秋天疫情有所好转之际,时平还组织我们结伴到唐山参观“唐山文创会展工业园”,这是一次愉快之旅。

时平拟再版《独立思考》,我很欣慰也表示支持。这是时平新闻职业生涯的经验总结,也将对其人生是一次深度的思考,这正是一次以文化人、有益社会之举。

谨以此文,祝贺时平《独立思考》一书再版。

(本文作者系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曾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兼华东、华南分社社长。)

编辑: 正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