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鄙视》横扫热销榜单:当代青年该如何摆脱“爱无能”?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主办方供图
近日,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代表作《鄙视》读书分享会在广州1200bookshop书店举行。读客文化邀请畅销书作家侯虹斌、中山大学副教授裴谕新来到现场,同读者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
当代青年该如何重塑“性别视角”,摆脱“爱无能”重获婚姻幸福?两位嘉宾细致剖析该书中的男性视角,拆解婚姻表象,进而探寻当代青年的情感世界。
《鄙视》是意大利国民作家莫拉维亚的代表作。评论界称,莫拉维亚与卡尔维诺、夏侠并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诺奖官网档案显示,莫拉维亚曾15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据悉,自今年7月出版后,《鄙视》横扫当当新书热销榜,Kindle小说新品排行榜等知名榜单,稳居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前3。
一部70多年前的意大利经典文学作品,以犀利的笔触预见性地剖析无可避免的婚姻危机,爆红的背后,折射出女性意识觉醒与现代婚姻的碰撞与思考。
建立婚姻中的平视视角
据相关数据统计,80后90后已成离婚主力人群,其中90后离婚率更是高达51%,而结婚率不足10%。
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侯虹斌和裴谕新从性别的角度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对比“西式婚姻”与“中式婚姻”的危机差异。
之所以选择《鄙视》这本书,是因为莫拉维亚在创作中流露出非常多的传统男性意识,也因其足够反讽和细节,成为探讨性别意识、婚姻与两性的典型。
侯虹斌将看似完美的婚姻比作“手上的倒刺”。她认为,中国作家善于写婚姻中的惊涛骇浪,但在婚姻日常中,多的是“静水流深下的危机”,莫拉维亚对这种细微之处描摹得十分细腻。
在侯虹斌看来,在中式婚姻危机中,很大一部分压力不是两性的互相指责,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
在中国语境下,异性恋婚姻还无法摆脱社会的情愫。裴谕新对此表示赞同,“70年后,我们依旧在讨论《鄙视》这部传统婚姻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建立起婚姻中的平视视角”。
在裴谕新看来,婚姻中的平视,并非狭隘的金钱上的AA制,更多则是精神上的倾听与尊重。为了达到这种目的,需要两性的互相尊重,共同努力。
《鄙视》在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婚姻故事之外,还改编古希腊神话《奥德赛》中英雄人物奥德修斯流浪十年回家的神话。莫拉维亚借书中角色之口,给出了让读者眼前一亮的解读,暗示不幸婚姻的原因。
侯虹斌以“东亚国家中不愿回家的丈夫”为例,类比书中不愿回家的奥德修斯,将现实色彩投射进神话,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沦为众人眼中窝囊的男人。以性别视角来看,传统男性魅力的衰落,是促成婚姻危机的原因。”
揭开婚姻真相,引发年轻人共鸣
近年来“恐婚”已成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社会心理问题。或出于对身份角色转变的焦虑,或出于对生存压力的逃避,一些年轻人对婚姻产生恐惧的情绪。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单身青年将“不婚”视为一种正常选择。
针对当下年轻人的“恐婚”心理,裴谕新认为这种心理不全然是坏事,“因为这让我们可以更加审慎的去对待婚姻。告诉年轻人‘婚姻的陷阱’并不是要阻拦他们结婚,相反,年轻人有冒险的基因,他们需要对此做好万全的准备”。
“矫枉不妨过正”,在谈到女性权利提升和当代女性教育时,裴谕新老师指出“传统的女性教育特别强调奉献和关爱他人,但独生子女这一代不同,女孩跟男孩拥有一样的资源、家庭重心,间接性地实现性别平等。女孩开始意识到,我想要什么,我就要得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尤其是三胎政策出台后”。
裴谕新还补充到,性别视角不是光是用来解读情情爱爱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我们的思维模式,重塑‘性别视角’是个最微小的革命。
作为一本书写婚姻悲剧的书,《鄙视》并不能粗暴定义为一本恐婚的书。它之所以能进入主流视野,是因其强烈的批判性与反思性,在阅读之外重新塑造了年轻人的婚恋观,帮助他们摆脱“爱无能”,重新获得婚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