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纪实 | 19年,他在街头售书7700册
文/图 陈晓楠
一场“街头冒险”
2023年伊始,88岁的林宝山带着一张折叠凳子,来到广州老城区地铁站的出站口摆摊卖书——他在身旁的红色消防柜上摆上两本自己翻译出版的书,又在一旁树起一块简陋的牌子,上面写着:88岁高龄作家签名售书会友。
“我翻译的书,有没有兴趣看看?”面对步履匆匆的路人,戴着普通医疗口罩的老人轻声地喊道。
真的有人驻足停留,林宝山便翻开其中一本——《马可·波罗:世界边缘的大冒险》封底内页的译者介绍,指指照片上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脸色红润的人说:“这个译者就是我。”
怎么看,林宝山也是一位再寻常不过的老人。他微微佝偻着背,穿着一件灰棕色的陈旧外衫,未被口罩遮住的上半张脸布满皱纹与老年斑。
有时遇上下雨天,地铁站外寒风微雨,他便把小书摊搬到地铁站内,楼梯口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把书包等物品摆放在斜对角的旮旯,尽量不挡道……
但摊没摆多久,就会有地铁站工作人员走过来,语带抱歉地对老人说:“这里不能卖东西。”他只能点了点头,应一声“好”,再笨手笨脚地收拾起简陋的“家当”,转身慢慢走出入站闸口。
上街卖书,不是一件轻巧的事情。这需要等待,需要耐心。许多人步履匆匆,甚至来不及一瞥,或只是眼光一掠,又继续赶路。卖书也需要体力,运气不好时,一天要腾挪好几次地方,却卖不出几本书。
他坚持每天下午四点,要么来到公园门前的人行道,要么走进某个地铁站的出站口,摆开小书摊,坐在一张粉色的折叠小凳子上“开张”。
他不吃晚饭,除了卖书,有时也会打开手机回复一下微信消息。直到晚上10点半左右,他才收拾行当,转去周边的小食店填饱肚子后,再乘地铁末班车回家。此时,家人都已经睡下,他慢慢洗澡、看报,直到凌晨两点才休息。
从69岁坚持到88岁,19年光阴过去,林宝山已约莫卖出了7700本书。算下来,一年要卖出400本。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他打算,将这场“冒险”继续下去。
与陌生人的互动
19年前,林宝山在阳江一家医院当了29年的医生后,又调到一家医学杂志做编辑。1997年,他的妻子患了白血病,他得每天守在病房里,于是就订了一份英文杂志,利用护理妻子的闲暇时光,试着将杂志里的文章翻译成中文。
他的第一部译作——一本短篇小说集《寻找一个人》,就这样出版了。他没有告诉家人或朋友,而是拿着书,每天跑到五羊新城的大榕树下,开始摆摊售书。因此,有市民戏称他是“树下的蒲松龄”。
“一方面希望有人看我的书,一方面也想要回收做书的几万块钱成本。”林宝山坦然地说。回忆起这些年来遇见过的形形色色的读者,他说,也许有人买书是出于好奇,也有人是出于同情心。
有人问他,这19年来,买书的读者有什么不同?老人答,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变化是付款方式。从甄别真假钞到顺应时代学会用付款码,每一个变化对一位高龄老人来说,都是一场“冒险”。
但他喜欢与陌生读者互动。
某天,广州夜间9点30分,一对情侣模样的男女走出出站口,被林宝山的小摊位吸引。“这是我翻译的。里头有36个故事,来自19个国家,不同的风土人情。”林宝山说。男子翻开老人的书看了看,决定买一本,他请老人给自己签名,女子则默契地举起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于每本“有缘”卖出去的书,林宝山都会在空白扉页上写下这句赠言。19年前,林宝山卖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时,想要在扉页留下点什么,瞬间便想到这句诗。
在他看来,读者与他萍水相逢,既然买下了他的书,就值得“海内知己”这样的寄语。
写下的寄语有了回声,有个读者后来专门为林宝山建了一个微信读者群。林宝山经常在群里跟读者们互动,分享自己做家乡汕头的“贡菜”与萝卜糕,还有自己的旅游经历。
一名在广州打工的女性读者甚至把这些有趣的点滴文字整理成在线文档,不少读者都在文档中共享了自己与林宝山的合照,其中有旅行家、摄影家,还有学音乐的大学生以及许许多多生活在广州的平凡人。
群里有人喜欢绘画,临摹了莫奈的《日出》送给老人;还有人新生儿诞生,特意请林宝山给孩子取名……
林宝山一天中十分之九的精力都在“以书会友”。
林宝山还与同样在街头摆摊的几位“同行”都成了老熟人,比如在东山口市政通道上一边吹着口琴一边弹吉他的男子,还有几个卖花束的女子。
有一天,与林宝山相识数十年的一位老邻居,突然看到在网上流传的一则纪实短片,不由惊讶地跑来对林宝山说:“你从来不显山露水。我们一起住了十多年,我都不知道你的这个事。”
苍老不意味着“屈服”
林宝山其实只上过医学专科的简单英文课,平时也很少有跟英文打交道的机会。他原本是为了不把学到的英文忘掉,才选择去看一些英文小说和科普文章。
2009年,当林宝山在澳大利亚逛旧书摊时,他用五毛钱澳币淘到一本英文原版书。书中主人公的医德和真情实感打动了林宝山,于是回国之后,他就开始尝试翻译这本书。从翻译到打字、校对,全由他一个人完成。
为了完成这些工作,2011年时已76岁的林宝山特意买来一台台式电脑,但他不懂输入法,于是只要有孙辈的小孩子在身边,他就会说:“来,我考考你的拼音。”让小孩读给他听,如此又学会了拼音和拼音输入法。
老人戏称自己“事事半桶水”,但他却用这“半桶水”出版了这本翻译作品《为了他的孩子》。
林宝山的大儿子曾经担任《星岛日报》记者,如今定居在澳大利亚。老人开始翻译出书后,儿子也加入了进来。林宝山如今签售的这本《马可·波罗:世界边缘的大冒险》,就是父子俩合作完成的——林宝山发现了这一题材,儿子翻译了大部分内容,林宝山做的校对。
“这本书的校对,我做了五遍。现在已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完成一整本书的翻译了。”林宝山说,“但我这一年多又陆陆续续看了约一千页的英文小说。”
每个人在走向衰老的旅途中,都要面临身体机能衰退的问题。10年前,林宝山患了严重的白内障,换了人工晶体后,恢复了视力;一年后,他声带又长了囊肿,短暂地失去了声音。但手术后,他恢复得还不错。
苍老并不意味着“屈服”,林宝山的活法可能更随心所欲。与日常注重养生的老人不同,林宝山不止吃炸物快餐,还每天熬夜到半夜两点。2011年发表在《羊城晚报》上的一则图文《三老赶新潮》,照片中三个老人笑容满面地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三份麦当劳的餐食,那正是林宝山和他的两个兄弟。
今年元旦前后,他发烧了,身体异常疼痛,但他只是躺在家里,也没有测过抗原核酸,最后在家人的照料下,就这样硬生生地熬过了这场疑似新冠感染的病痛。病好后,他又一如往常地推着十几本书走上了街头。
林宝山如今还喜欢使用一个唱歌App,每次唱完都分享给朋友听,还发到微信朋友圈。《让我再看你一眼》是他最近经常分享的一首歌,这是他声带恢复后唱的第一首歌。
在读书、翻译、售书之余,老人还经常一个人去旅游,感受远方的新奇,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并随时用相机拍下照片,用文字记录,再分享到他的读者群……
“我还想去真正的北极。但我老了,一个人走不动那么远的地方。”说着,林宝山眼角湿润了。
或许每个人在生命暮年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林宝山的答案是:没关系,走不到远方,至少还可以走到“近处的远方”。(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校对 | 李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