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名作⑦| 李劲堃解读《群峰晴雪图》:宋代画学启迪后世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文艺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贺全胜 文艺 甘卓然
日前,广东省博物馆《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迎来了一批特别的观众——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在展厅现场,为30余名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学生进行现场授课。
在多张重磅展品前,李劲堃与一众正处于临摹宋画阶段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分享了自己多年观看与创作的心得体会。
“博物馆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让我们面对古画原作,把展览讲授作为课堂的重要补充,教学相长的生动现场。”刚卸任广美院长的李劲堃不再是“李院长”,但依然是“李老师”。作为当代山水画名家,他的创作离不开宋代山水画艺术的滋养。
在研究生阶段,李劲堃师从陈金章、梁世雄等岭南名家,专攻唐宋山水研究。这次,他以在展的《群峰晴雪图》为索引,从创作者、研究者、教学者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宋代的山水画艺术。
把握自然,抒写“胸中山水”
此次展出的广东省博物馆重要藏品《群峰晴雪图》,被认为是北宋山水画精品,描绘了一派雪后晴好之景。画面层峦叠障、布置茂密,大胆摆脱自然景象的拘囿。
作品采用烘染、留白手法表现白雪皑皑的山间之景,全景式的构图增强画面气势,墨色擦染烘托山体雄浑与庄重,山间蟹爪枯树散布,茅亭楼阁半隐,迭迭山泉涌现。
在李劲堃看来,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北宋山水画大家范宽式的创作风格,此图以北宋全景式、巨碑式构图为鲜明特征,描画博大雄浑的壮阔景色。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宋代绘画的观看、表达方式对后世影响同样深远。”李劲堃强调,在宋代之前的山水画更多表现艺术家对自然的崇敬之意,而至宋代,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努力把握自然、阐释自然。
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李劲堃认为,正是在宋代开始,中国山水画艺术从描绘“眼前山水”到抒写“胸中山水”。山水画由此成为承载哲学、文思的艺术载体。
“中国绘画所讲‘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的美学和观看方式,实际上和唐诗宋词、唐传奇、宋画本、元曲等等传统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美学观念,这种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了近千年的东方美学构成。”
亲眼亲力,敢于提出问题
据介绍,《群峰晴雪图》是广东省博物馆藏绘画中年代最早者,曾为广东省原省委书记吴南生收藏。然而此画落款残缺,学界、坊间有不同判断,还曾被判定为元代或明代无名氏的作品。
后来此画被送去上海装裱时,在画中一树缝处发现了“熙宁辛”三个残字,体现了宋人署款风格——比较简单,大多只写作者姓名,也有的会加上图名等,一般是用很小的字写在树缝、山石或其他较为隐蔽的地方。
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品鉴之后,认定《群峰晴雪图》为宋代熙宁年间“辛亥年”(即公元1071年)的作品。他再通过笔墨技巧与风格,判定其画风完全具备北宋时代风格,为宋画珍品,并在画面上方题跋印鉴。
此结论也获得了其他鉴定小组成员的认可。由于宋人绘画传世极少,吴老对该画极为珍视,将之喻为“女儿”。1994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群峰晴雪图》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
李劲堃认为,辨识无题款作品年代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其艺术语言:“这件作品多用‘长皴’,而早期宋人山水则以‘短皴’居多。”在他看来,该画所体现的皴法、描绘树木的方式,均与常见宋人样式有所不同,很有趣。
“我在观看这件作品的过程中,自己也增长不同见识。对照权威结论,结合自己的观察感受,从横向的比较发现差异,这样才能增长学识。这也是在博物馆里看原作的好处。”
李劲堃借此告诫学生:“我们学习前人以及传统知识,更要亲眼亲力,穷究理据,并从中得到启发。”
取法乎上,弘扬岭南画学
曾有一次临摹给李劲堃带来巨大转折与领悟。在陈金章、梁世雄两位老师的提议下,就读于研究生二年级的李劲堃对北宋山水大家范宽《溪山行旅图》进行研习。
初见摹本,李劲堃立刻被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所折服。临完第一稿后,他发现自己“只得其形而未得其意”。在带着问题观看作品每一个局部后,李劲堃感悟到前人如何“形”“意”融合,通过笔法推进意境。自此,《溪山行旅图》启迪了他对山水画创作的理解,也成为其解读山水画的钥匙。
李劲堃介绍,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一度主张吸取宋元绘画。“清末民初的山水画‘尽精微’,但是画面柔弱。岭南画派的艺术家认为,宋代绘画大笔、有力,可以一洗画坛纤弱之风,故效法之。”
但与高剑父倾向于吸取南宋的马远、夏圭相比,李劲堃更倾心于北宋绘画。“我在学习传统技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效法对象定格在‘北宋的沉雄、博大’上。”
在对荆浩、范宽、董源、黄公望等宋元名家画作一遍遍观察中,李劲堃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注重一些“基本元素”,比如矾头皴法,它们就像汉字一样,每个字都有专属意思。这些基本元素组合起来就能千变万化,可成山,也可成水。
由此,李劲堃以自我理解的宋代技法塑形,实现“取法乎上,得之其中”。故他在后期的艺术实践中,“以传统的笔墨技巧表现新的创作意念”为技法指点和创作母题,创新性地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系列作品《幻象》《唐宋风月》《千年结》等,都表现出他从传统中汲取养分的新内涵和新的审美特征。
李劲堃强调,无论宋元还是明清,每个时代的艺术与艺术家都在求变。“当下,创作、传播的手段如此丰富,求变更应该成为每位创作者不能忽视的方法论。”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统筹 | 陈桥生 邓 琼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