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心读》出发 开启读诗教课程
我的诗教课程体系中,《诗经》《楚辞》都是元典导读的必教课程。关于《诗经》的注释本,古注今译,可谓汗牛充栋,书柜里就有林林种种二三十家的注释、注疏、全译本。有段时期,我甚至觉得天下好书皆注尽,秦汉之前的经典读本早已在清末之前就被注译得再无可注之处了,即便是像程俊英、杨伯峻、周振甫等一大批注“诗”大家,各家的注译本在文字、音韵、训诂、句读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独见”,也多是将自孔子以降历朝历代各“诗”注学说统揽分释、条分细缕,转换语辞风格以吻合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已。
然而,因为读的注译本多了,有时候同一首《诗经》里的诗,面对心智水平不同的学员,我竟然会“立生”许多不同于任何注释家标注过的感悟,得出不同于任何一本经注上的诠释。而非常奇怪的是,学员们往往对我瞬间冒出的“心语”更能“同声相应”,对元典的记忆和感觉也更加深刻。原来,对经典解读的“师心自用”其实非常必要!只有生命中有过类似于经典里描述的“历程”,你的解读才会更加具体可感。当你的人生阅历竟然被你读过的经典诠释得只有你能心领神会时,他人的解读终究成了隔靴搔痒。此时,你发现“六经注我”的读元典课程,最终必要经由你自己才能完成的“我注六经”的生命重塑。所以,我对今天依然敢于注经的学者更加钦佩。——柳恩铭博士,就是这么一位值得人敬佩的学者。
孔子曾经评价晏平仲时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我对柳博士的评价也是久交弥敬。2010我从广州转到杭州富阳任教。2011年7月的一个周六,我受邀在广州大学的一个礼堂里作报告。报告结束后,一个朋友带着一个长相很敦厚朴实的中年男子来到我跟前,说:“这是广州市教育局的柳博士,慕名而来,从头听到尾。”简短的交谈,柳博士提出加微信。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印象中,但凡有点官职的领导,多半不会主动跟像我这样的草根老师要联系方式的。此后数月,我们再无交接。
直到2012年,大概是2月份的某一天,江南正是料峭春寒之际,我在杭州收到一条短信:“我来了,你却走了。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我在脑海里快速检索这个被标注为“柳恩铭博士”的人是谁,很快,就链接上了那次广州大学的现场印象。我当时以为是柳博士去杭州公差,马上回复他:“我在富阳,欢迎作客杭州!”结果,闹了个大笑话。柳博士是应邀到了我当年工作过的广州市天河区当教育局长了!
此后,我时常收到柳博士的邀约短信。他极其热情地鼓动我再回广州天河区任教,并且希望我能做一个示范校出来:“古今融通,中外融合,文武兼修,德才兼备。”为培养一批有民族的心、世界的眼、文能化人、理能济世的栋梁打下深厚的人文基础。他的话语不多,时常都是三言两语就能令我对教育无比憧憬。
我平生第一次发现,我竟然可以跟一个教育局长如此欢欣雀跃地谈教育梦想,也肆无忌惮地声讨当下的教育弊端。此后在不少的大小会场,都能聆听柳博士关于教育的专题报告。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身为教育局长的他,与会人员竟然经常听到他对各种时弊扼腕长叹,痛心疾首,且努力革除恶习,比如担任局长期间,居然把权力归还给权力的主体,依法依规把所有属于学校的权力全部下方给学校,让校长责权利高度统一,高效率治校和管理教育教学。柳博士到任不到三个月,我们可敬的柳局长率先在全区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课程全覆盖。今天也许我们觉得不让孩子捧读经典的老师是可耻的,然而十年前,但凡这么冒进地要求师生每日诵读经典的老师或领导,要承担的压力有多大,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感同身受。是以当时凭着我多年的苦难人生经历,我一方面为教育界有这样的领导而倍感欣喜,另一方面又隐隐有担忧:这么书生意气的人从政应该十分不易吧。有一次节日贺言,我客套地向柳博士问安并问及近况,他一如既往地乐观,也一如既往地清醒,还一如既往地给我勉励:“士不可以不弘毅!”
以士之精神而自觉勇毅的柳博士,政务不懈怠,学术亦精进。2014年还在局长任上的柳博士出版了皇皇巨著《论语心读》,此书我拜读后,对其敬意又多了几分。心善渊,政善治,事善能,学善进,术善专,这样的读书人再多心忧天下的士人气息,哪有不受民爱戴的呢?
时隔两年后,柳博士告诉我,他已经着手注《诗经》了,还不耻下问,征询意见。听他讲述自己对《诗经》的研习过程和心得,我知道,他一定会为时下的读书人贡献又一部值得珍藏的经典大作。耐得住寂寞、抗得了喧嚣的柳博士,历经六年,完成了对《诗经》的解读,《诗经心读》终于面世。我作为审稿期的第一批读者,逐字逐句地读过三遍并做了不少的旁注,才敢为柳博士写一篇推荐文章。
《诗经心读》适合推广普及,诚如读者所言,非常成功地将古老而典雅的《诗经》,超越时空,带回现代,带回现实,带回生活,甚至带进人心。
一是注释详尽,译文晓畅。对于初读者而言,读得懂是首要目标。就时下的不少读者而言,缺乏较好的文言阅读能力,古注本是肯定有难度的,而很多古文功底特别深厚的注释家的读本,往往缺乏普及的意识,注释本身就古奥,不太适合初读者。还有些译文,是以诗译诗的方式,一般的读者也并不能全部领会。《诗经心读》的作者本人曾经是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将文言阅读的方法融入到译注中,深入浅出,几乎没有阅读门槛。出版社根据著者的设想,推出了基于阅读心理学排版方式,让读者不用翻页,就能读懂印入眼帘的诗句!有一种一册在手无需旁注的阅读快感和便捷!
二是心读视角,洞见频出。同《论语心读》的著述宗旨一样,《诗经心读》也是重在述说自己“心读”之感悟,“心读”之洞见。三百多篇“心读”美文,字字珠玑,每一篇都能见作者敏捷的才思、超旷的卓见、恢弘的洞悉及高洁的情怀。于每一篇的字里行间时有超越古注的独思,时有诊治时弊的幽思,时有发人深省的疾呼,时有潇洒飘逸的幽默。总之,每一篇读过后,掩卷沉思之际,读者的感觉肯定是“这是柳恩铭博士的心声”。比如,对《国风·召南·甘棠》的品析,作者是这样出于意料地娓娓道来——
我小时候生活在湖北省黄冈古镇仓埠,西兴街42号,极为普通的平房依然存在,依然老旧,依然质朴。我们一家1982年开始,住在这个普通平房十二年。西边的前房,就是我的卧房兼书房,这里曾经是古镇几乎每个晚上最后熄灯的地方。从华灯初上,到万家灯火,我在窗下读书;从万家灯火,到万籁俱静,我在窗下读书;累了,倦了,乘着月色,一人独行,穿过垂柳护岸的池塘,走过一座小桥,到了一河之隔的黄陂县的甘棠镇,这就是我对“甘棠”的初识。
因为《诗经》的缘故,我知道“甘棠”的典故,知道“甘棠”的意蕴,但是直到去年重回古镇小住,依然不知道“甘棠镇”是否有“甘棠”树,依然不知道“甘棠树”为何物,只是隐隐约约听说,“甘棠镇”的来历源出于《诗经·甘棠》的典故。所以,心中开始有“甘棠”。
读诗经《甘棠》,我时常掩卷沉思,中国百姓最善良,只要官员慈悲,只要官员慈爱,只要官员廉洁,百姓就会记住他,就会留恋他,就会回忆他,就会赞美他。历代官员,少儿时代读懂了《甘棠》,就应当懂得为何做官和如何做官!王阳明说:“生死如昼夜。”死亡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终结,为官一时或为官一世,其生命的价值不在财富,不在威风,而在于人心,在于口碑。历朝历代,多少王朝,多少权贵,寂寂寥寥,犹如尘埃,而召伯因为爱民如子,即便是诗经的年代,也依然留存在宇宙长河之中!
读诗经《甘棠》,时常默默感叹,孔门直系弟子,为官者无一人是贪官,或许是他们都读懂了《甘棠》吧!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编撰《诗经》用心何其良苦!旨意何其深远!诗教之传统丢失,甚为可惜!甚为可悲!
寥寥五六百字,作者深情款款地迎我们去他少时的“甘棠镇”,又关心切切地道出民本的重要性,警示为官者对民心的懈怠和轻慢,感慨孔门弟子为官的风骨,引发对“诗教”的深思。我们平时解读这首诗,只知道这是一首赞美召伯的勤政爱民及被民所爱的动人场景。如果没有柳博士生平的丰富历练,如此睿智而多元的解读恐怕是不可能的吧!
限于篇幅和个人的平庸,我尚不能全方位地详尽《诗经心读》的所有艺术魅力和高远境界。品读这部巨著时,我相信随读者的心力各异而获益不同。无论如何,开卷之后,你就算于闲暇时随手翻阅,也会发现处处是片玉碎金,熠熠生辉。所以,让我再多一份真诚的建议——
你的读诗课程真的不妨试试从《诗经心读》开始!
壬寅年 甲戌月于北京南木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