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凝就的《<诗经>心读》

来源:金羊网 作者:吴鸿清 发表时间:2022-09-20 19:44
金羊网  作者:吴鸿清  2022-09-20
《<诗经>心读》成于恩铭先生伟大的理想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

伴着婉转悠扬的歌声,我拜读了柳恩铭先生煌煌百万字的新作《<诗经>心读》。掩卷沉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儿,也捋不清在想什么,只知道这的确是一部与众不同值得每个人精读细品的大作。

我大学时学过古代汉语教材里的《诗经》,只有《关雎》、《静女》、《伐檀》、《硕鼠》、《蒹葭》、《七月》等几篇,教书也教过《诗经》,还是那几篇。我只知道《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孔子晚年返回鲁国为弟子编选的教科书。我只是把《诗经》当作古代文献了解,就像看一块古老的化石,以至于我在办伏羲班为孩子选诗的时候,竟然没选一篇《诗经》中的诗,觉得离现代太遥远了。没想到在恩铭先生的解读中,一首首诗是那样鲜活,那样生动,那样有味儿,那样唯美,那样贴近今天的生活。我开始理解了孔子为什么要让弟子学《诗经》,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为什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孔子让弟子学习《诗经》,是为了培养弟子的“兴观群怨”,那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涵养、激情、思维、眼光和各种能力。这时我才理解为什么恩铭先生说“如果把中国教育史中的《诗经》和诗教去掉,中国教育将不成其为教育。”

《<诗经>心读》不同于以往研究、注释、翻译《诗经》著作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的“心读”读出了《诗经》的原汁原味,读出了《诗经》的现实意义。虽然《诗经》都是2500多年前各种不同阶层的人写的诗,但恩铭先生的解读却使它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成了一面观照现实社会借鉴古代经验教训的明镜,成了今天仍不过时的好教材。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诗经>心读》何尝不是这样?

读好书如品茶,品什么?品作者的心。读《<诗经>心读》时我常常感到五味杂陈,总感到有一股“气”在字里行间涌动,总在思考恩铭先生为什么能这么解读,为什么会让我在品读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不知道答案。我觉得这一定和恩铭先生的经历有关。我发微信问恩铭先生:“您能读出与众不同的《诗经》,和您的经历与追求有关,您的事业追求是什么?人生终极追求是什么?”恩铭先生发来了他贴着照片的简历,我打开简历,虽然每一年衔接十分准确严密,可找不到我想找的答案。两小时后,恩铭先生又发来的《书之恋》等文章和回复,虽然文章都不长,但我从中看到了他的追求、他的理想,看到了他曲折的求学经历和数十年如一日读书的疯狂,看到了他曲折坎坷的人生,看到了他在人生跋涉中磨炼出的那颗难以言述的坚强滚烫的心,找到了《<诗经>心读》何以读出新意的答案。这“新”不是毫无根据的故弄新奇以惊世骇俗,相反,作者对诗句的解释都建立在严谨的考释之上;这“新”不是标榜新说以哗众取宠,相反,作者的创见都蕴含在平和的文字之中;这“新”更不是云山雾罩地卖弄新词,相反,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诗经>心读》之所以与众不同,完全是因为它不是埋头故纸堆寻章雕句而成,字字句句都来自作者几十年读书、思考、研究尤其的在生活苦难中磨炼而来的“真实认知、真实感受、真实感情、真实思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如是,这部必定能传世的著作何尝不如是?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这确是真正读懂一部书的不二法门。

《<诗经>心读》成于恩铭先生伟大的理想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他出生在湖北东部黄冈地区丘陵仅12户人家的小村子,跟随父亲在新洲县毕铺中学读初中。父亲送给他的《唐宋绝句100首》《唐宋词100首》是他初中一、二年级最重要的课外读物,让他体验到诗教的甘甜。苏叔阳写的《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使他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周总理成了他一生的榜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成了他矢志不渝的理想和信念!他自作主张将父亲取名柳向东(1966年出生取名“向东”)改为柳恩铭,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复兴而拼搏!“历经苦难,痴情不改,期待像孔子一样,以基于丰富的教育实践积累和厚实的教育理论沉淀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到匹夫之责!”他解读《诗经》,是因为他认识到“没有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诗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没有诗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他解读《诗经》,是“企望以最美的方式把《诗经》呈献给读者,给国人以诗心和诗情,给教育以灵感和灵性!有诗心,有诗性,有诗情,才有成功的教育!当中国人普遍拥有诗和远方时,中华民族已然实现伟大复兴!”恩铭先生自序中的这段话是我们品读《<诗经>心读》的关键,也是《<诗经>心读》与众不同的根本,《诗经》不应是极少数人案头的古玩,而应是滋养国人,尤其是孩子的文化母乳。

《<诗经>心读》成于恩铭先生那颗真正儒者的心。什么是真正儒者的心?我认为就是孔子告诉子贡的那个“恕”,问曾子是否知道的那个“一以贯之”的道,而不是阉割头脑、禁锢思维、裁量事物、训斥他人的各种教条。“恕”不仅是教养,更是认知哲学。恩铭先生解读《诗经》,不是以今解古,以己度人,而是把自己置身孔子的时代,他就是为弟子选诗的孔子,所以他能穿越一样回到了《诗经》的时代,进入了孔子的精神世界,还原了孔子心中的《诗经》,还原了《诗经》“思无邪”的审美理想、“兴观群怨”的教育功能、“兴于诗”的教育基石、诗教的文化意蕴,析出了《诗经》的现代性人文价值。例如解读《葛藟》的主旨,有人说是“讽刺周平王东迁”,有人说是“流离失所劳动人民的感叹”,有人说是“感叹劳苦人民的无依无靠”,而恩铭先生知道“孔子编选《诗经》的目的在于伦理,在于情感,在于教育”,所以他说“这是伦理哲学的思考:人生到底依靠什么”,“河边的野葡萄,之所以茂盛,之所以绵长,之所以生命力顽强,那是因为它植根于大地。这种起兴。蕴含象征,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孔子诗教意在斯乎!”时刻不忘孔子编选《诗经》的目的,这是解读《诗经》的钥匙,也是理解《<诗经>心读》何以如此解读每首诗篇的关键。

真正儒者的心也让恩铭先生进入诗作者的精神世界。读《静女》,他就是那搔首踟蹰的青年;读《北门》,他就是那不堪重负的小公务员;读《采薇》,他就是把青春先给戍边饥肠辘辘走在回家路上的士兵;读《载驰》,他就是卫国公主;读《四月》,他就是那被贬的诗人;读《抑》,他就是那苦谏周厉王的大夫,读《园有桃》他就那忧国忧民忧时势的士人,所以,恩铭先生能打破《诗经》历代注家严重的历史局限性读出诗的真谛,能让我们在他的解读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诗经>心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作者痛斥“伪儒”,例如读《萚兮》,“是《诗经》中最精美的情诗之一。篇幅虽然短小,却趣味盎然,情趣横生。”“伪儒学者,把这样明白如话的短诗也解读歪了。《毛时序》:‘《萚兮》,刺忽(郑昭公忽)也。’太牵强,太牵强。朱熹老人家在《诗集传》中说:‘此淫女之词。’太荒唐,太荒唐。这些说法都脱离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也背离了孔子选编《国风》的旨趣。殊不知爱情是人类的第一伦理,为什么就不能想得美好一些呢?”读《关雎》,他痛斥“后世伪儒学者,因为无法理解孔子儒家的爱情观,对《诗经》中的爱情描写做了太多牵强附会的解读,如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认为《关雎》咏后妃之德,味同嚼蜡,难以卒读。如此不堪的爱情观、伦理观教给学生,当然误导苍生,后果是让一代又一代人疏离经典,远离经典,厌倦经典,抛弃经典!”

《<诗经>心读》成于恩铭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赤子之心。他解读《诗经》不是思古、慕古、厚古,而是为了观今、思今、革今。所以他的解读必能引起今人的共鸣。不论什么阶层、什么行业、什么身份、什么境遇的人,我相信在恩铭先生解读的诗篇中都能找到怦然心动的诗篇。请看:

《噫嘻》,“是周成王鼓励农耕的诗歌”,“读诗就是读史。而今,由于种种原因,农田荒废的比例非常大,农民种田一年是的收入不如打工一个月的收获,一亩田的收获基本与农肥和农药投入的资金相同,如此,当代农民哪里有种田的积极性?如果当今的地方长官,在渴求、渴望善待各种资本和资本家的同时,像周天子一样,关注和重视农村、农民、农业,或许能有很多改变现状的策略。”

《大明》,“这是周王朝开国史诗。现代中国人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怀孕开始,再到幼儿园,然后小学,然后中学,然后大学,步步必争,步步惊心,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家长十之八九并不明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执着,已经远远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这些家长往往也不明白,一个宅心仁厚,内心慈悲的母亲,才是孩子最坚实、最可靠、最持久的人生起步。每年高考之际,那些拿着竹竿杀绝考场外鸣蝉的,那些用农药灭绝青蛙的母亲,那些面对正常汽车行驶而以人墙阻止的母亲,可曾想过,一个极度自私的母亲,如何能够培养心怀天下、心忧天下的栋梁呢?”

《采薇》,“一将功成万骨枯。成为将军当然风光;枯骨者永远走了,但是,还有成千上万的活着的人,又有多少朝代,多少当权者,用心关注过,真正关怀过?写到此处,希望“忠臣义士负戟而长叹”的悲剧从此不再!”

《何草不黄》,“中华文明盛世有一个共同的前奏就是不与民争利,休养生息;中华文明乱世也有一个共同的前奏,那就是与民争利,且无休止强征民利。无休止地折腾黎民百姓。不折腾,是一种很高的社会治理智慧。”

《恒》,“道出了武王拥有天下的另一个秘诀: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拥有人才。这就是克服殷商的秘诀,这是拥有天下的秘诀,这是连年获得丰收的秘诀。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武王能够克服殷商,的确是天下人才归心的结果。直到如今,人才,依然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正月》,“翻开中国数千年历史长卷,一个时代,如果奸臣当道,如果忠臣被谤,如果忠臣被流放,如果视说真话为毒蛇猛兽,这个时代基本上是一个即将结束的时代,或者是由胜而转衰的时代。周厉王止谤结果灭亡,康熙年间的文字狱导致中华文明的阉割和一泻千里的溃败,最终导致晚清末年的不治之症和封建王朝的‘寿终正寝’。是否尊重人,尊重士人,尊重读书人,是一个时代是否文明的最基本的标准,连这点都做不到,就意味着社会正在走向反动和衰亡。”

《十月之交》,“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西周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事件。也是一首讽刺诗,作者以辛辣、坦荡、无畏的笔法深刻讽刺了周幽王及其朝臣的荒淫无耻!这又是一首抒情诗。叙事与议论中寄托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伦理情怀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痛苦与坚持!这还是一首文人哲理诗,作者开始非常成熟地思考天灾与人祸的相关性,并且得出非常成熟的政治结论:当今百姓惨遭横祸,绝非来自上天,而是来自昏君,来自奸佞。在希腊文明依然困扰于神至高无上的迷茫的时期,中国文人开始摆脱天象,摆脱超自然力,进入了人文精神自觉阶段。这首诗,也足以唤醒中华文明的自信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尊,也足以告诉读者封建专制是何等的罪恶和腐败,也足以告诉每个中国人,封建专制曾经如何深深毒害中华民族,如何不可理喻地阻止了中国人本精神的发扬光大。”

《青蝇》,“这是一首忧患意识浓厚的讽刺诗。以比兴和叠唱的手法,层层递进,刻画小人嘴脸,表现小人文化的危害,提醒君子和世人,小人及其谗言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笔者愚见,小人之所以得志,那是因为主事者,如果主事者不轻信小人言,哪里来的小人。所以,这首诗与其说是讽刺小人,还不如说是在讽喻国君。一个组织,小人多了,风气坏了,根源在上不在下;一个国家,小人当道,谗言漫天,根源在朝不在野。今天读这首诗,也未尝不如冷水浇背,当头棒喝!”

《巧言》,“小人文化是中国劣质文化的极致,中国历史数千年一治一乱,如果不同君王自身找原因,从外部找原因,治世必然是贤臣主政,乱世必然是小人当道。封建帝王的江山,成于人民,成于英雄,成于智者。败于奸佞,败于贪腐,败于小人。因为制度根深蒂固的痼疾,要消除小人文化,消除小人市场,避免小人误国,任重道远。当务之急,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法治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沉淀。”

《巷伯》,“进谗言者最为可恨。巧言者往往迷惑主上获得私人利益,未必会中伤别人。而进谗言者必定中伤他人,践踏别人的人格,踩着别人的尊严,踩着别人的身体,甚至踩着别人的尸体,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诗人以及生动的笔触,绘声绘色刻画出进谗言的小人形象,让进谗言者无所遁形,让进谗言者的形象深入人心;我阅读数十年,讽刺性地刻画小人形象的作品,尚没有超过此诗的。阅读此诗,让读者认识小人,同情被谗言中伤者,厌弃小人行径。作者爱憎分明地指出了小人的必然归宿,无论生前多么嚣张,最终逃不过历史的惩罚。读这首诗,再次深刻领会孔子选编《诗经》的良苦用心。如果说‘巧言者’不除,国家往往不得安宁;而进谗言者不除,连生活都不能安定。可惜,现有文化结构中,进谗言者不仅有市场,往往还有不错的前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之一,需要根除。”

《<诗经>心读》成于恩铭先生全面深厚的人文修养和学术研究功力。“数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数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数十年如一日只争朝夕的读书,让我的生命饱满而富有诗意!回望过往,在少年懵懂时期,脚踏贫瘠的土地,面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选择读书!在青年热血时期,拥抱青春沸腾的时代,追求人生的理想,我选择读书!在中年成熟时期,我把读书作为工作方法,作为生活方式,作为生命常态,坚守知行合一的哲学,实践经世致用的传统,我选择读书!而今,已过知天命之年,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势在必行的教育改革,面对每个生命个体必然的自由自觉自立,我仍选择读书!”他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读书,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读书,他是在和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学家进行灵魂的交流;他是要把书中的精华融入生命,让生命焕发出永恒之光。他做到了,他用高贵的灵魂、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眼光、敏锐的触角读出了《诗经》美学的味道、有文学的精彩、有史学的价值、伦理学的情怀、社会学的思考、政治学的智慧、哲学的方法论!《<诗经>心读》就是他生命焕发出的永恒之光!

《<诗经>心读》更成于恩铭先生艰难曲折而丰富的人生体验。20年的农村生活让他根扎大地;生活的磨难,求学的曲折,让他体会到人生的艰辛;几十年从教,他从在公办、民办学校从教师做到校长、区教育局长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教育的缺失、家长的盲目、体验到经典的力量;在政府机关从科员做到有级别领导、从教育局长转到街道党工委书记,他体验到公务员的辛苦,看到了现实中的弊端……我不知道他经历了哪些坎坷,只是觉得奇怪,是什么让他当年这位武汉市最年轻的校长成了只身南下的“南漂”,是什么使他这位创造了教育质量中等区短时间超越最强区的奇迹的教育局长离开了追求奋斗一生的教育事业去了街道?我只知道他从没有低头,从没有放弃,从没有沉沦,永远昂扬在追求和奋斗的路上。他能够用一个学期成建制转变差班差生,能够用半年时间让崩溃的学校起死回生迸发青春,能够用一年时间让操场长满青草的学校蝶变成为名校,能够设计一所新校从零开始三年后名列全市第一,能够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教育质量中等区提升到全市最好,能够在安安静静的守正中让街道工作出新出彩。

因为恩铭先生就是用他丰厚的人生体验来解读《诗经》,所以他的解读才能那样活灵活现,那样入木三分。例如读《北门》,“这是3000年前基层公职人员写的诗歌,3000年后的基层公职人员读此诗,依然会引起强烈的共鸣!他们出于对国家忠诚,不能不克尽职守,但是衙门的杂事日益繁多,不胜其烦,不堪重负,怨天天不应,怨地地不灵。家人不理解,仿佛只能认命,只能服从天安排。3000年前的公职人员的无奈。依然是今天公职人员的不堪。当代基层公职人员,也像诗中主人公一样,面临着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重负和委屈。他们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和责任,努力工作;但是却遭遇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苦闷和无奈。简政放权,很多部门减的是责任,放的是任务;总体上呈现权利依然上行,责任公然下推的态势。如此,导致基层公职人员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状态越来越糟,效率越来越低,效果越来越差。”

读《无将大车》,“当代社会体制内很多人有这种心态,面对上位者不辨是非,不分美丑,不清黑白,下位者往往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做得多,错得多;不做事,永远不会犯错误。这样的公职人员却容易被提拔。想不到的是《无将大车》所写的2500多年前的官场生态,今天居然也依然存在类似弊端。站在诗歌编撰者的角度,肯定不是鼓励读者,躲避责任,因为孔子从来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数十年的事业追求,也让我对诗歌作者的困惑感同身受,这些困惑又何尝不是今天的焦虑呢?但是,如果让我放弃责任,放弃追求,做不到。只是希望读者能够从这首诗中读出孔子的良苦用心,不能让做事者蒙尘,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让改革者受打击。”

读《四月》,“本诗是被贬诗人自述诗。为政者如何面对贬谪,如何面对不公,如何面对痛苦,如何面对孤独,忧愤而死,不可!抑郁而终,不可!本诗作者的选择:放下忧愤,放下苦恼,面对现实,活在当下。不错!”

“人生就是直播,没有彩排。走过了,做过了,享受了,才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灵台》)。我期待有一天恩铭先生能把他的故事写出来,配着《<诗经>心读》读,肯定能品出更多的滋味。

恩铭先生拂去了蒙在《诗经》上的历史尘埃,让我们看到了活在我们生活中的《诗经》。他企望诗教回归,回归教育,回归生活:“有诗心,有诗性,有诗情,才有成功的教育!当中国人普遍拥有诗和远方时,中华民族已然实现伟大复兴!”这也是我的愿望,不过我更迫切的愿望是恩铭先生早日回归,回归到他钟爱了一生奋斗了一生的教育岗位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2022年教师节前夕于广州新华学院家齐园

编辑:邓豪杰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