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中山大学等调研史语所发源地柏园,相关工作专班即将成立
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9月6日,由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带队的调研组,会同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以及省政协、中山大学、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市、越秀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前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柏园展开自主调研。
这是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今年开展的“加强历史名人故(旧)居保护及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重点调研课题的任务之一。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广州市越秀区近期将组建工作专班,进一步推动柏园的修缮及活化利用等工作。
位于广州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的柏园,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的创办旧址。
自今年6月2日经羊城晚报《岭南文史》栏目独家报道后,这栋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随后,柏园修缮工作正式启动,其西座一、二层也由原来的市级历史建筑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方参与发挥多元价值
在现场,参加调研的负责同志与专家学者仔细查看了柏园的修缮进度。
这是许瑞生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第二次带队对柏园进行自主调研,他指出,“史语所”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基础,我们有责任保护和还原这段历史文化记忆。在柏园的活化利用中,充分重视省、市、区等多级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并发挥场所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多元价值。
据介绍,史语所与中山大学的关系非常紧密。1928年,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傅斯年、顾颉刚先创立中大的语言历史研究所,而后又创办了中研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人员多有重合。
史语所创办的前期也曾在当时的中大校园内办公,直到1928年10月22日该所在东山柏园正式成立。
“柏园是现代中国人文学科的发祥地,它不仅承载了中山大学校史的一部分,而且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也具有重大意义。”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历史系教授陈春声在调研现场表示,在柏园修缮和后期展览的筹备过程中,中山大学将加强在文献资料梳理、学术交流层面的协助。
史语所学脉传流至今
同行调研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认为,史语所在柏园是一个源头,它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学术框架对后来的中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影响深远,学脉传流至今。例如李济、赵元任、陈寅恪等诸位先生开创的研究领域及方法,都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源头活水,其巨大影响力并未因研究所迁往台湾而减退,而是滋养了数代中华学人,对海峡两岸的知识分子都具有重大意义。
2019年,刘志伟等中大历史系学者曾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学者一起寻访到柏园旧址,“当时建筑还是破烂零碎的,现在的保护和修缮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认为,史语所开创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全新研究方法,从传统的演绎型向归纳性转变,因而注重田野调查、重视前沿的实践,这对现代学术的转向非常重要。
广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白洁指出:“重新挖掘柏园的文史价值很有现实意义,它将成为推动海峡两岸学界交流、文史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寻根之旅的重要基地。”
成立工作专班服务修缮
在现场,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院院长曹劲介绍了柏园修缮之后活化利用的初步设想:10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暂定名)主题展览将在柏园西座二层开幕,西座一层也将引进广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项目“粤书吧”。
参与调研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斌表示:“下一步,省文旅厅、文物局将继续按照出精品的思路,充分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让柏园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广州市副市长陈杰在现场表示,要合力让柏园成为有文化归属感的一方园地,接下来将依托街道社区,成立工作专班来服务柏园的整个修缮活化利用,以保证工程如期推进,高质量完成。”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琼 吴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