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第一张照片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时平 发表时间:2022-08-22 13:10
金羊网  作者:李时平  2022-08-22
剪着短发,戴着红领巾,还有一双忧郁的大眼睛。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我出生在1963年农历6月初一日,按新历已是7月下旬,听父母说,出生时正值生产队分得稻谷打得第一担新米。 “三年困难时期” 刚刚结束之际,诞生新生命还有新米吃了,令人欣然。

我的家乡在湖南湘阴县涝溪桥。涝溪桥后来行政区域几经变更,在我孩提时代行政区域曾属湘阴县城南区城南人民公社新华大队,现属湘阴县洋沙湖镇涝溪桥村。

涝溪桥自古地处湘阴南通长沙的官道,是出县城南行首个驿站,商旅打尖之地,路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上世纪70年代,还保留多家茶馆供人休憩。当时涝溪桥驿道已在50年代初从原青石板巷道,改造成通汽车的砂土道,两边的木架子二层楼已拆掉东边,只剩下西边残留的几栋木屋楼,这些木屋楼是用原木头衔接,间墙也不用泥砖,全部用木板,东边房子则因修公路全予拆建泥砖屋。

不知何时我爷爷在涝溪桥开起木坊(木材公司),上世纪四十年代发洪水,存放的涝溪江湾里的木材被一夜之间冲走,有部分木材被堵在涝溪桥桥孔里,没有被洪水冲走的,据说我家的二层木楼用材就用这些建起来的。

我家在建国前都是以木材相关产业营生的,爷爷相当是木材公司老板,父亲负责采购货源,曾远到湘南山区的双牌、道县、江华等地采购木材,再将木头扎排顺潇湘水流而下至涝溪江湾里。我叔叔是木模师傅,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湘阴县机械厂工作,大哥亦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师从叔叔学艺,后来也成为长沙、湘阴一带有名的木模师傅。如果我不在改革开放之初读书走出家门,南下广东参加改革开放,大概率也是会承继祖艺成为一个木匠师傅。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家乡涝溪桥从湘阴的商驿重镇转型为正式农村,原来的工商业者光脚下田,从经商到务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方知稼穑艰难,当时“一大二公”的体制,加上生产力水平较低,使农业产出效率也非常低,农业劳动力收入非常低,难以解决温饱。我们生产队在1970年代,大概每天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收入0.2元左右,即二角多钱,1977年下半年我回乡当农民,底分为5分,算半个劳动力,一天就只能收入0.1元钱。而仅仅过了8年时间的1985年8月,我大学毕业到中共韶关市委办公室工作,是行政23级干部,基本工资加各项补贴月薪达105元,每天则收入3.5元,增长了35倍。

虽然家乡涝溪桥距县城仅6、7公里多距离,但因孩提时代农村收入低,家庭困窘,没有去县城照相馆留下人生记忆的机会和条件。唯一的一次去县城照相馆是我4岁左右,由我母亲带着去的。可惜这张照片未能保存下来。

目前我本人保存及在老家能搜寻到的人生最早的一张相片,就是这张小学毕业照:剪着短发,戴着红领巾,还有一双忧郁的大眼睛。这张“湘阴县城南人民公社新华大队新华完小”的毕业证书(附证书图),是1975年7月15日签发,虽然照片有些模糊,但还是保存完好,折射那个远去年代的记忆。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那个夏天的新华学校五年级教室里,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陈介球用毛笔填写毕业证书的情景。目前这位老师还健在,今年“五一”假期我回湘,在5月3日中午我特邀了他一起聚会见面,我们47年后重相聚,社会人生翻天覆地,师生十分感慨热情拥抱,虽然他虽80岁了,但精神矍铄,思維活跃,记忆力强,还很清晰记得当年往事,令人叹服。

image.png

1975年小学毕业证书

作者简介:

作者现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

1985年8月到中共韶关市委办公室第一秘书科工作。曾历任中共广东清远市委新闻秘书,清远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总编室编辑、记者,粤中、粤北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副董事长;羊城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等职。

2005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独立思考》一书,2006年策划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并执行主编《从寒极到热土》一书,2016年、2017年先后策划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并主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和《特区中的特区》等书。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