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陈永正:坚持守正与开新的辩证统一,中国的文脉就永远都不会断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 发表时间:2022-06-30 22:3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  2022-06-30
讲座中,陈永正先生还用粤语吟诵起了陈白沙的诗作……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吴启东
摄影/Ratty 李元清

6月29日,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陈永正先生莅临楠枫书院,带来“岭南文化新讲”第十二场讲座,以岭南历史上两位大诗人陈献章、梁鼎芬为例,探析岭南文化守正与开新辩证统一的优秀传统。

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罗韬先生担任讲座主持嘉宾。

“岭南文化新讲”第十二场讲座现场

罗韬开场介绍,明代的陈献章与清代的梁鼎芬,是岭南诗坛上的两面旗帜。他们的诗作享誉大江南北,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两位大诗人的作品,都曾经陈永正整理出版或即将出版。

回顾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文化成就,对我们认识岭南文化有深刻的启示,对于广东当前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谈岭南文化:守正与开新辩证统一

陈永正先生从岭南文化的守正与开新谈起。他说,现在讨论岭南文化,常常强调其创新的一面,其实岭南文化守正的一面同样熠熠生辉。文化要发展,但也要有根,守正守的就是文化的根基。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追根溯源,岭南人是自秦代以来历代的南下移民和岭南原住民融合而成的。移民有一个特点,就是要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岭南人“根”的意识,亦可见于岭南的诗、书、画之中。

陈永正 教授

“就岭南诗歌而言,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长期保有唐音。从唐代的张九龄到明末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直到清代黎简、梁鼎芬,始终一脉相承。”

陈永正表示,雅正而博大的唐音,使岭南诗一直保存了一份盛唐的气息。

再看岭南书法与岭南绘画,从岭南第一位有全国影响力的书法家陈白沙,到清代的李文田、康有为等,从苏六朋、苏仁山到居廉、居巢,再到民国年间的广东国画研究会,始终是立足传统而求新变。

他认为,无论诗歌、书法还是绘画,创新都是必然的追求,但是所有新变都应该立足于传统。“没有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强求变革就是一种伪变革。坚持守正与开新的辩证统一,中国的文脉就永远都不会断。”

谈陈白沙:“诗以载道”的践行者

对于陈献章的历史地位,普遍的观点认为他是明代心学的奠基人,开阳明心学之先河。但在陈永正看来,这个说法不足以评价白沙的成就。“在我心中,陈白沙是一个诗人,是诗歌教育者,是‘诗教’最有力的推行者。

陈白沙

陈白沙的心学其实非常简单,他没有用长篇大论来阐述心学,也没有传习录、静心录一类的东西。他的贡献更多是在于“以诗立教”。中国古代强调“诗教”,陈白沙把“诗教”继承了下来,成为岭南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学者。

与朱熹、王阳明等人不同,陈白沙教书育人,不是坐在课堂里一本正经地讲学,而是带着学生聊天、喝酒、赏花、泛舟海上,在吟诗唱和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他最得意的几位学生,如湛若水、梁储、林光、张诩等人,都成为了名重一时的诗人。

在讲座现场,陈永正先生兴之所至,用粤语吟诵起了陈白沙的诗作:

一样春风几样花,乾坤分付各生涯。
如今著我沧江上,只有秋香扑钓槎。

——《和林子逢至白沙》

江云欲变三秋色,江雨初交十日秋。
凉夜一蓑摇艇去,满身明月大江流。

——《偶得示诸生》二首·其一

陈永正认为,一首好诗应有三重意。一是言内意,即字面意思。二是言外意,也就是所谓的“诗教”。第三还有一个“象外意”,诗歌都有意象,意象就会引起联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

“这两首诗都有丰富的象外之意,是真正的好诗,是第一流的诗。”

除了诗歌,陈白沙创造的茅龙书法,名动一时。疏野苍劲,挥洒自如,陈白沙用书法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表现内心鸢飞鱼跃、自得自然的境界。

陈永正教授展示茅龙笔与茅龙笔书法

谈梁鼎芬:“宋骨唐面”的崭新诗风

梁鼎芬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成员。作为张之洞最重要的幕僚,他对岭南与两湖的文化教育事业都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享誉大江南北的诗人,称得上“诗名满天下”。

梁鼎芬

梁鼎芬的诗,延续了岭南诗保有唐音的传统。但与其他人的“学唐”不同,梁鼎芬的诗风被称作“宋骨唐面”,继承了唐代优美的语言,风格上面有笔力,有清刚的一面,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他的书法也是如此,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灵活多变,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不论是陈白沙,还是梁鼎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守正与开新辩证统一的成果,都是岭南文化优秀传统的结晶。”陈永正说道。

说起岭南文化,人们常常强调一个关键词——敢为天下先,其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精神为人津津乐道。

陈永正表示,其实,文化在传承中发展,成功的创新背后必然离不开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正是守正与开新的辩证统一,缔造了一个厚重辉煌的岭南文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校对 | 朱晓明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