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见人——品一音禅师的画
(马明博/文)
一音禅师画稿上的山,我猜应该不是浙江的天台山。这起伏的山峦,却让人想到天台德韶禅师的诗偈:“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在皖南查济半山,一音禅师过着开门见山的生活。这满目青山,哪座不是他的老朋友?《孛经》中说“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花虽好,却有开有败;秤有星,却重财轻义;山恒常不动,地四时荷载,一音禅师以山、地为友,自然身心安稳。
《易经》六十四卦中,唯“谦卦六爻皆吉”。地山谦,卦象为山居地下。山本来是高耸的、高傲的、令人仰视的,怎么可能甘居地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知个中究竟,不妨到半山去探访一下谦和低调的一音禅师。
半山,这个“半”字,让人想到清代李密庵的《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在“半山半水田园”中,一音禅师“半耕半读半经廛”,“姓字半藏半显”。
画稿上的山,若是一音禅师眼前的山,则是他为山写生。然而,这一座座超然世外的山,不也是他心中的山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音禅院外,有座小石桥,桥下溪水欢畅。我作客半山时,信步山间,溪畔流水,潺潺入耳。想到东坡居士有好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听这溪声在倾诉什么?驻足谛听,终是一脸惘然。
可能因为我是异乡人,听不懂流水的方言吧。一音禅师在半山住了数年,已经熟稔了当地的方言,也听懂了流水的心声。因此,他在月下吹箫时,舒缓低回的箫声,总能与溪流起承转合。
一音禅师不只画山,他顺笔把石桥搬到了纸上,把流水勾勒到画中,或溪或泉,或瀑或潭,如司马光为老子的“上善若水”所做的注脚,“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
在画面上,一音禅师还种植了很多的树。树,善于静默,有点哲学家的意味。树是安静的,风吹树响,那只是风的喧嚣。
树有安住于大地的智慧,也有荫佑尘世的慈悲。枝叶繁茂的树,在烈日下,布施绿荫,在风暴中,布施安宁。大地上所有的树,都怀有抚摸天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它努力地深深扎根。
在半山,一音禅师仿佛一株果树,日晒月照,风雨雪霜,他都悉数接受,然后把这一切的际遇转化为累累果实的甜蜜。
禅门讲“不破初关不闭关,不破重关不住山”。当年,一音禅师从九华山来到半山,在这片荒山野岭中、在坍塌的农舍中隐修,我以为他要在这里住山闭关,过远离现代的茅棚生活呢。
没想到,像变戏法一样,三五年间,清净庄严、典雅别致的一音禅院从地涌出,真可谓“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经禅之暇,一音禅师颇好笔翰。他作画,有时甚至扔掉毛笔,直接用手指蘸墨调彩,在纸上任意涂抹。一花一叶,一山一云,往往出乎意料,令人拍案叫绝。
宋代画僧牧溪法常,有时捡起枯枝、扫把,就可以作画。日本剑侠宫本武藏则达到了“无不是剑”的境界。看一音禅师指头作画,颇有“无不是笔”的洒脱自在。问他奥秘处,他并不覆藏,答:“《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近年,一音禅师寄情“山水”。观他的山水画,我发现多是不见人迹的“空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无眠”,还是“不语对空山,无心向来客”,“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空山”这一意境,是一音禅师有意置身画外,还是他要借此来诠释《金刚经》所说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心中有这个疑惑,但还没来得及请教他。
法国有句谚语“山跟山不相遇,水与水常相逢”。一音禅师的“空山”,或许是在等个人来相遇相逢。那个人,是不是此刻站在画前的您?
一音禅师简介:
一音禅师(俗名宋歌),法号演音,字大觉、一音。2011年腊月初八日,在九华山大觉禅寺剃度出家。受具足戒于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临济宗天童派第四十三代传人,师从当代禅门泰斗净慧老和尚习禅。
早在出家之前,作为俗家弟子的宋歌就已经是艺术界卓有成就的知名人士。他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酷爱书法,少年时代醉心于金石篆刻,一音禅师出家前师从中国当代书画篆刻艺术大家韩天衡先生习书画篆刻,并得到花鸟画大家张立辰先生、著名书法篆刻家李刚田先生、邱振中先生、黄惇先生等悉心指导。1989年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199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当时年龄最小的会员之一;1995年研修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2003年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写意高研班;2006年加入中华诗词学会;2011年当选为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2011年4月北京沃勤音像有限公司为其录制的《禅心箫韵·宋歌箫乐原创专辑》由辽宁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社出版并成功发行;2013年10月《一音禅师指画》画册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2018年12月《一音禅师指墨》画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9年1月《一指见月:一音禅师指墨作品展》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成功举办!
一音禅师集五艺于一身,为中国当代诗、书、画、印、乐全能型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