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小记》真的是一本启蒙读物吗?

来源:金羊网 作者:张丹丹 发表时间:2021-09-24 08:57
金羊网  作者:张丹丹  2021-09-24
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这是人生在世的根本大事。

北京大学陆绍阳老师的新书《看画小记》出版了,我在网上买了一本放在了床头,准备作为枕边书来阅读。那天我9岁的儿子看到了,他把书拿起来趴在床上看了半天。我看他挺入神,就偷偷给他拍了一张照片,顺便采访了他一下。我说:写得怎么样啊?看得懂吗?他回答我:看得懂,作者对每一幅画的描述都非常细腻,能感觉到很用心。我把儿子趴在床上看《看画小记》的照片发给了陆老师。陆老师回复了一句:我写的就是一本启蒙读物。

今天我们如何来理解启蒙,我觉得资中筠的一段话十分贴切:启蒙的意思不一定是谁比谁特别高明,然后我来启你的蒙,而是说人们常常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需要想明白,有时靠外力,有时自己也可以给自己启蒙,人与人之间也可以互相启蒙。就是说原来没懂的道理,忽然一下豁然开朗,懂了。为什么会懂了呢?或许是看到一篇文章,或者是读到一本书,或是听到一个人讲话,发现事情原来是可以这么看的,原来我这么看这个角度是不对的,这就是启蒙。

我觉得资先生对启蒙的解释好就好在把启蒙者和被启蒙者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启蒙者不是高高在上,被启蒙者也不是不能参与。《看画小记》一共包括48篇文章(不含序和后记),基本上每一篇以一件艺术品为中心展开。我们看到陆老师在这些神圣的艺术品面前,变成了一个谦卑的小学生,为了看懂这一幅幅画作,他四处求教,这本书里面杨少波就是一个高频人物,因为少波也是我的好朋友,所以他每次一出现,我就会心里一喜。他不仅为本书写了序言,有时候还会充当“看画”的桥梁。在《吹双簧笛的人》这一篇,“杨少波从希腊回来带回了一件《吹双簧笛的人》的雕塑复制品,原件保存在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一进门右手边第一个展厅里”,当我看到这句具有强大指示功能的话语,不禁笑了起来,陆老师很怕他的读者顺着他的指引有一天来到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却找不到这尊雕像,这好像我们和人问路,人家却热心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职业评论家通常感到他们有责任帮助我们提高品味。而最优秀的评论家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自认高人一等”。陆老师为了搞清楚吹笛人的脸为什么是朝上的,马上让少波联系了正在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拍纪录片的好友,据拍纪录片的好友观察,这个博物馆里相当数量的基克拉泽斯文明时期雕像的脸都是朝上的。拍纪录片的好友又找到了博物馆的负责人请教,负责人的回答是,这些雕像是放在陵墓中的,通常供祭祀用,所以把人物的脸雕刻成朝向天空,但他补充道,这只是一种解释。在这本书里,少波还出现在了《伊萨卡岛上的一尊雕像》《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圣三位一体>》等篇章,所以这本书真是充满了“少波的痕迹”,类似这样的人物还有靳超、余博士、迪米特里、莫塞斯教授等等,这也充分体现了同道之间如何互相启蒙,共同完成对一幅作品的解读。这种方式本身让我想到了陈嘉映一本书的名字《何为良好生活》,就是召唤爱思考的人一起思考。

陈丹青说过:油画的质地美在印刷品上完全看不出来,你必须来到真迹面前。经常有人会问我,怎样才能看懂一幅画,有一天,你学会看这种原料凝结层的质地美,你可能就懂画了。陆老师跑了很多美术馆只为了寻访这些画作的真迹,2018年陆老师为了看霍普的作品,本来已经订好了高铁票,还是绕道赶到上海博物馆,因为是周末,排队的观众很多,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进入展厅。歌德曾经说过:作品的价值大小,要看它所唤起热情的稀薄。这本书里其中一篇《伊萨卡岛上的一尊雕像》是在我编辑的版面发表过的,当时我留下了一段编后记。在我的大脑内存中,陆老师是典型的才子形象,说话不温不火,属于那种永远不会提高嗓门儿的稀有人种。一向不温不火的陆老师为了伊萨卡岛上的一尊雕像突然激动起来了。为了这尊雕像,陆老师给我微信留言,详细说明了成文过程,言语闪烁间,难掩兴奋之情。我听了之后也很激动,我是激动于在目前这个世界还有人会单纯为了一种美夜不能寐。可能这种事情发生在二十岁的时候并不稀奇,发生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基本属于濒危保护范畴了。真是赤子之心,赤子之文。这种热情我在陆老师所写的《电影的斜坡》的后记中也感受过:那时候陆老师还在浙江水产学院教书,疯狂地迷上了电影,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由于笑得太厉害了,竟然把电影院的椅子弄断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巨大的响声使本来就很热闹的电影院欢声雷动。正是这种对艺术浓厚的热情推动了陆老师不断进行自我启蒙,然后再启蒙像我这样的读者。

我曾经看过一段张大千的采访,他讲道:就我一个人的理想,这普通一般的可以分,这是东方的画,这是西方的画,所谓普通的分别是什么,风俗习惯不同、用的工具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就两样。外国的画,我虽然没有研究,我看到他们大名家的画了,我觉得他们的出发点、用力是一样的,用的心还是一样的,所以我一个人想法呢,不必有东西之分,到了最高的境界是一样的。在《看画小记》中有这样一篇《对基本问题的思考是相通的》,这一篇是讲罗斯科的画,里面提到了罗斯科的两句话,其中有一句是:无论对于画家、诗人、还是音乐家,他们对生命最基本的思考没有什么不一样。这是一句让陆老师印象深刻的话,也让我印象深刻。我自己特别喜欢宋代吕皓的一句诗:“人情不相远”。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钱钟书的《谈艺录》在上海出版的时候,他在序言中写了两句点题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刘梦溪解释这句话:在钱钟书先生看来,东西方文化虽有不同,但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其心理的反映特征和指向常常是相同的。这也是陆老师能够跨越时空,靠近这些伟大艺术家灵魂的原因吧!陆老师在《看画小记》的后记里讲到了图像的力量并不比文字弱,吴冠中曾经讲过他在庄稼地作画时,当他画糟了,来观赏的大爷、大娘就会说:很像、很好。但他的画成功了,自己也满意,老乡们一见画,便叫起来:真美啊!所以可能有时候图像的力量甚至会超过文字的力量,而且文字还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有一定的门槛。

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这是人生在世的根本大事。人生中最美的就是那些往日时光,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反复做的事情成就了我们。“艺术品是一种媒介,让我们得以认识自己,也能够让我们明白我们是什么样的人”。陆老师从少年时期开始追寻那些让他心动的画作,这种坚持在他知天命的年龄凝结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用他的经历鼓励我的孩子,如果爱请深爱,你从事的工作也许能决定你的生活质量,那么你的业余爱好可能会决定你的生命质感。陆老师的书出来之后,有些热心的媒体朋友主动要为他宣传,我听到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只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人的心灵。我就是因为这句话决定写这篇评论,我对于绘画实在是一个外行,是没有资格写这篇评论的,但是作为一个被启蒙的对象,确实被这部书所触动。

听说这本书的编辑经历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每一幅图片都是出版社购买的原版图片,最后在出版前,本书的编辑还对陆老师说:其中有一张图片上似乎有一个水印,她都后悔死了,很想再调整一下。我细细地看了这本书两遍,没有发现一个文字上的错误。这固然是源于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但编辑也功不可没,我记住了这位老师的名字——管文。作为一名编辑,我要好好向她学习,记住他们对我的启蒙,不仅为艺术,也是为人生!

(《看画小记》作者陆绍阳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本文作者张丹丹系学习时报编辑)

编辑:爆米花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