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谁是你的阅读点灯人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楚 云 发表时间:2021-04-29 10:3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楚 云  2021-04-29
不必掩饰,也有十余位同学并没有如我期待的那样“爱上”或“学会”阅读……

文/楚 云

2021年4月23日是世界第26个读书日。

想起去年读书日那天,我还在给孩子们上网课。因为读书日的关系,我暂停了原定的教材教学,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故事——听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必定是有趣的,听老师讲自己的故事,趣味还会成倍地增加。

我告诉小家伙们,有三个人曾经在不同时期给予我阅读的影响:

第一个是我的爸爸。作为湖南大学理工科的老牌毕业生,爸爸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喜欢读书,喜欢边阅读边抄录。他的那些漂亮整齐、如同精致的集成电路似的读书笔记,是我童年记忆中任谁都无法抹去的美好念想。因为爸爸,我从小就养成了做阅读摘抄的习惯,数十年来,我像他一样读了很多的书,摘抄本也堆积了不少。闲暇时翻开看看,一边重温当初阅读时的感悟,一边抚摸自己稚嫩的文字,心底总会弥漫一种安宁的喜悦。

第二个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吴爱玲。吴老师喜欢带着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尤其倡导我们带着疑问去读书。那时,我刚从外地转学到吴老师班上,非常渴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于是乖乖地按照老师的期望去做。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这篇课文时,我竟然提了70多个问题,把语文书写得密密麻麻的,偶尔几个问题也让吴老师难以作答——现在想想,其中不少免不了“为问而问”的嫌疑,估计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是吴老师仍然非常耐心地给我分析,并在课堂内外、在人前人后给予我热情的赞扬,让我一直感念至今。

第三个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黄志红博士。几年前我做课题研究,她是我邀请的指导专家。某次私下相处时,她聊起了日常阅读,现身说法地建议我要多进行跨界阅读。就是这次闲聊中,我第一次听说了“逻辑思维”等新鲜名词,深受触动,从此便像她那样走出阅读的舒适区,以自己的文学爱好和教育专业为原点,向心理、思维、历史、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辐射。虽然起步较晚,读的书也十分有限,但是越读越为自己如井底之蛙一般的见识而羞愧;越读越感觉自己看见了一个宏伟壮阔的新世界。

时过境迁,但这三个人或身教或言传,看似细微的引导,却在我的生命中荡起了恒久的涟漪,迄今仍没有消散。

那节课很快就结束了。我讲得投入,学生听得专注。看着腾讯课堂讨论区中的各种即时留言,我相信孩子们已经明白我的意思:阅读习惯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时间,需要身边出现这样的影响人。

记得英国作家斯蒂文森有一首童诗《点灯的人》,写了一个叫李利的人,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出来,把街灯一盏盏点亮。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得见窗外的道路了。人们看见柔和的光,就有了明亮和愉悦的心情。

我想,我的爸爸、吴爱玲老师、黄志红博士,他们三个人就如同点灯人李利一样,在关键时刻给我照亮了方向,引领我穿过认知的昏暗地带,迈入了广袤明朗的阅读世界和人生大天地。

下课时,我布置了一个随想作业,参考命题为《在××的影响下,我爱上了/学会了阅读》。我期待着孩子们用文字告诉我谁曾是他们的阅读点灯人。

当天晚上同学们就基本上都交了作业。粗略一看,写父母的文章最是情真意切。

例如黄魏禧同学。他曾在记录宅家生活感受时,写道:“这么多的空余时间,不好好看书岂不是浪费?《穆斯林的葬礼》《苏东坡传》《白夜行》《傲慢与偏见》……一本书绝对无法在我的kindle里‘存’够3天。”这几句话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他交上来的随想,记录了他是如何在父母的引导与影响下爱上阅读的。他提到自己在读完第二遍《三国演义》后,又浏览了一下《三国志》,结果发现《三国演义》中很多情节都是虚构的。于是他和父亲展开讨论,焦点是关于小说艺术创作的尺度问题。父亲平和地说,《三国演义》既然是“演义”,就开宗明义地告诉你,作者是在讲故事,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换言之,《三国演义》只不过是借了三国的历史背景,依据作者的理念进行的艺术创作。这一次交流让他对小说有了新的认识,对阅读也更感兴趣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种悉心引领滴水穿石,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助他找到了终身都会忠诚陪伴的朋友——阅读。成长的道路必定越走越孤独,然而热爱阅读的孩子心灵总是饱满而润泽的——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对未来心生向往呢?

另一位冯予帆同学笔下的主人公也是爸爸。爸爸和她一起阅读写作,引导她领悟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

她提到四年级的时候迷上一本叫《摩天轮之谜》的小说,于是爸爸也看了这本书,还跟她一起都站在一位书中人物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写了一篇虚构文章。当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文章时,她体会到了许多在以前的阅读中从未有过的乐趣。

她说痴迷于《哈利·波特》的时候,曾把这套书看了十来遍,周边的人无法理解,但爸爸支持她,并鼓励她把阅读理解写成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收获满满。从那以后,她学会了在阅读中放慢脚步,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读书时,遇到有些困惑的地方,她也会和爸爸进行讨论。爸爸说阅读中要学会接纳,理解不同观点的存在依据,而不是仅认可自己认同的观点。在与爸爸的交谈中,她学会了边思考边阅读。

作为女儿的阅读点灯人,予帆爸爸多么富有教育智慧。他说:“真正有意义的阅读应该注重理解、领悟、思考和共鸣,如果只单纯追求数量、速度,就只是把纸张过了一遍眼罢了,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能说出这种见解的人一定拥有深厚的阅读储备和切实的阅读体验。这位爸爸没有做语文老师,实在有点儿可惜呢。

值得一提的还有宗俊霖同学。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大乐事。宗俊霖同学痴迷阅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常让我吃惊,交流分享时独到的发现也常常惊艳四座。他的阅读启蒙者是他的妈妈。当他能独立看书时,妈妈就给他推荐各种各样的书,给他讲鲁迅与冰心读书的故事,告诉他读书要像勤劳的蜜蜂,博采众长才能增长见识。妈妈还要求他写批注,并把她自己写过的读书笔记给他作示范。他说阅读带给他充实感。

有年暑假,他读了梁衡的《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对天星桥景区心生向往,妈妈便带他去实地游览。当看到梁衡文章中那些美妙的文字被镌刻在石碑上,与灵山秀水相得益彰时,妈妈又像变魔术一般,从背包里掏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梁衡散文集递给他,让他坐在溪流边读着那些文字。“刹那间,阅读的幸福感,就像淙淙的清波在我心头荡漾。”生活即教育,阅读关联生活,俊霖妈妈在生活细节中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示范了“魔术一般”的阅读方式,让孩子不仅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更品尝到了“阅读的幸福感”。这种原生家庭的正能量影响决定了孩子的精神底色,想必也能点亮孩子的漫长人生之路吧。

按照提名次数来统计,在一共80多份的作业中,被提及的“阅读点灯人”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第二位是老师,然后就是同伴、兄弟姐妹、崇拜的作家或其他各类名人等,这非常切合孩子们的年龄与心理特点。

当然,不必掩饰,也有十余位同学并没有如我期待的那样“爱上”或“学会”阅读,他们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各种逃避、挣扎和煎熬,读来让人心痛。由此可知,这个阶段的孩子爱上阅读的契机是相似的,而不喜欢阅读却各有各的原因。

读完孩子们的随想,我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的三位阅读点灯人对我的感召。从某个方面来说,没有他们的言行影响,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想到这里,我的肩头忽然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的分量。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决定一个人一生过得好不好,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内在的幸福感多还是少,因素确实很多,且大部分不可控。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阅读。”我想,当我们庆幸身边有人点着灯,把我们带入阅读大门时,是否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自己又将是谁的阅读点灯人呢?

“李利啊,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

编辑:易芝娜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