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给他相当的评价”:黄般若后人捐赠作品入藏广州艺术博物院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1-04-16 16:39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2021-04-16
本次捐赠入选“2021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李偲毓
图/主办方提供

今年适逢岭南绘画大家、书画鉴藏家黄般若先生诞辰120周年,4月15日,“万千世界——黄般若艺术回顾展暨黄般若作品捐赠仪式”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

展览汇聚了广州艺术博物院新近收藏、及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东莞莞城图书馆、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机构的精品,创作类型全、作品质量佳、时代跨度大。展览将持续至7月15日。

本次展览缘起自黄般若后人的重点捐赠。今年初,黄般若后人黄大成、黄大德将父亲黄般若作品及其藏品162件套(实物232件)全部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并作重点展示与研究。

本次“黄般若作品及藏品捐赠收藏”项目入选“2021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这批作品的入藏,不仅能充实广州艺术博物院近现代广东书画的收藏,同时对推动广东国画研究会以及广东美术史研究与展览策划也大有裨益。

本次捐赠入选国家年度奖励项目

黄般若(1901—1968),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别署波若,广东东莞人。少年时代受潘达微、黄少梅等前辈影响开始习画,以花鸟、人物最为擅长。1923年,与潘致中等组织“癸亥合作画社”。

1925年,该社扩充为“国画研究会”,他为该会骨干成员。1927年,以一支健笔与岭南画派画家方人定等展开论争,时称“方黄之争”,对现代广东美术影响深远。

1949年,黄般若移居香港,以香江山水入画,一改早年“师古”、“化古”的方式,以雄浑灵动的笔墨全新阐释文人写意山水画,达到其艺术的顶峰。除精于绘画外,他还善鉴别,多著述,爱收藏,且生平交游广泛,曾参与组织、举办过省港两地多个与古代文物、广东文物相关的展览,对广东文物的整理、收藏与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黄般若哲嗣黄大德先生表示年事已高,希望父亲的作品及其藏品能得到妥善保管、实现艺术共享的社会功能。广州艺术博物院积极与黄大德先生沟通,向他介绍了院藏品情况、藏品保管条件、陈列、研究、出版、宣传等情况,黄大德经与其兄黄大成商榷、细致梳理,2021年初将父亲黄般若作品及其藏品162件套(实物232件)全部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

黄般若 《罗汉图》

本次捐赠的黄般若作品主要包括早期的仿古绘画(如:《仿明人山水》《临石涛山水》《仿米芾山水图卷》《仿华喦花鸟图》《仿华喦人物》),中期的佛教题材绘画(如:《罗汉》《白描观音》)、晚期的香港山水画(如:《香港坪洲风光》《太平山测望》《香港仔海港湾》《香港长洲、天后庙风光》《香港大屿山风光》《西贡风光》《渔船》《龙虎滩风光》《海港》《大风拗山水》《鸭脷洲风景》《新界小岛山水》《港岛归帆》)。

这些作品基本涵盖了黄般若艺术创作不同时期的语言风格,呈现了其创作意识转变的形态,让后人得以回顾其艺术创作生涯的卓著成就。

捐赠的黄般若藏品主要包括黄般若的艺术领路人黄少梅绘画作品、近代广东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尔雅书画作品、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如赵浩公、潘达微等人的重要作品以及岭南画派陈树人作品、著名画家黄永玉等人作品。

这些珍贵的藏品打开了我们了解过往艺术史的一扇窗,通过这个窗,可以从“他者”的角度解读黄般若的艺术之路,了解恩师、知己、益友对黄般若艺术生成的影响以及广东书画的传承与革新之路。

本次“黄般若作品及藏品捐赠收藏”项目入选“2021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这批作品的入藏,不仅能充实广州艺术博物院近现代广东书画的收藏,同时对推动广东国画研究会以及广东美术史研究与展览策划也大有裨益。

参法古人,重释文人写意创作境界

今年适逢黄般若诞辰120周年,广州艺术博物院以此为契机,在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东莞莞城图书馆、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友馆的大力支持下,精选各馆收藏的黄般若绘画及其旧藏之名家作品等举办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创作类型全、作品质量佳、时代跨度大,分黄般若的花鸟画、黄般若的人物画、黄般若的山水画、黄般若友朋书画、黄般若的鉴藏五大部分进行展示,立体呈现黄般若的艺术生平、师友交往和艺术成就。

黄般若 《月下奔马图》

早年的黄般若,绘画师承其叔父黄少梅,其花鸟画另辟蹊径,从陈洪绶、华嵒等入手,作品风格或古雅淡逸,或灵动幽远,意境清新;他的人物画,早年师法华嵒、陈洪绶。在白描人物、漫画等创作上,近承潘达微、郑侣泉等,远受苏六朋、苏仁山等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还涉足报纸媒体的商业广告以及插画。及至上世纪40年代,在对古人传移摹写的基础上自出机杼,开始逐渐呈现其个人的风格,以观音、罗汉等佛像画作最有成就,作品庄严高古,构图新颖,别具一格。

黄般若的山水画参法石涛,而其晚年山水作品则尽弃古法,别出新天。五、六十年代内地国画界努力探索如何用新的笔墨和形式表现“山河新貌”,移居香港的黄般若也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表现实景山水。这一时期他的山水画作,以极具个人特点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语言,重新阐释文人写意山水画。

交游广泛,在广东书画文物贡献尤重

“黄般若友朋书画”是最为能够观照20世纪中国美术进程的部分。黄般若一生交游广泛。由于早年频繁往返广州、上海、香港、澳门等地,晚年又多次回内地观光写生,参加艺术座谈,因此他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画家、鉴藏家均有密切交往。

其交游圈中,除了众多活跃其时的省港澳文化界人士外,还包括诸如旅居沪上、北京以及曾到访广东的潘飞声、黄宾虹、吴湖帆、郑午昌、叶恭绰、黄苗子、黄永玉、张大千等名家。他们在书画鉴定与艺术创作上与黄般若互为影响,相互成就。

黄永玉《黄般若像》

黄般若除了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画鉴藏家、书画经纪人、书画展览策划者。在广东书画文物的鉴赏、整理、研究与展览方面,黄般若的贡献尤其重要。他曾任1940年广东文物展的筹备委员,1946年至1947年任广东文献馆整理组组长等职,20世纪60年代任香港大会堂美术馆顾问,曾参与组织、策划省港两地多个重要的文物展览。

几位当代重要的艺术评论家对黄般若的绘画都予以极高的评价。原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高美庆博士,曾盛赞其《罗汉》、《云火观音》“堪称现代佛画的经典之作”,其晚年的香港山水画是“在博厚的传统基础上创造具有现代型态的中国画”,因此,考其主张和事业,他的历史定位始终归属于“中国文人画的大传统”。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屈志仁先生盛赞黄般若是精于鉴别的画家,“在近代广东画坛上处于领导地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认为,“中国画革新的问题无非就是两派,一派借助外国的经验,一派从传统出发,把传统加以延伸,比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黄般若”, “黄般若的山水画得文人画之精髓”,“他在艺术史上应有定位,应给他相当的评价”。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