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明
“高产”不是主观急躁的产物
置身于新时代,文学需要怎样的速度与激情?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命题。
现在,有些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血气方刚亦心气很高。但更多的时候,文学中的血气方刚不是才华的体现,而是初出茅庐、急于求成、自以为是的轻率和傲慢。那种所谓的“高产”,其实是主观急躁的任性产物,与触动灵魂的文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更需要饱含深意的沉着淡定与执著坚守。对于潜藏在生活深处的文学宝藏的开掘,更需要平静与坚守,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正脉,正是在不急不缓中默默地延续。所谓“贤良方正”,就是形容人的庄重与沉稳品格,是在沉稳、沉淀中的淡然与坚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绝不是猎奇,更不是狂欢,而是那些与毫不起眼的平静生活融为一体的日常品质。那种脱离文化品格的作品,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小品,很难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当然,置身于“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时代大格局,如果依然稳坐在书斋不出斗室不问世事,一心只为能写出一本可以当枕头睡觉的书,也是与时代和人民的殷切期待相龃龉的。换言之,新时代的文学,需要的是快速反应的速度,热火般充沛的激情。如果说想象重塑了文学的肉身,那么情感的融入则给文学注入了精血。诗缘情而发,文学创作更需要投入情感。撇开浮躁急于求成的心境,让自己的心沉入文学创作中,随着自我情感的波澜优游涵泳,个人的情感和民族的情感才能水乳交融。作家艺术家只有把生活中的体验和自我的心境结合起来,让情感激活起来,涌动起来,亢奋起来,才能投身创作的前沿,抒发一腔豪情,写出传世之作。鲁迅当年为何不写长篇而热衷于短篇和杂文写作?就是因为后者对于风云激荡的社会现实更能快速做出反应,写出的东西更有当代性、时代性。
在“快”与“慢”之间取得平衡
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之中,当代文学的“当代性”和“国际化”问题是当下“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折射,中国在重新进入世界新秩序后必然会在文化想象与构建方面有相应的历史表现。体现在当代文学方面,已经出现了“历史化”的表现,以及世界维度的“经典化”诉求。新时代的新声与号角已然响起,我们在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人性的观察与沉淀中,有责任奋起直追,用我们特有的速度与激情,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稳步前进,并积极稳妥地与世界文学、文化接轨。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而一个时代的文学必然也会和其社会现实发生紧密而深刻的联系。当代文学与现实之间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学究竟应该如何表现和处理当下现实?应该如何写出既能反映时代发展、切中当下国人心态、引发社会普遍共鸣,既有鲜明中国特色、又有人类共同经验,融现实性、艺术性、民族性、国际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历史地看,多数经典作品和当下现实会保持一定的“陌生化”距离。而那些直面当下社会现实的小说,比如“底层文学”或反腐、都市言情小说等,往往很难达到一种理想的艺术高度。换言之,文学写作的速度如果过快,就很难出精品,但如果过慢,也会落伍于时代。
所以,当代文学既要努力凸显“当代性”——此乃当代文学区别于其他时代文学的最核心的概念,也要适当与时代拉开一定的距离。不论是文学创作或是批评,对于当代性的欠缺与忽视有可能导致文学和时代一定程度的脱节;但如果陷入得太深,也可能会出现另一种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文学的速度问题值得每一位作家艺术家深刻审思。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
取长补短
还有就是,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关系,这也关系到“速度与激情”问题。网络文学的崛起,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一个福音。海量网络小说的不断涌现,虽然存在鱼龙混杂的态势,但从文化的意义上讲,让人们的阅读体验获得了空前拓展,并开启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全民写作的新时代。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长篇小说年产量在200部左右,但2004年作家出版社联合腾讯网举办的一次网络征文大赛中,一天之内就收到长篇小说147部。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与传统文学的不急不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对来说,前者更富有速度与激情。但网络文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显然远逊色于传统文学。徘徊于穿越、玄幻、盗墓、后宫,等等,这样的速度与激情,也许不是大众读者所需要的,因为它匮乏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当然,传统文学也需要汲取网络文学的长处,也要努力提升和调整好自我的“速度与激情”。面对新时代发展变化了的文学新常态,传统文学应该积极反思,自我检讨,进行一场写作的变法维新。传统文学对待自我的态度,不能再停留在傲慢与偏见,不能居高临下以老大自居、以精英自诩,而应放下身段,扔掉架子,看到当代文学自身的危机所在,通过学习、借鉴、汲取、输入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短板,转化为自身的血肉和力量。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应进行人为的切割,而应该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价值观、审美观、创作观以及写作方式、传播方式的链接和融合,赋予彼此更多、更深、更广的历史内涵,提供给读者更多现实的、心灵的思考,使之真正具有向上、向善、向美的雅俗共赏的品质,共同将中国当代文学推向前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制图/肖莎
(《文学需要怎样的速度与激情》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