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金庸逝世:愿君此去是归隐 笑傲江湖世无双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金庸在《神雕侠侣》如是说。昨日,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从此“退出江湖”,享年94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5部洋洋大作、数千万文字,金庸以他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国之间铺展一个个跌宕故事,为后世创下一代侠义江湖;乔峰、郭靖、黄蓉、张无忌、杨过、小龙女、韦小宝……金庸笔下数以百计丰满立体的人物,在出仕与隐退、向心与离心、顺从与背叛、大义与私情之间寻求着平衡,让读者在虚实之间体悟侠骨柔肠、快意恩仇,更思考着人性和历史规律。
除了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还是香港文化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主持的《明报》,对繁荣香港文化、蓄积人才,都有莫大功劳。他还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以一介书生,独闯香江,成为亿万富翁,这几乎是商场江湖的一段传奇。
【生平简介】
金庸,原名查良镛,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查良铮(穆旦)。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金庸的表哥徐志摩、姑父蒋百里、表姐夫钱学森、表外甥女琼瑶。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其小说屡被翻拍为影视作品,享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的赞誉。他的部分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文、法文、韩文、日文、越南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传。
除了武侠小说的成就外,查良镛还是知名报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59年创办《明报》。他曾从事翻译工作,还为报刊撰写了大量随笔、散文、电影和戏剧评论。
查良镛一生获颁荣衔甚多,包括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荣誉院士、荣誉博士、名誉教授等;200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庸”星。
侠之大者
另立武侠小说“新门派”
他是武侠小说大家。一部百年武侠小说史,自还珠楼主以降,名家辈出,仅和他同时代的就有梁羽生、古龙等人,惟有查良镛名头最盛,享誉最长,获得普通民众、影视界、学术界的认同,被誉为“东方的大仲马”。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14个字是金庸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另有一部《越女剑》)查良镛说这14个字,便是他的整个青春。
在这段豪气万丈的青春之前,读书时的查良镛就已显露文笔之精到,1940年,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他是学校墙报上的常客。
1955年2月8日,作为香港《新晚报》副刊编辑,31岁的查良镛开始在《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每天一段,一共连载了574天。从此开始,查良镛就成了金庸,他说笔名“金庸”并无特别含义,只是将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
一时间,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为香港人街头巷尾的热议,最初邀请梁羽生和金庸写报纸武侠连载“新武侠小说”、时任《大公报》主编罗孚曾说,在金庸武侠风靡香港的那个年代,街头巷尾的人“谈到正事,谈到政事,也往往要引用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和事来教训。仿佛那些武侠小说,都是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而且他们谈得非常正经”。
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的英属殖民地香港,金庸虚实相间的“新派武侠小说”,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阅读的想象空间,纵深了历史记忆。
此外,金庸的武侠小说每一部作品都推陈出新,或有新颖的情节,或诞生令人过目难忘的丰满人物,或在叙事结构上做新的尝试,或呈现对人性和历史的新思考:《射雕英雄传》的乱世之苦和侠义,《神雕侠侣》的爱情,《笑傲江湖》“三千年中国政治历史中的人性的悲剧”,《天龙八部》冤冤相报的命运的悲凉底色,《鹿鼎记》对国民性和文化的反思和讽刺……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读者欲罢不能。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广州一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在内地掀起了一股股热浪。
直至1972年以《鹿鼎记》封笔,金庸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封笔之后,金庸把自己近20年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出版。
知名报人
自创《明报》亲写社评
金庸是一代杰出报人。早年投身《大公报》,后创立《明报》,数十年吸纳了一大批香港文化、新闻界才俊之士,董千里、胡菊人、董桥、潘粤生、林行止、吴蔼仪——对繁荣香港文化、蓄积人才,都有莫大功劳。
金庸的报人生涯始于1946年,当时他进入上海《大公报》,1948年又被派到香港《大公报》工作。随后,《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他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于是,1959年,他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持“客观中立”立场的《明报》。
办《明报》要十万元,金庸自己就出了八万元。他将自己写小说和稿子赚的钱全部投了进去。他自己还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高峰期每日一篇社评,纵论天下大事,尤以内地和香港问题为主,累计达数千万字之巨,影响深远。
金庸也将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小说中,于是便有了《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身为持续发出声音的公众人物,金庸必然会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钉。有人放出话来: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其实,仗义执言不是第一次给金庸带来麻烦——在重庆读大学时,他因大胆批判学校不良校风曾被开除过。
而在港最危险的一段时间,金庸还跑去欧洲躲藏了一个月。连载的《天龙八部》只好找好友倪匡代笔。金庸回到香港后,倪匡笑着对他说:“抱歉抱歉,我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写瞎了。”
但不屈服的金庸又撰写了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可谓是金庸的真实写照。
自比段誉
没有霸道留人以余地
1993年,金庸在卖掉明报集团后辞去《明报》董事长职位,彻底隐退。
淡出江湖的他并未止步,2005年,81岁高龄的金庸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剑桥读书时,金庸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有一段时间金庸还会骑着车上课,但因为太太担心会发生危险而就此作罢。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会好奇,金庸到底跟他笔下的哪个人物比较像。是机灵圆滑的韦小宝?老实憨厚的郭靖?还是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虽然因创作出许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而被称为“查大侠”,但是金庸却觉得这个称谓实在过誉:“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还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人生在世,去若朝露。“查大侠”的一生正如一部武侠小说,前半生纵情恣意、洒脱妄为,后半生心怀敬畏,有不断向学之心,可敬可叹。
(综合《三联生活周刊》、新华社等)
【学界怀念】
“有华人的地方 就有金庸的读者”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查良镛以笔名“金庸”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其作品更屡被翻拍电影。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为武侠小说开创新可能
很多人把金庸当作武侠小说家来看待,这毫无疑问,但他不仅仅是小说家,同时还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历史眼光的报人。上个世纪,他在香港办报,亲自写社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政治智慧,这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出来,这也是他的成就超越梁羽生、古龙的原因。
在所有的小说家中,金庸是最有学问的。他是一个读书人,有广博的知识,贯通古今中外。武侠小说有很难跨越的极限,但金庸超越了传统武侠小说的范式,为武侠小说开创了新的可能。在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上,很少有小说能达到金庸武侠小说的水平,这也是很多海外华人在让后代学习中国文化时,往往是让他们先从阅读金庸小说开始的原因。
(金羊网记者 吴小攀 采访整理)
潘耀明(香港知名作家):金庸小说有深刻现实意义
香港知名作家潘耀明与金庸相识并同事二十多年。1991年夏天,因金庸一纸聘书,潘耀明接下了杂志总编辑的重担,从此两人亦师亦友。“金庸写武侠,都是业余的爱好,他一直想从政,还学过国际关系法。最开始是去《大公报》当翻译,后来自己着手办了《明报》。”在潘耀明看来,金庸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眼光独到、颇具智慧的报人。
“与前几任的主编不一样,查先生在聘书上写明,除要我当总编辑之外,还兼任总经理。这也许与我之前在美国念的出版管理学和杂志学有关。后来报刊也受到市场的冲击,我才幡然省悟查先生良苦的用心:他希望我在文化与市场之间取得平衡”。
“查先生很懂得文化经营。《明报》上市时,才1毛钱,在金庸的手上涨到了2块9。查先生对我说,有二元八角是文化品牌的价值。他还说,文化品牌是无形财产,往往比有形资产的价值还要大”。
“武侠小说只是办报的副产品,没想过影响这么大。而查先生的小说影响力不仅在过去、现在,还会在将来。”潘耀明告诉记者,金庸毕生的事业在《明报》而非武侠小说,办报的收入也高于写书的收入。“查先生集成功的报人、成功的作家、成功的企业家于一身,相信在海内外都是空前的,恐怕也很可能是绝后的。”
“一手写社评,一手写武侠”造就了不一样的小说家。潘耀明认为,金庸的小说中有很多象征手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时代气息。
(金羊网记者 朱绍杰)
施爱东(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庸的小说“最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认为,金庸之所以在众多武侠作家中独具一格,高出一筹,是因为金庸的小说生长在中国传统土壤中,是“最中国”的小说。“金庸更把人生理想融入小说,用小说讲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构筑出自己的乌托邦”。
金庸宣布封笔后,不乏评说金庸小说现象的文章。到了倪匡出版《我看金庸小说》,成为华文世界首部以金庸小说为研读对象的评论集,掀起研读金庸小说的热潮。其时,潘耀明着手整理一套海内外研究金庸的丛书。几乎同一时间,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出版《千古文人侠客梦》,从司马迁写到金庸,提出金庸小说的“游侠想象”。另一位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对金庸小说予以高度评价,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继“五四”文学革命后,“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殿堂的另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学者王一川在《重排大师座次》将金庸排在20世纪文学大家第四位,仅次于鲁迅、沈从文、巴金。施爱东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庸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故事家,他的小说可能是古往今来最多的,也是从他的武侠小说开始,通俗文学在文学史殿堂里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金羊网记者 朱绍杰)
“杨过”“韦小宝”“小龙女”发文悼念:谢谢你创造了这个角色
刘德华(1983版《神雕侠侣》杨过扮演者):
金庸老师是一个武侠小说世界的奇人,我能够出演他笔下的角色杨过是一个缘份。当年成立“天幕”的创业作《91神雕侠侣》也是金庸老师将其小说作品《神雕侠侣》给他的电影命名。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离世绝对是武侠世界的一个大损失,愿他一路好走,其家人亦能节哀。
汪明荃(1978版《倚天屠龙记》赵敏扮演者):
当然觉得好突然好可惜,知道他年纪大,需要多休养。今天听到这个消息,非常不舍,他很有才华,文学方面贡献也很大,又办报纸。当年能够出演他笔下的角色,我觉得好荣幸,我觉得他好棒,他作品中写的好多地方他都没有去过,但他却写得好像身临其境般,他的作品更是影响到全世界的华人。
陈小春(1998版《鹿鼎记》韦小宝扮演者):
小宝就此别过,查大侠走好。
李若彤(1995版《神雕侠侣》小龙女、1996版《天龙八部》王语嫣扮演者):
忽然收到这消息,感觉茫然,他笔下的小龙女给予我一切一切,我俩虽未曾遇上过,对他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和尊重,谢谢你创造了这角色,而我这生也有幸曾扮演过。查大侠,一路好走!
刘涛(2003版《天龙八部》阿朱扮演者):
谢谢您笔下的阿朱,让我感受到了那些奋不顾身的一往情深,豪情万丈的侠义心肠,您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大师千古,江湖再见。
【采访手记】
金大侠,金小儿
羊城晚报前记者、文艺部副主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黄咏梅曾采访金庸,并写下以下手记,今日重发此文,以为纪念。
□黄咏梅
2008年7月18日下午3时,在香港北角金庸先生写字楼进行采访。
说实在,对于采访金大侠,我的好奇心不是很足。就连第一次踏入他那间硕大无比、落地窗户可一览无敌海景的写字楼,我也能感到如韦小宝、张无忌、杨过这些从未谋面的人物那么熟悉,因为在很多到过这间写字楼参观的作家学者们的文章里都无一例外地描述到,并且在多处图文并茂。
然而,就在结束对话,跟金大侠合影留念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金大侠是个金小儿。站在金大侠身边,他一直很奇怪地看着我手腕上戴的手镯,并且不断问我:“这是什么?”当得知是朋友从藏区带回来给我的一个牛骨做成的手镯时,他高兴得从衬衫里顺着脖子捞起一根饰物,咧开嘴告诉我,那是西藏朋友送给他的“天珠”。我们互相交换着看的时候,他爱不释手地拿着我那手镯问,这里是牛骨的?那个地方也是牛骨的?牛骨也可以做成这个样子?不夸张地说,神态十足一个小孩子。
我将手镯送给他,并且尝试帮他戴到腕上,因为手镯太小了,有点勉强。所幸手镯是橡皮筋所连成。我使劲帮他套上手镯的时候,害怕弄疼他,谁知道他竟然很认真地配合着我戴,一脸的喜悦,好奇心远远覆盖了疼痛。
最后,手镯竟然套在了他的手上,他高兴地将手腕举得高高,跟我合影。
回来的一路火车上,屡屡想到他为了能戴上手镯拼命将手掌缩到最小,并且忍耐疼痛的样子,就会发笑。终于领会到金大侠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武侠世界是一个罗曼蒂克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面对这人欲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只有永远保持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才得以创造一个此在世界外的世界。
金大侠和金小儿,便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进行着左右手互搏般的切磋、追问,练出了上乘境界。 (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