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柏:粤剧“不老松”的艺术人生

来源:金羊网 作者:吴丹 发表时间:2018-10-29 11:27

金羊网讯 记者吴丹报道:粤剧,素有“南国红豆”之美誉,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戏”,是极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深受粤港澳及海外华人喜爱。她凝聚着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亦镌刻着几百年岁月的艺术光芒,在时代更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欣赏一场戏剧,聆听一首戏曲,你或许会为戏中的人生际遇而感慨;但你可曾窥见,戏里戏外,人生之外亦有另外的人生。

演绎人生百态,吟唱风雅岁月,他们痴迷、专注、传承,在快时代里慢慢品味、细细琢磨,哪管窗外风雨喧嚣,他们只为初心付芳华。

走读一方水土,品味一种文化,不妨就从阅读这里的“人”开始。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中,仿古戏台上的粤剧表演(吴丹 摄)


广州西关十六甫西二巷23号,粤剧大师张活游的故居掩映在一片清幽的绿意当中。两层半的小洋楼阳台上种满了绿植,斑驳的墙壁在从天而降的绿萝藤蔓覆盖下,更加显得清静雅致。张活游的女婿,现年82岁的柏叔已驻守于此50多年。得知我此行来访的目的,柏叔亲切地将我迎进了家中二楼。

△叶兆柏:广东粤剧名丑,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生于1936年,师从薛觉先、白驹荣、文觉飞、靓少英四位粤剧大老倌。家中四代粤剧人,岳父张活游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影明星及“粤剧四大小生”之一。(吴丹/摄)


来到柏叔家的客厅,好像走进一个小型展览馆。四周的墙壁上,几乎能腾出来的空隙都成了“展柜”。旧时的相片、粤剧演出的海报、风格不一的字画、匾额和奖状,让人目不暇接。柏叔说,这座房子半个世纪没装修过,仍保留着最初的感觉。而这些日积月累的影像记录,更是他多年以来的私家珍藏。

其中有一张1995年“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牡丹奖”的奖状,定格了柏叔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尽管接受过的访问已经多不胜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却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采访的过程中他曾几次拉住我的手,将我引到了他的“展品”面前,为我讲述影像背后的苦辣酸甜。

△柏叔家的客厅好似一个小型“展览馆”(吴丹/摄)

一生见证粤剧历史浮沉

出生于1936年的叶兆柏,6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著名粤剧龙虎武师叶大富)练功学艺,8岁开始登台演出。经历过战火纷飞,经历过时代浩劫,他从一名龙虎武师成长为粤剧界的知名丑生,76年来从未真正离开过舞台,亦见证了粤剧发展的浮浮沉沉。回忆起粤剧兴盛的年代,在每一个时间拐点,柏叔都印象深刻。

将视线拉回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粤剧受电影冲击以致不景气,省港班艺人以一系列变革谋求生存、发展。各大班的老倌争妍斗丽,形成了薛、马、白、廖、桂“五大流派”群星璀璨的局面,名腔名剧频出,使粤剧艺术迈进了一大步。当时尚在孩童时期的叶兆柏就对粤剧大倌薛觉先十分崇拜。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粤剧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还培养了一批新艺人。1954年,叶兆柏先后拜粤剧四大名家——靓少英、白驹荣、薛觉先、文觉非为师,一路悉心学习各大家之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那时几乎每一场演出都是满座!”柏叔回味道。但谈及60年代末,他的语气如同当时的社会氛围一般黯淡。“直到1976年以后,粤剧才得以重新振作。”

△柏叔说,这张奖状定格了他这一生当中最荣耀的时刻(吴丹/摄)


“80年代,时代的娱乐方式多样化,分薄了我们的观众,分薄了对粤剧的追求。”但柏叔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应把原因归咎于时代。2009年,粤剧入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三百多个戏种中入选该名录的三个戏种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京剧和昆曲。也正是在同一年,柏叔与几个朋友合作开办了“文茂戏曲班”,免费教孩子学粤剧,一干就是七年。

免费授艺,戏痴不忘初心

坐落在恩宁路永庆二巷的銮舆堂,原是广东八和会馆旗下的武家堂口“德和堂”,后衍生作为戏班新人的练武场所。门上的一副石刻对联,正是出自柏叔之口:“銮座琼花显文茂,舆人妙笔写春秋。”熟悉粤剧的人应该不难联想到,这是为了纪念清末的粤剧名演员李文茂:

清咸丰四年,粤剧凤凰仪班的名艺人李文茂率领红船子弟,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反清,头扎红巾,史称“红巾军”,成为“戏子封王”第一人,在中国乃至戏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銮舆堂(吴丹/摄)

柏叔成立的“文茂戏曲班”,正是在銮舆堂免费开课教小朋友唱粤剧,不仅长达七年不收钱,而且柏叔还要自掏腰包请老师来教学。这在常人看来有些匪夷所思,甚至有人说他“扰乱市场”,对于这些看法,柏叔却不以为然。“当年正是因为我的师傅们无私授艺于我,才让我有一技傍身得以生存,现在我将技艺传给后辈,又怎能收钱?”

武行出身的柏叔深知武打演员的辛苦,流血流汗,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导致残疾。“但是我们做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专这一行,精这一行,才对得起观众。”于是几十年来,柏叔从未停止过练习,每天清早醒来第一件事,便是到天台上苦练基本功。如今文茂戏曲班因场地问题被迫中止,柏叔仍坚持分散教学,偶尔就在自家天台上教学。

△说到兴起时,柏叔现场展示“练功”场景(吴丹/摄)


在柏叔家中,多处角落可以窥见这位“戏痴”的敬业与专注。例如墙壁上用白纸黑字写着的“角色要入戏、一台无二戏、互相要配戏”,是他对于粤剧舞台表演的窍门总结;又如茶几上立着的纸卡,上面写着“自娱自乐、开心、娱人娱己”,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名言”,也是他长久以来对粤剧艺术所秉持的人生态度。

△柏叔讲述他的人生格言(吴丹/摄)

如今虽已年过八旬,他仍活跃在粤剧艺坛上,去年还成功举办了“2017《丑也风流发新枝》粤剧名丑叶兆柏从艺73周年戏曲晚会”,反串《拉郎配》中的“董大嫂”,幽默风采让人拍掌叫好。柏叔说,只要粤剧界有所需要,只要对于弘扬粤剧艺术文化有所帮助,他都会尽力满足,“没什么伟大的,我只是觉得自己的良心很舒服。”

叶兆柏谈粤剧创新:“不是粤剧没人看,而是我们自身没东西给人看。”

“传统文化是不断进步得来,我们的戏曲不能停留于三百年前,要跟上时代步伐。对于前辈的东西,先原汁原味接过来,慢慢梳理,取其精髓,不要急于创新,这样才不会流失。粤剧要有思想性、艺术性,抓住这两点,是可以屹立不倒的。我总结为四个字:好看有益,既要能启迪人,也要有艺术欣赏价值。” 

编辑: alan
数字报

叶兆柏:粤剧“不老松”的艺术人生

金羊网  作者:吴丹  2018-10-29

金羊网讯 记者吴丹报道:粤剧,素有“南国红豆”之美誉,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戏”,是极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深受粤港澳及海外华人喜爱。她凝聚着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亦镌刻着几百年岁月的艺术光芒,在时代更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欣赏一场戏剧,聆听一首戏曲,你或许会为戏中的人生际遇而感慨;但你可曾窥见,戏里戏外,人生之外亦有另外的人生。

演绎人生百态,吟唱风雅岁月,他们痴迷、专注、传承,在快时代里慢慢品味、细细琢磨,哪管窗外风雨喧嚣,他们只为初心付芳华。

走读一方水土,品味一种文化,不妨就从阅读这里的“人”开始。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中,仿古戏台上的粤剧表演(吴丹 摄)


广州西关十六甫西二巷23号,粤剧大师张活游的故居掩映在一片清幽的绿意当中。两层半的小洋楼阳台上种满了绿植,斑驳的墙壁在从天而降的绿萝藤蔓覆盖下,更加显得清静雅致。张活游的女婿,现年82岁的柏叔已驻守于此50多年。得知我此行来访的目的,柏叔亲切地将我迎进了家中二楼。

△叶兆柏:广东粤剧名丑,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生于1936年,师从薛觉先、白驹荣、文觉飞、靓少英四位粤剧大老倌。家中四代粤剧人,岳父张活游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影明星及“粤剧四大小生”之一。(吴丹/摄)


来到柏叔家的客厅,好像走进一个小型展览馆。四周的墙壁上,几乎能腾出来的空隙都成了“展柜”。旧时的相片、粤剧演出的海报、风格不一的字画、匾额和奖状,让人目不暇接。柏叔说,这座房子半个世纪没装修过,仍保留着最初的感觉。而这些日积月累的影像记录,更是他多年以来的私家珍藏。

其中有一张1995年“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牡丹奖”的奖状,定格了柏叔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尽管接受过的访问已经多不胜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却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采访的过程中他曾几次拉住我的手,将我引到了他的“展品”面前,为我讲述影像背后的苦辣酸甜。

△柏叔家的客厅好似一个小型“展览馆”(吴丹/摄)

一生见证粤剧历史浮沉

出生于1936年的叶兆柏,6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著名粤剧龙虎武师叶大富)练功学艺,8岁开始登台演出。经历过战火纷飞,经历过时代浩劫,他从一名龙虎武师成长为粤剧界的知名丑生,76年来从未真正离开过舞台,亦见证了粤剧发展的浮浮沉沉。回忆起粤剧兴盛的年代,在每一个时间拐点,柏叔都印象深刻。

将视线拉回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粤剧受电影冲击以致不景气,省港班艺人以一系列变革谋求生存、发展。各大班的老倌争妍斗丽,形成了薛、马、白、廖、桂“五大流派”群星璀璨的局面,名腔名剧频出,使粤剧艺术迈进了一大步。当时尚在孩童时期的叶兆柏就对粤剧大倌薛觉先十分崇拜。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粤剧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还培养了一批新艺人。1954年,叶兆柏先后拜粤剧四大名家——靓少英、白驹荣、薛觉先、文觉非为师,一路悉心学习各大家之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那时几乎每一场演出都是满座!”柏叔回味道。但谈及60年代末,他的语气如同当时的社会氛围一般黯淡。“直到1976年以后,粤剧才得以重新振作。”

△柏叔说,这张奖状定格了他这一生当中最荣耀的时刻(吴丹/摄)


“80年代,时代的娱乐方式多样化,分薄了我们的观众,分薄了对粤剧的追求。”但柏叔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应把原因归咎于时代。2009年,粤剧入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三百多个戏种中入选该名录的三个戏种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京剧和昆曲。也正是在同一年,柏叔与几个朋友合作开办了“文茂戏曲班”,免费教孩子学粤剧,一干就是七年。

免费授艺,戏痴不忘初心

坐落在恩宁路永庆二巷的銮舆堂,原是广东八和会馆旗下的武家堂口“德和堂”,后衍生作为戏班新人的练武场所。门上的一副石刻对联,正是出自柏叔之口:“銮座琼花显文茂,舆人妙笔写春秋。”熟悉粤剧的人应该不难联想到,这是为了纪念清末的粤剧名演员李文茂:

清咸丰四年,粤剧凤凰仪班的名艺人李文茂率领红船子弟,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反清,头扎红巾,史称“红巾军”,成为“戏子封王”第一人,在中国乃至戏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銮舆堂(吴丹/摄)

柏叔成立的“文茂戏曲班”,正是在銮舆堂免费开课教小朋友唱粤剧,不仅长达七年不收钱,而且柏叔还要自掏腰包请老师来教学。这在常人看来有些匪夷所思,甚至有人说他“扰乱市场”,对于这些看法,柏叔却不以为然。“当年正是因为我的师傅们无私授艺于我,才让我有一技傍身得以生存,现在我将技艺传给后辈,又怎能收钱?”

武行出身的柏叔深知武打演员的辛苦,流血流汗,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导致残疾。“但是我们做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专这一行,精这一行,才对得起观众。”于是几十年来,柏叔从未停止过练习,每天清早醒来第一件事,便是到天台上苦练基本功。如今文茂戏曲班因场地问题被迫中止,柏叔仍坚持分散教学,偶尔就在自家天台上教学。

△说到兴起时,柏叔现场展示“练功”场景(吴丹/摄)


在柏叔家中,多处角落可以窥见这位“戏痴”的敬业与专注。例如墙壁上用白纸黑字写着的“角色要入戏、一台无二戏、互相要配戏”,是他对于粤剧舞台表演的窍门总结;又如茶几上立着的纸卡,上面写着“自娱自乐、开心、娱人娱己”,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名言”,也是他长久以来对粤剧艺术所秉持的人生态度。

△柏叔讲述他的人生格言(吴丹/摄)

如今虽已年过八旬,他仍活跃在粤剧艺坛上,去年还成功举办了“2017《丑也风流发新枝》粤剧名丑叶兆柏从艺73周年戏曲晚会”,反串《拉郎配》中的“董大嫂”,幽默风采让人拍掌叫好。柏叔说,只要粤剧界有所需要,只要对于弘扬粤剧艺术文化有所帮助,他都会尽力满足,“没什么伟大的,我只是觉得自己的良心很舒服。”

叶兆柏谈粤剧创新:“不是粤剧没人看,而是我们自身没东西给人看。”

“传统文化是不断进步得来,我们的戏曲不能停留于三百年前,要跟上时代步伐。对于前辈的东西,先原汁原味接过来,慢慢梳理,取其精髓,不要急于创新,这样才不会流失。粤剧要有思想性、艺术性,抓住这两点,是可以屹立不倒的。我总结为四个字:好看有益,既要能启迪人,也要有艺术欣赏价值。” 

编辑: 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