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樑[香港]
中国是礼义之邦,也是礼仪之邦,如果有人去世,丧礼是一定要举行的。大半年中,我在台湾、香港参加过余光中、饶宗颐、刘以鬯以至高锟几位台港学者作家的丧礼,都肃穆隆重。这一切,都因为“死生亦大矣”——古今中外共同的一个思维。1998年钱锺书辞世,极为简朴的仪式只有几个亲人在场;今年李敖归天,家属表示不公开举行丧礼。这些都出于逝者生时的愿望,但毕竟仍然有其简单的丧葬仪式。
这些丧礼简单隆重、清和肃穆;仪式进行时,我除了默默想着逝者的种种之外,往往念及一个很不相同的丧殡情景——朱寿桐悲悼母亲的散文《从俗如流》所描述的。1958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大丰县农村,后来成为博士、成为知名文学教授的朱寿桐,44岁时撰写此文,忆述在撰文之际已是十多年前的母亲丧事。母亲去世时,作者年届“而立”,已体验过苏州、南京、北京诸大城的生活;撰文时阅历更丰,香港、美国、欧洲各地都待过。《从俗如流》写母亲病危,作者赶回老家见她一面。清早抵家,在病床边,“搂着她只剩下骨架的身体,一面轻轻地抹着她的胸口”。母亲在下午去世,跟着是办丧事。经历过城市生活的现代知识分子,朱寿桐读过、看过肃穆素雅的文明丧礼,“实在看不惯乡下那种做丧事的排场和做派”。
朱寿桐所述的母亲丧事,是什么个做法呢?农村的丧礼,普遍是“灵堂布置得白红相间,纸钱纷飞,巫气十足;喇叭吹得昏天黑地,丧喜莫辨,俗气透顶;丧户出入者蓬首垢面,披麻戴孝,更是鬼气瘆人”。朱母的丧礼,正是如此。作者很想“与这些陈规陋习拉开距离”,但结果是欲“距”不能、欲“拒”不能,他不忍心抗拒。“年迈的姑母脸上挂着泪珠手中拿着白孝衣颤巍巍地来到我的身边,我本想拒绝……”,却终于接受了“拉拉碴碴的无边孝衣”。
朱寿桐是非常善于议论的学者,而他表现出来的叙事能力,与当行本色的小说家并不稍逊。以上几个情景,他写得细致生动;接着还有他对丧事种种后续行动的抗拒、不满、气愤。但他终于接受了。在我看来,这就好比一个听惯了舒伯特《小夜曲》和莫扎特《安魂曲》的人,起初不看、不听、不欣赏“大锣大鼓”的广东六国大封相大戏,后来转变了态度。朱寿桐对母亲丧事态度的转变,有他的情和他的理在。其情其理,都源于对母亲的孝心。
《从俗如流》一文是朱寿桐散文集《从俗如流》一书(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的首篇,是标题之作。书中还有好几篇写母亲的生活和为人,写他对母亲的思念。读其文,知道他是个孝子。与他交往,觉得他的确孝顺;例如,六七年前的春节,我亲身体会朱教授的孝行:他放下繁忙的事务,从澳门回盐城乡下陪老父亲过年。
差不多每个写诗写散文的人,都写到母亲。写对母亲的孝思而像《从俗如流》一样不同凡俗的,非常罕见。此文写景叙事,据事抒情,融情入理,层次转折分明,最后归于主旨“从俗如流”。“从俗如流”乃从成语“从善如流”而来;然则所谓“恶”与“俗”因为作者的善导竟然也变为“善”了。这不是文字的魔术玩耍,而是文意的顺理成章。
朱寿桐是著名的文学学者,本文的起和结,都提到鲁迅小说《孤独者》那特立独行、与流俗格格不入的魏连殳——祖母之丧涉及的陈旧仪式,亲友以为“文明”的他,是会反对的,殊不知他竟然对做法“全盘接受”。朱寿桐谦称他“从俗如流”的事情可视为魏连殳行为的注脚。
(《学者散文的从俗与脱俗》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