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派批评 | 与深圳共成长:“细妹”的岭南韵味
文/黄玲
十几年时间里,深圳作家张黎明的作品几乎都与红色题材有关,其系列红色题材作品获得不少赞誉。但最近几年她已把视野从红色历史转向火热现实,转向发展迅猛的深圳发展历程,先后出版了现实主义题材的两部长篇小说《叉仔:与深圳一起成长》和《细妹:与深圳一起成长》(以下简称《细妹》)。
两部长篇小说自然形成姐妹篇,时间跨度四十年,人物故事既紧密联系又独立成篇,形成一个反映深圳改革开放历史的现实主义题材系列。
长篇小说《细妹》里的许多人物原型来源于作家熟悉的亲戚、朋友、同事,因此生活气息浓郁生动,充满着烟火气和时代烙印,所反映的人和事都是真实可信的。正如作家所说,不用想象和虚构,全部来自于生活。
《细妹》里的人物始终与深圳变化发展密不可分。所描写的人物众多,但站在C位的主人公是细妹,围绕她的人物群体是她的家人、亲戚与同学。在描述这些家庭人物与故事的同时,作家也特别有心地记录了深圳特区的发展与变化:
深圳花市、1998年金融危机、2003年深圳抗“非典”、2004年深圳地铁通车、坐中巴“猫低”、冠丰华涉黑案事件、股市杠杆式交易、互联网与马化腾、深圳扶贫、深圳灯光秀、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历史事件始终伴随着细妹的成长。
深圳虽然是一座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汇聚深圳,各种方言掺杂其中,但深圳原来却是一座拥有粤语和客家语的方言城市。作家生活其中,通晓这两种方言,自然而然就想借助文学作品呈现这种地方特色。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就巧妙运用方言刻画人物,使这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岭南韵味和幽默色彩。
四十多年来反映深圳特区发展历史和深圳人物的文学作品前仆后继不在少数,但是能够自如切换巧妙运用粤语和客家语这两种方言写深圳人物深圳故事的作家,张黎明算是唯一成功的,可与上海作家金宇澄用上海话写上海人物上海故事相媲美,别具岭南韵味。
细妹长大高考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外婆与她唠叨了一个夜晚,以过来人经验叮嘱细妹的头等大事:“睇到合眼缘后生仔就唔好错过,错过就冇得捡,比人捡晒(挑完),剩低(剩下)自己就变成‘箩底橙’。”朴实的生活哲学用生动的方言道出,别有一番风味和魅力。每个人物的性格、所处的场景氛围、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这些传神而幽默的方言,生动而细腻地勾勒出来,令读者也会心一笑。
《细妹》人物主要由三代人组成,六叔公、凤娇爸、凤娇妈是老一代,凤娇夫妇是中生代,熙熙、细妹兄妹俩是新生代,三代人在面对纷繁生活、面对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城市的视野与理念是不一样的。
小说描写了几对人物关系,如熙熙与继父杨定国的关系,细妹与妈妈凤娇的关系、细妹与外婆(凤娇妈)的关系,细妹与哥哥熙熙的关系,通过这几对人物关系的描述,每个人物的性格、思想与音容笑貌都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面前。即使是外围人物如香港亲戚雅文、雪莉、老师和同学等,所呈现的面貌也是各有千秋、不容忘却。这些人物虽然是平凡的小人物,但他们所经历的生活与细节却是一座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
《细妹》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其精彩之一体现在描述深圳风俗。小说描写了深圳的除夕风俗,先是“行花街”逛花市买鲜花和年桔,烧“大桔水”更是深圳人除夕的重头戏,买艾草和柚子叶烧大桔水给一家人冲洗;一家人到酒楼吃团圆饭热热闹闹,街坊邻居互相说“恭喜发财”派利是;全家一起看香港电视《欢乐今宵》,大年初一零点开始烧鞭炮、烟花迎接新的一年。当然主妇们在除夕前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各种过年小吃:炸角仔、萝卜糕、糖环、芝麻糖等等。这一幅幅深圳除夕风俗画场景就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虽然小说重点是写主人公细妹与深圳特区一起成长,但她的成长环境不仅是深圳,还包括深圳之外的环境。因此,作家笔触随着主人公的足迹从深圳写到了香港,从细妹穷游写到了欧洲,从面对人生选择写到了深圳扶贫地区河源山村等,使这部小说的视野更广,所反映的世界更深邃。它不仅是深圳城市史的生动写照,还具有历史价值、人文温度和文化魅力。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彭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