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王玉珏:点燃寻常生活,以心发现心 | 走进名家工作室⑤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文艺;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2-03-31 10:5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文艺;朱绍杰  2022-03-31
中国画“写”的是情感和形象一种“真”,最重要的是写心中的一切

“岭南美术名家工作室
融媒体系列报道⑤

文、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 艺 朱绍杰 实习生 杨蕊 通讯员 廖晋  
图/受访者提供

王玉珏,现为广东画院艺术顾问、岭南画院终身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曾任广东画院院长兼党组书记。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和写意花鸟画。

作品《山村医生》《农场新兵》曾入选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卖花姑娘》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1986年获第二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1989年作品《冉冉》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走进工作室】

一室积淀四十年

细雨朦胧,新枝吐绿。广州越秀区流花湖畔,已然一幅初春的景象。在位于湖畔的广东画院旧址大楼的七楼,有一间画室属于广东画院原院长王玉珏。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玉珏在画室创作

自1982年大楼落成,王玉珏就一直在这间画室进行创作,至今已整整40年。“当时我们的条件在全国的画院中是保持领先的,画院里有画室、住房、展厅、会客厅等等。”她回忆道。

这位性格爽朗的女画家是广东画院继黄新波、关山月后的第三任院长,也是广东画界很多人心中的“大姐大”。王玉珏的画室规模与其他专职画家别无二致,书架上摆满的美术书籍和工具书,以及40年来的创作积淀,让房间显得逼仄。

2017年王玉珏在个展座谈会上发言

画室陪伴她度过了许多艺术生涯的重要时刻。屋内一角,放着一张摄于2017年的照片,正是她至今唯一一次个展的留影。画面上的王玉珏正在展览座谈会上发言,当时她已经80高龄,依然热情洋溢,神采饱满。

2017年,王玉珏的《山村医生》《冉冉》《卖花姑娘》等经典作品出现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

几乎同期,她的首个个展《存真绘心——王玉珏捐赠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展览并没有举办隆重的开幕仪式,只邀请了她的同学、健在的老师和知青朋友,低调地完成了61幅个人经典力作的捐赠。

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新面貌

推开工作室泛黄的白色铁门,首先看到的是进门处摆放的一张集体照,照片里的众人青春洋溢,是王玉珏在汉口铁中初中毕业时与老师和同学的合照。毕业后王玉珏考上了中南美专附中,随后又考上广州美术学院,并成为首届5年制的学生。

初中毕业时的师生合照 第二排左三为王玉珏

1937年,王玉珏出生在湖南郴州一个铁路家庭,爷爷、父亲、哥哥都是开火车的。小时候她常想,长大能做一个火车司机就很了不起了,“没想到我能走向艺术的殿堂,为国家、为人民在文化艺术方面作出一点贡献。”

王玉珏从小就喜欢画画,笔下的花草、蝴蝶栩栩如生,周围的大娘大婶常来找她画绣品画样。读中学时,老师发现了她的绘画天分,鼓励她投考。17岁的王玉珏参加了1955年中南美专附中的招生考试,这一年中南五省一共只有40名学生通过考试。

求学期间,王玉珏已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除了被学校收藏的《花鸟写生》《幸福晚年》《社员阿娣》外,还有《山村医生》《农场新兵》均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前者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赴海外展出。这些作品在全国崭露头角,使人们看到了传统中国人物画的全新面貌。

“生活是多么广阔”

在宏大叙事盛行的时代,王玉珏有极其独特的个人艺术面目,这离不开她在创作中所倾注的满腔情感。

王玉珏曾讲过,由于她和先生长年处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中,经常外出,无暇顾及儿子的饮食起居,只好把孩子托给王玉珏的母亲和姐姐照管。对此,王玉珏深感内疚,于是她用质朴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冉冉》以表达对孩子的深情。

《冉冉》极简洁地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小婴儿,模特就是她两个多月大时的儿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画坛的创作主题不少是伤痕故事,生性乐观的王玉珏却不愿沉迷在伤痛中。

“我就是想让人们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冉冉升起的希望。”尽管有不同看法,王玉珏还是将这幅“另类之作”送去参赛,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美展的银奖。

墙上挂着儿子的画作

在王玉珏画室的陈设中,很多物件都与儿子有关。墙上挂着儿子为母亲作的题为“长乐万年”的书法作品、儿子画的花鸟写意画,以及《冉冉》的海报等。足以窥见她作为职业画家同时又是母亲的柔软一面。

儿子的书法作品及王玉珏画的水仙

王玉珏曾说:“那个时候我们深入生活,和老百姓、农民建立情谊,那真正是从生活中感受到了这些东西,才能画出来。”当年附中的入学面试曾要求朗诵一首诗,王玉珏选择了中学课本上何其芳的那首《生活是多么广阔》: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是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在多年以后的个展座谈会上,80岁的王玉珏说,这首诗是她艺术和为人的写照。

山村医生 1963年 84cm×63cm

【艺 谈】

1、深入生活

羊城晚报:《山村医生》是您早期的代表作,它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王玉珏:在毕业创作的时候,我去当时的中山县国营平沙机械农场体验生活。农场环境非常恶劣,知青们要在海水冲击出来的海藻、泥潭里,挖泥、筑坝、围垦,向海洋要良田。我跟他们一起挤在茅草棚里,一个人大概占不到一米宽的位置,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们劳动回来,手脚经常被刮伤,也只能到小河沟里洗一洗,然后自己再想办法用棉签和药水擦擦,条件非常艰苦。

我感到农村太需要医生了,回来创作了两张画:《农场新兵》和《山村医生》。后者画的是女知青为自己医治伤口的场景,起初我命名为《乡村卫生员》,农村真的是没有医生。后来老师认为这张画很有南方的味道,改叫了《山村医生》。

羊城晚报:《山村医生》后来引起广泛注意,今天看来它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王玉珏:我们这一届1964年毕业,毕业生作品都上北京展览,《山村医生》得到了非常好的评价。不仅广东的报纸杂志登了这张画,《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杂志刊物都发表了这张画。

一直到1966年,国家才提出了“赤脚医生”的概念,动员医生们到农村去服务。

以前的工笔画从头到脚都是工整的线条,但是我要体现现代人的生活,就要把他们的生活气息和劳动中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所以画的时候,我用非常工整的线条来画人物的面部、手部等主要部分,到衣服和其他的地方则放开一些,让画面更加轻松。这种画法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被认为是工笔画的一种创新。

冉冉 1987年 78cm×56cm

2、南方美感

羊城晚报:评论家将“南方美感”总结为您人物画的重要特点。对此您如何理解?

王玉珏:我是关山月、黎雄才先生的学生,他们对画画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是前提,但也不能把画画死了。我画的既要是工笔画,又要富有现代气息,这才有自己的风格和面貌。

我每年都下乡去广东的农村体验生活,画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都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所以他们就认为我的画有一种“南方美感”吧。

羊城晚报:您用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表现现代的生活题材,很受大众喜爱。

王玉珏:工笔画我画了很多年,也确实画了一些让人们认可的作品。例如《冉冉》,原型是我儿子才两个多月时候的样子。

我是根据当时的速写,后来画成了一张国画,儿子很喜欢这张画,主动帮我想题目,他在字典里查到了“冉冉”两个字,我觉得非常好,就用作画题了。

人们确实很喜爱这张作品,他们都觉得这张画太像自家孩子小时候的样子了。我在画工笔画的时候,对不同的对象、不同性格的人物,要用不同的笔墨来表达。

中国画和西方画是完全不同的,一般说我们写意、西方写真,但其实我们也要“写”情感和形象的一种“真”,最重要的是写心中的一切。

高洁 2014年 69×71cm

3、风格转换

羊城晚报:后来您从工笔画转到写意画,这种风格转换是怎么考虑的?

王玉珏:这个过程其实让我感到很“痛心”,我原本一直的想法就是坚持把工笔画画下去。但后来我担任画院的主要负责人,行政事务很多。当时画院就我一个女画家,其他都是男画家,感到挑战性很大。我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谋私利地为大家服务,以此赢得信任和认可,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那时我没有太多时间来画工笔画。为了不把手中的画笔放下,我就利用晚上和星期天的时间开始创作写意花鸟画,所幸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我画的水仙、荷花、蝴蝶兰等,大家都认为画出了个人的风格。因为画水仙,他们还叫我“王水仙”。

我不断要求自己,要坚持传统绘画的基础,同时一个艺术家也要表现时代。如果只用同一种模式来画一百种人,我不太赞成。

我的每幅画都没离开中国画的线条和表现手法,坚持了东方的色彩和味道,但是在处理每一时期的人物画时,我又尽量用新的手法来表现,某些手法可能来自西方,共同表达“心中之一切”。 

2022年3月27日《羊城晚报》A7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陈桥生
执行统筹:邓琼 吴小攀 朱绍杰

主办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合作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画院 广东美术馆 广州雕塑院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