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造成社会中一个有力的分子——读王利明《守拙集》有感

来源:金羊网 作者:张丹丹 发表时间:2021-12-24 14:41
金羊网  作者:张丹丹  2021-12-24
九个主题下一共包括了60篇文章,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王利明老师的散文集《守拙集》出版了,在书的后记里面@了我,这几年王老师在我编辑的版面上发过一些散文,但是我真的不知道王老师写了这么多,九个主题下一共包括了60篇文章,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读完了这本书,王老师的人生就展现在我的面前。苏格拉底说: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这是人生在世的根本大事。如何成为社会中一个有力的分子,这本书就是一部详尽的操作指南。人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都必须处理好这几重关系,如何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对待国家、社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看看王老师这一波一波操作,我似乎都有了直面人生的勇气,也许我们无法变得像他那么有力,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这是一种经过了审视的生活,也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


快乐的园丁


王利明的职业是一名教师,他非常享受这个职业,这篇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就叫《我是快乐的园丁》,王利明人大毕业后留校做教师30余载,仍然乐此不疲,就算有从政和致富的机会也毫不动摇,即便人生能够重启,也仍然坚持做个园丁,他在文章中说:如果我的人生之路可以再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做一名教师。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老师尊重的唯一源泉,是老师的德和才。做教师,因职业而倍感崇高与尊严,对学生提出任何要求,都要从自身做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就是因为对自身严格的要求才带来了职业的尊严。王利明之所以对教师这个职业如此执着无悔,和两位老师对他的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一位是他的硕士生导师佟柔,当年王利明评上副教授以后,佟柔老师被评上博导。佟柔老师鼓励王利明报考他的博士,王利明有点迟疑,认为评上了副教授,就没必要念博士了。佟柔老师立即批评了他:不能评了副教授,就不想学习了。后来王利明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学博士。佟柔老师说:每个学生都是我写的一本活书,王利明这本书很精彩。还有一位是他大学时的一位民法老师,有一次,这位老师得知王利明生病躺在床上,就亲自上街买了一只活鸡,为他煮了一罐鸡汤。王利明感动得几乎掉下眼泪,不要以为民法学家就是铁板一块,认认真真读完这本书,王老师其实是很爱流泪的。我不知道是不是这罐鸡汤,让王老师品尝到了民法学的“美味”,从此下定决心走上了为《民法典》奋斗的道路。但我们从这种师生传承中,感受到了一种坚守。这里面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职业精神的追求。王利明提倡职业精神,他认为,职业精神要求执着、坚毅,并终生追求。如果人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心无旁骛,不断进取,都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非凡的成就,也必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有担当的学者


可能很多人知道王利明这个名字,都是因为一部《民法典》。王利明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重要民商事法律的起草、讨论和修订工作,是我国《民法典》的重要编纂成员,他说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看到《民法典》问世。在这部散文集中有一篇专门写给佟柔老师的文章——《雨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忆佟柔老师》,这篇文章发表在《学习时报》“学术人生”栏目,据负责这个版面的编辑戴菁老师讲,这篇文章是当时开栏的第一篇,是一篇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作。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佟柔老师生病住院时,王利明和佟柔老师家人一起陪护。佟柔老师去世前一天,本来师母说佟柔老师病情稳定,不用过去了,但是王利明还是辗转2个小时到了医院,去了之后发现老师的病情已经恶化了。佟柔老师看到王利明很是高兴,断断续续谈了1个小时。佟柔老师鼓励王利明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定地在民法学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当年《民法通则》顺利通过之后,佟柔老师就兴奋得热泪盈眶。我想如果佟柔老师在九泉之下得知《民法典》的问世,不知道会高兴成什么样子。

是不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法学家,就必然有了学者的属性。我想可能不尽然。但是王利明是符合学者这两个字的内在规定性的,他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只懂法律而不知其他的法律人是不成功的》,这篇文章在网上很火。我原来就在微信公众号上看过这一篇文章,这次再重读,仍然为作者2002年的判断力叫绝。王利明在文章中提出:法学必须向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开放。不能忽视法学和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即服务于社会,以及它们的共同研究对象,即“人”。要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反映社会真实问题,回应社会真实需要,最终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在《“饭碗法学”应当休矣》一文中,王利明认“饭碗法学”的观点将严肃的法学研究贬低到一种为了自身生存而研究的地步,是对学术最大的亵渎。而在《空鸣的蝉声不悦耳》一文中,他对唱高调、喊空话、说套话的官僚主义作风,明确提出了批评。对人生发言,对社会发言,对时代发言,都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创造过程中。王利明认为就治理国家而言,“纸上得来终觉浅”,势必要结合实践,特别是结合民众鲜活的生活实践,学者要有社会担当,但也要防止“书生误国”。


浓浓家国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家国情结的民族,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资源。在这本书里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家国同构是一种治理模式》《读书人的家国情怀》《靠什么致君尧舜》《安得广厦千万间》等文章,针对读书人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必要的担当。王利明提倡读书人应该把获取的有益知识和经验运用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提倡读书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应有高度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新冠疫情暴发后,王利明作为一个湖北人,深感切肤之痛,热心组织为故乡捐款捐物。即便写祖国之景,写自然风光,王利明也还是有一个人民的指向。在《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中,他写到了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省一点水钱,走很远的路到河边洗衣服。在《美丽的神奇的抚仙湖》游览,他也没有忘记,疫情之下渔民的收入。王利明在《我的“七七级”“:一个时代的记忆》中讲过:我们“七七级”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不少同学都有上山下乡的经历,这些经历也是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使我们真正懂得了农民,理解了农民,也进一步懂得了国情。这点说明,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在他的文集中,不管是写故乡还是读诗词,总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

佟柔老师生前经常对学生讲,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只有国家富强,老百姓才可能有好日子过。无论在哪里,都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但爱国不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对读书人来说,踏实工作、治学育人就是报效国家最好的方式。朱光潜先生讲:“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出路,个人就决不会有出路;要替个人谋出路,必须先替国家民族谋出路。现在要抬高国家民族的地位,我们每个人必须培养健全的身体、优良的品格、高深的学问和熟练的技能,把自己造成社会中一个有力的分子”。希望我们都能如王利明老师一样成为社会有力的分子!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