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新快报见习记者 黄嘉丰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读书圆梦 知识共享——古驿道文创大赛驿道书社“圕圆舍”共建活动昨日上午在乐昌市坪石镇老坪石中心学校举行。
1月14日,在韶关乐昌武江河畔上的老坪石中心学校内,30多名五年级学生手执毛笔,在宣纸上一笔一划认真写出“圕”(tuǎn)字。这天上午,该校正举办以“读书圆梦 知识共享”为主题的古驿道文创大赛驿道书社“圕圆舍”共建活动。据悉,南粤古驿道第四届文创大赛特设粤北站,结合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工作,征集创意方案并孵化产品落地。其中,以“坪石先生”“知识报国”为创作背景的系列文创产品已面向市场正式发售并获得收益。大赛主办方和承办方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利用大赛收益所得向韶关乐昌当地的小学捐赠图书,共同创建古驿道书社“圕圆舍”,并向小学生教授毛笔字,力图推动传统文化及华南研学历史故事走进校园。
■小朋友们课堂上了解南粤古驿道文创产品铅笔盒。
创意源自烽火岁月办学史
据了解,南粤古驿道第四届文创大赛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体育局联合主办,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第四届大赛于2020年5月22日正式启动,共设置粤东、粤西、粤北三条文化线路。在粤北方面,大赛围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这一省政府重点工作而展开,挖掘打造“粤北研学之旅——重温烽火岁月办学历史”。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0月,当时的广东省教育厅随省政府迁至连县,采取了若干措施以保持教育机构运转的连续性,并在1940年1月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坪石、连县成为当时的教育重镇。同年,国立中山大学的师生从粤北西京古道坪石的三星坪码头上岸,在坪石度过了近五年艰苦求学时光。2019年6月,随着韶关西京古道乐昌段古驿道保护利用调研工作的开展,位于坪石一带的国立中山大学等校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遗址遗迹被发掘,才揭开了这段封尘的历史。
而粤北线路正是立足于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岭南大学、东吴大学、仲恺农工学院等校在粤北坚持办学、知识报国的历史背景,并征集文化创意方案,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作为承办方的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郑志伟称,经过近5个月的创意设计、方案深化、作品孵化,以“坪石先生”“知识报国”为创作背景的系列文创作品已正式面向市场发售,该批文创产品包括徽章、铅笔、帆布袋、文件袋及雨伞等,目前在广东省博物馆、越秀公园等地均有售卖。
■学生用毛笔书写“圕”。
赠送图书创书社回馈乡村
在古驿道文创大赛驿道书社“圕圆舍”共建活动上,三个承办单位联合向老坪石中心学校捐赠图书1800册。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图书既有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百首》等中国经典文学必读书目,亦有《老人与海》《格列夫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外国文学名著,还包含了天文、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普类图书。
“利用大赛收益所得向粤北当地的小学捐赠图书,创建古驿道书社,推动传统文化及华南研学历史故事走进校园。这是从精神到物质,再从物质到精神的一种转化。”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方为民指出。
据悉,该赛事自2017年面世,相比前三届比赛,本届亮点在于对部分作品进行了落地推广并尝试建立起“反哺”机制。郑志伟介绍,大赛在当地取材,通过创意设计包装,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获得收益再以图书等实物反馈给乡村。
“此前大赛曾尝试义卖文创产品,当时跟随着活动到赛事各个站点,但乡村的购买能力有限,效果不明显。第四届比赛则是将乡村的元素带到城市,获得收益后再回馈到乡村。”郑志伟称,目前捐赠图书建立书社只是众多反哺方式中的一种,后续或可尝试针对类似的书社开展读书活动,或促使广州的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时与粤北地区作连接。希望借助这样的尝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加大对比赛的投入。
作为嘉宾出席活动的乐昌市副市长邓洪炜表示,古驿道文创大赛对乐昌的古驿道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活化利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未来将考量如何进一步地给本地的学生和居民带来精神食粮和物质生活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主办单位向老坪石中心学校赠送驿道书社牌匾。
说文解字
命名“圕圆舍” 旨在实现知识共享
活动上,主办单位向老坪石中心学校赠送题有“圕圆舍”的驿道书社牌匾。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书社命名“圕圆舍”,蕴藏“读书圆梦 知识共享”的美好愿想。中国文字博物馆特聘汉字文化传播使者、广东书法院展览教研部主任罗炳生称,中国图书馆学家杜定友于上世纪二十年创造了“圕”字,意为将书籍装在一个空间里,变作图书馆,现也用作“图书馆”三个字的缩写,其背后传递出知识报国的理念;“圆”有圆梦的意思,回应活动主题;“舍”指左邻右舍中的“舍”,旨在将南粤古驿道各个地市串联起来,实现共融共享。
30余名学生亦在罗炳生老师的带领和教授下,各自通过毛笔书写“圕”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就读于该校五年级的何怡青说,通过本次活动了解了杜定友先生发明的“圕”字,也加深了对家乡乐昌的认识,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传承先辈的精神,通过知识报效祖国。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没有接受过毛笔书法教育,可见传统艺术的推广在粤北山区较为薄弱。”罗炳生称,希望通过古驿道文创大赛驿道书社共建活动,给孩子提供一次书法启蒙的机会,也希望藉着“圕圆舍”书社的开创,让孩子能接触到除了书法以外更多的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