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微信公众号升学宝推出的小程序“阅鹿书院”,深受学生家长欢迎。之前,钱报报道了一名5岁的杭州男孩一个月读了60本书。最近,我们又发现一枚“阅读神童”——杭州高新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来梓涵。
整个七月,小姑娘一共看了45本书,总阅读量让许多爱看书的成年人都望尘莫及:约376万字。从“阅鹿书院”打卡记录看得出来,她读的书很杂,有人文、历史类小说,也有哲学小故事,甚至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而且,来梓涵的读后感观点颇为独特,有种麻辣的味道。
小小房间就是书的世界
暑假最爱的就是看书
今年暑假,当其他小伙伴抱着手机、平板电脑不撒手的时候,来梓涵捧着的是书,每天雷打不动的休闲活动就是看课外书。
在她家那间6平方米不到的书房里,两面墙上摆满了书,左边放置了一张简易书桌,一家三口可以坐在榻榻米上一起阅读。在这样一个书的世界里,每次只要拿起书,小来就会特别投入。平时无论功课多忙,她都抽出1个小时来看书,2019年的阅读量已经远超600万字。
“我们家目前的藏书有2000多本,每年还会购买一些新书。现在,小来最喜欢的一套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目前正在看第3遍。”妈妈说。
“上个月之所以能读完45本书,一是因为我的阅读速度比较快,一本30万字左右的书,一般3到4天就能看完。有些书我是第二遍看,就更快了。还有就是部分书的篇幅本身不长,一天可以看好几本。”来梓涵总结说。
从小学一年级起,来梓涵开始独立阅读,最喜欢人文、历史类的小说,以及篇幅短小精悍的哲学故事。
“中国历史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怎么也读不完、看不透,可以仔细品味,慢慢去破解历史留下的一个个谜题。”小姑娘告诉钱报记者。
写读书笔记已成习惯
质疑贾宝玉“没事业心”
将自己喜欢的书翻来覆去地读,梳理书中的每个情节及人物,然后写下所思所想,是来梓涵的阅读习惯。比如,看完《红楼梦》,她对整本书是这么评论的: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有爱情故事,有一个家族的衰亡史,有对世态炎凉的讽刺,还有传统的医学知识、烹饪小常识等。有些故事情节十分有趣,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她作的打油诗也特别接地气。这个家族的衰亡也有迹可循,那么多人不事生产,贾宝玉作为这个家族的新生代,天天沉浸在胭脂水粉里,每个人的生活看上去那么奢华高雅,却又极其无聊。这样的家族怎么会不衰亡呢?
对书中的人物,小来也做过仔细研究,她曾对贾宝玉提出过质疑。
某天吃完晚饭,她突然问爸妈:“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贾宝玉呢?他既没有事业心,遇事又总爱逃避,对爱情还不忠贞……”
爸爸顿时就懵圈了。妈妈想了想回答:“可是这个人物还是有闪光点的。他尊重女性,敢于突破封建礼教,不是吗?”
来梓涵并没有轻易被妈妈的话说服:“我觉得他就是一个不识民间疾苦的贵公子。后来贾府败落了,他作为年轻一代,不想着挑大梁反倒伤春悲秋,最后还干脆出家当和尚,一点都不负责任。”
在家里,无论是餐厅还是书房,这样的“读后研讨会”时不时会上演。
妈妈报料说,女儿还有个习惯,一旦遇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小说或人物,就会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和名家书评,进行深入研究。“除了小说,她还爱看哲理类的书,每次发表观点前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我们想反驳她的论点,还真不太容易。”
妈妈说不在乎孩子阅读量有多少
更在意是否独立思考
钱报记者惊讶于,小小年纪的来梓涵,经常会发表一些关于爱情的观点。比如她认为贾宝玉不专一,从二年级第一次读《红楼梦》开始就不喜欢。
“爱情这件事,挺多书里都有写到,包括一些经典名著。作为家长,我们也没有刻意回避,所以女儿知道得不少。”来妈妈说。比如下面这条读后感:
什么是爱情,这个话题对我来讲还有点遥远。我看到过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这些爱情都是情节曲折,结局令人惋惜。在现实生活中,我又经常看新闻上讲,今年结婚率下降了多少,离婚率上升了多少……这样的爱情是爱情还是激情?我觉得关于爱情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明白。
——《思考的魅力》系列之《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女儿与众不同的读后感,让来妈妈哭笑不得。但她坦言,这是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因为这位妈妈不在乎女儿看了多少本书、有多少字的阅读量,她更在意的是女儿看完书后是否能进行独立思考,对每本书是否有独到的看法。
我们还意外发现,她还是一枚写作小达人,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入围过钱江晚报新少年作文大赛总决赛。虽然最后没有获奖,但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击败数以万计的初赛参赛者入围决赛,本身就是很不错的成绩。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来的确是有道理的。
从小就受到哲学思辨的熏陶
涉猎过不少哲学书籍
钱报记者最佩服来同学的一点是,能将各种小故事读出哲学意味来。她在“阅鹿书院”上传的40多条书评中,近半都是如此。比如下面这条:
看了这本书,我想衰老是不是真的意味着走向死亡?什么是永生,我觉得其实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否则延长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的生命要有尊严又有意义,否则活到1000岁或2000岁,还不如过得充实的活到三四十岁的人。我希望我可以优雅地老去。皮肤和外在可以变老,但内心可以依然保持年轻。
——《思考的魅力》系列之《我不想变老》
“我会带着女儿一起读《周易故事》。一方面书里的字比较难认,另一方面,还涉及到卜算、占卦等知识,如果没有家长引导,四年级孩子很难理解。”来妈妈说,“我之前看过南怀瑾的《易经杂说》等,这本《周易故事》所涉及的都是易经入门知识,所以勉强能辅导孩子读一读。”
这位有心的妈妈认为,小学中段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在这个阶段看些哲学书,对孩子日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很大帮助。
“小来对历史类的书籍本身就比较感兴趣,在她看过的中国历史故事中,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董仲舒等历史人物,都和中国哲学有关。而看西方世界史也是,多多少少会接触一些西方哲学理论。所以我单独又给她买了些哲学方面的书,再引导她系统地去看。看着看着,她对哲学小故事就比较感兴趣了,并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来妈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