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档案馆新馆启用 老地图集体亮相
位于朝阳区南磨房路;“档案见证北京”等4项展览同日举办,向社会征集近70年北京老照片
昨日,北京市档案馆新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图为观众在档案馆新馆中央大厅欣赏18米高的壁画《京华韵》。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北京市档案馆供图
“档案见证北京”展览展示的1958年6月“井冈山”小轿车在北京诞生的照片。
“古都新生 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展”中,小朋友走过北平解放历史照片。
昨日是国际档案日,伴随着新馆开馆,北京市档案馆开放4项展览,开展北京非遗展示、档案修裱体验等档案日系列活动,并启动向公众征集70年来北京老照片的活动。
市档案馆新馆周一至周五9:15至17:15接待观众,观众需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由于展厅温度较低,建议观众注意保暖。
新京报讯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昨日正式面向社会开放。新馆位于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为蒲黄榆路旧馆面积5倍多。
征集
市民老照片有望举办专题展
今年,北京市档案馆向社会征集北京老照片,反映北京70年来的民间生活史。
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凡是1949年以来北京生活照片均可,以数字或胶片形式,提交到档案馆新馆一层的接收征集处。
“市民朋友可能没有注意老照片的意义,其实老照片反映了城市建设、社会百态、生活方式、各行各业的历史变迁。尤其当这些照片汇集在一起,就能发现城市发展的脉络。”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未来视征集情况,市民的老照片有可能汇集成展览或出版物,呈现一部特殊的北京城市发展史。
开放
1949年“进京赶考”相关纪律公开
每年国际档案日开放档案,已成为档案馆的惯例。今年,北京市档案馆再次开放新中国成立后12个单位共2万多件档案。
1949年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干部训练班关于到北平须遵守的纪律及吃饭问题的通知今年对外公开。这几份档案文件字数不多,但很珍贵,反映了组织部门干部训练班1949年刚进入北平的时候,就注意严明纪律,规定“各方情况尚不了解,保持秘密,不准外出会亲友或叫来亲友”“不准电话联络私人亲友”“吃自带干粮,可购买咸菜”,事无巨细,考虑周详。
在物质条件堪称紧张的情况下,干部们刚进入北平这个大城市,保持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作风和纪律,很有必要。通过档案中的这一细节,反映出七十年前“进京赶考”的干部队伍的面貌和作风。
新开放的档案还包括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的1950年开展秋季种痘运动的内容,以及吴晗副市长在1950年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上的开幕词等。天花是烈性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开展天花防治,推行全民普遍种痘活动,档案中记载了1950年北京市通过秋季种痘计划草案并开展种痘工作的情况。
同时,今年北京16个区档案馆共开放档案2144卷、21.9万件,年代主要集中在1983年至1989年,门类主要为文书档案,内容涉及行政、人事、经济、财政、农业、工业、商业等多个领域。数量较多的是西城区档案馆(48883件),其次是密云区档案馆(47615件)。
查阅
提供网上预约调卷、送档上门等服务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历史跨度400余年,不乏珍贵史料。最早的是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皇帝给李舜臣及妻子的诰命。目前已开放档案近70万卷册(件)。
清代档案中,形成于1678年的《剿抚澎台机宜》和为纪念京张铁路通车拍摄于宣统元年(1909年)的《京张路工撮影》入选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比较珍贵的还有康熙、乾隆、宣统年间的部分奏折、诰命,清代土地、房屋买卖契约、执照、清册;顺治、道光、光绪年间有关严禁商民船只私自进行粮食货物贸易的谕旨,征税、清查户口的告示,以及建于1906年、1908年对外开放的清末农事试验场照片等。
馆藏民国时期北平地区档案约98万余卷件,1949年北平的和平解放,使自辛亥革命以来历届地方政权档案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真实记录了民国以来北京(平)发展演变和社会变迁的全貌,是研究20世纪北京(平)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不可缺少的历史珍宝。
目前,北京市档案馆已开放档案近70万卷册(件)。新馆拥有1300平方米的利用大厅,观众可查阅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除进馆查阅以外,市档案馆还采用网上预约调卷、电话咨询、信函待查、送档上门等举措,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多途径多方式为利用者提供档案服务。
■ 现场
18米高壁画《京华韵》展出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设有6个展厅,首层和五层设学术报告厅,三层、四层设档案利用区。
步入新馆中央大厅,大型壁画《京华韵》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壁画宽11.2米,高达18米,面积200平方米,据创作者介绍,该作品正在申请世界最高壁画吉尼斯世界纪录。
壁画以时空为轴,时间上从周口店北京猿人到大兴国际机场,纵贯70多万年;空间上以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为轴,北面蜿蜒的长城与南面高铁线路呼应,构成龙的形状。壁画将北京重要地标融于一体,有古都风韵的紫禁城、四合院,有反映当代风貌的鸟巢、大兴国际机场等。
■ 看点
20余张大型地图讲述北京历史变迁
昨日,新开放的北京市档案馆新馆用20余张各时代大型地图讲述北京城市变迁。同时,四项展览开放:“档案见证北京”“古都新生 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两个大型展览在新馆一层开放,“新中国的记忆——市管企业档案联展”和“北京市档案馆发展历程展”在新馆三层举办。
“档案见证北京”展览以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为主线,以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史料为依据,反映北京近百年来新旧相衔的历史变迁;“古都新生 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展”以500余件珍贵图片、视频、实物等档案资料,全面展现北平和平解放、北京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历史;“新中国的记忆——市管企业档案联展”展示了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北京企业的发展史。“北京市档案馆发展历程展”回顾建馆历史,通过400余件档案资料,展现市档案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从明代到当代 看地图上的变迁史
“档案见证北京”展览以档案史料为依据,反映了北京近百年来新旧相衔的历史。“图说北京”单元展示了20余张北京地图,有的高达近2米。
最早的一幅为明代1560年《京师五城坊巷图》,显示当时北京内外城结构已经形成,南海子、东岳庙等地标出现在地图上。接下来是清代1670年《首善全图》,内容更为详尽,胡同、庙宇、粮仓、衙署等区域都详细标出。
绘于清末1909年的《最新北京精细全图》上,有诸多红色线路贯穿全城。此前一年,清政府成立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地图上的红色线路便是自来水管图。
1949年2月绘制的《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也颇具特色,当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为了方便新入城的人们了解北京,地图两侧密密麻麻标上了北京各大饭店、公交线路名录,郊区风景名胜也被标示出来。
最新的地图为2019年北京市行政规划图,城市副中心出现在地图上,呈现了最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新布局。
从反饥饿到合资餐厅 看档案里的发展史
除了地图,“档案见证北京”展览中更多微观的展品和档案,反映了北京百年变迁的细节。
如北大学生们编写的油印快报《“五二〇”游行专号》,是1947年5月20日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示威的全程记录。
“许多路人、商民举手照机选摄队伍镜头,各校同学亦有十余人携手照机来往队伍前后。在东四南大街时,有一同学爬上电杆约两丈高之铁盘上摄影。”这段描述今天读起来依然有强烈的画面感。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此次展出的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碑石文字手稿、1951年市政府关于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给政务院的报告、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顶草图以及各方人士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上的建议等档案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第二服务局与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在北京合作开设了第一家合资餐厅——马克西姆餐厅。1983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出台,6天后,完全从巴黎“复制”过来的马克西姆餐厅开张了,当晚这一消息还登上了《新闻联播》。在档案中,可以看到当年市政府关于开餐厅这个问题专门给外贸部和国务院的请示以及外贸部的批复。
从南苑到广安门 看北平城的解放史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军举行开进北平的入城式。“古都新生 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展览展示了当年入城式的行进路线以及接收的北平各城门的钥匙,钥匙上刻着西直门、阜成门、复兴门等内容。
展览显示,解放军入城部队分两路,一路从南苑出发、永定门入城,经永定门大街、前门大街,过前门,进入东交民巷,再经崇文门内大街、东单、东四、北新桥、太平仓,与另一路从西直门入城的部队会合,再折向南行,经西四、西单、西长安街、和平门、骡马市大街,由广安门出城。
此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是大批档案史料的集中展出。尤其是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军管会”)的历次会议纪要,首次全部公开。
军管会是在解放军总部和平津前线司令部领导下,为北平市军事管制时期内统一的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军政和民事事宜,北京市档案馆保存有完整的军管会档案。
这部分展出的档案有部队入城纪律、北平市委如何接管工作通告,市委、军管会、市政府领导和平津前线司令部布告,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布告,北平市军管会等成立的布告,北平纠察总队兵力驻地分布标示图等,全方面展示接管北平后的繁重建设任务和各种矛盾问题。
在北平和平解放、接管过程中,中共中央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周恩来派人找到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请他在地图上标出不能炮击的文物景点。此次展览展出了梁思成主持编印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
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伟
图片(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