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莲:时代的红舞鞋永不停歇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黄维 韦衍行 发表时间:2018-11-05 17:42

“用自己的行动为文化体制改革踏出一条路”

人民网:上世纪八十年代,您勇敢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停薪留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营艺术团。当时您是如何考虑的?

陈爱莲: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文化艺术领域,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国家的直属院团,我个人认为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才能让艺术得到发展。但很多人当时都不理解改革的必要性,还对我说“你说行,那你试试”。我当时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是“气盛”——既然大家都不愿意站出来,那让我试试就试试。

其实我心里是没底的,但是我认为中国文艺体制需要改革,预见改革后中国的文艺发展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才做出了这个决定。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跳入了“前途未卜”的文艺市场之中,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文化体制改革踏出一条路来。很多人当时还等着看我的笑话,认为我一年半载之后肯定就灰溜溜地回来了,肯定会失败。结果艺术团获得了第一桶金,并且一直发展到今天。

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

人民网: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员,您格外注重艺术的传承。1995年,您投资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舞蹈学校,亲自授课、培养舞蹈人才。

陈爱莲:在1995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联想到自己的从艺经历,办学的念头油然而生。为了将学校建起来,我倾尽所有,将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没有用国家一分钱。

学校建成、开始招生之后,每天除了处理大量繁杂的行政事务外,我还要授课。我把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编成教材,传授给学生。有人说医者父母心,我觉得师者也是父母心。前不久的教师大会上,我对学校里所有的教职工说,要推己及人,把每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道理很简单,你自己的孩子如果上学,你希望学校的老师怎样培养你的孩子、你就怎么样培养我们学校里的孩子。

正在教学中的陈爱莲

人民网:爱莲舞蹈学校的校训是“立德、敬业、求实、创新”,为什么会选择这四个词作为学校的校训?

陈爱莲:办学不是做生意,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要教给学生真正的舞蹈技能和做人道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立德、敬业、求实、创新”是我23年前亲手写下的校训,但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当下,我们有非常优秀的年轻演员,他们的舞蹈技能非常棒,但有些舞蹈演员妄自菲薄,只看到西方舞蹈的好,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缺乏认识。我们学校建起了图书馆,希望同学们在练习之余多花些时间去读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融入舞蹈之中。

此外,还有些人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过分标新立异、一味“为新而新”就成了“怪”。我们谈发展,谈创新,都要在传承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希望孩子们在我这儿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立德敬业,求实创新”。

“改革开放延长了我的艺术生命”

人民网:从成立自负盈亏的艺术团到创办舞蹈学校,再到复排经典舞剧《红楼梦》,可以说改革开放激发了您的活力,让您为中国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陈爱莲:与其说激发了我的活力,不如说是我觉得我个人在新时代应该有所担当,最后我成功地向大家证明了,文艺体制改革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在建立了艺术团、建立了舞蹈学校、有了自己的舞蹈班底之后,心里也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将我们优秀的舞剧比如《文成公主》、《小刀会》、《牡丹亭》等等,将它们在自己剧团和学校里进行整理、创新,并传承下来,成为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一样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品传世之作。此外,现在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创新做得不好,我认为是因为这些年大家对我国优秀的舞剧传承有所缺失,有所断层。没有创新就不能前进,但创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够创新,这样我们的创新之路才会走得更远。

陈爱莲带领学生练习

人民网:改革开放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陈爱莲: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还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当一名舞蹈演员。而当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进来之后,我的表演次数也会变少了。当然我也可以当老师,或者转型成为编导,冠上“艺术家”的头衔。但是,我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在时代的需求之下,我成立了一个陈爱莲艺术团、一所爱莲舞蹈学校,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改革开放让我有了另一方土地,将舞蹈艺术的种子播撒下去并细心耕耘,最终开花结果,延长了我的艺术生命。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仅靠一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在舞台上演出的,要有自己的团队。我70多岁还能在台上演出,就是因为有一支自己的队伍。

人民网:您既是一名出色的舞蹈家,同时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成功的秘诀吗?

陈爱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如果你爱上了一行,就会千方百计地想要做到最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实现自己目标的途中,你会碰到很多困难和很多阻力。但是,人生就是要克服各种困难,才能继续前进,才能获得成功。为了克服困难,你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会竭尽全力去奋斗。如果觉得自己不够聪明,那就要更加勤奋,勤能补拙。只要有这样的态度,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

陈爱莲题字——舞

人民网:今年是您从艺66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您跳了60多年。从《春江花月夜》到《霓裳羽衣舞》,从《牡丹亭》到《文成公主》,塑造了诸多舞剧经典形象。对您而言舞蹈意味着什么?这么多年坚持在舞蹈艺术一线的动力又从何而来?

陈爱莲:简单地说,它是一个“饭碗”,刚入行的时候还小,什么都不懂,就知道自己能靠舞蹈吃饭,将来学成之后能养活自己。直至后来舞蹈成了我的职业、我的事业,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有时候我可能不在台上跳舞,但是我在授艺、我在教学,同样也和舞蹈有关。可以说,如果没有舞蹈,我的生命就没有价值。

经常有人对我说,你年龄不小了,该闲下来了。但我觉得,我没有理由随便放弃,如今,我对舞蹈事业的热忱从未消减,还想复排经典剧目,还想创作新作品。虽然生命是父母给的,但是真正为我提供学习成长机会的是国家、是人民。我常对我的学生们说,有两个陈爱莲,一个是普通人的陈爱莲,一个是在舞蹈领域肩负着责任使命的陈爱莲,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指引着我跳好自己的舞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今后我也希望能多为中国舞蹈艺术做出更多的贡献。

1  2  


编辑:聂粤
数字报

陈爱莲:时代的红舞鞋永不停歇

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黄维 韦衍行  2018-11-05

“用自己的行动为文化体制改革踏出一条路”

人民网:上世纪八十年代,您勇敢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停薪留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营艺术团。当时您是如何考虑的?

陈爱莲: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文化艺术领域,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国家的直属院团,我个人认为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才能让艺术得到发展。但很多人当时都不理解改革的必要性,还对我说“你说行,那你试试”。我当时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是“气盛”——既然大家都不愿意站出来,那让我试试就试试。

其实我心里是没底的,但是我认为中国文艺体制需要改革,预见改革后中国的文艺发展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才做出了这个决定。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跳入了“前途未卜”的文艺市场之中,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文化体制改革踏出一条路来。很多人当时还等着看我的笑话,认为我一年半载之后肯定就灰溜溜地回来了,肯定会失败。结果艺术团获得了第一桶金,并且一直发展到今天。

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

人民网: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员,您格外注重艺术的传承。1995年,您投资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舞蹈学校,亲自授课、培养舞蹈人才。

陈爱莲:在1995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联想到自己的从艺经历,办学的念头油然而生。为了将学校建起来,我倾尽所有,将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没有用国家一分钱。

学校建成、开始招生之后,每天除了处理大量繁杂的行政事务外,我还要授课。我把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编成教材,传授给学生。有人说医者父母心,我觉得师者也是父母心。前不久的教师大会上,我对学校里所有的教职工说,要推己及人,把每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道理很简单,你自己的孩子如果上学,你希望学校的老师怎样培养你的孩子、你就怎么样培养我们学校里的孩子。

正在教学中的陈爱莲

人民网:爱莲舞蹈学校的校训是“立德、敬业、求实、创新”,为什么会选择这四个词作为学校的校训?

陈爱莲:办学不是做生意,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要教给学生真正的舞蹈技能和做人道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立德、敬业、求实、创新”是我23年前亲手写下的校训,但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当下,我们有非常优秀的年轻演员,他们的舞蹈技能非常棒,但有些舞蹈演员妄自菲薄,只看到西方舞蹈的好,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缺乏认识。我们学校建起了图书馆,希望同学们在练习之余多花些时间去读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融入舞蹈之中。

此外,还有些人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过分标新立异、一味“为新而新”就成了“怪”。我们谈发展,谈创新,都要在传承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希望孩子们在我这儿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立德敬业,求实创新”。

“改革开放延长了我的艺术生命”

人民网:从成立自负盈亏的艺术团到创办舞蹈学校,再到复排经典舞剧《红楼梦》,可以说改革开放激发了您的活力,让您为中国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陈爱莲:与其说激发了我的活力,不如说是我觉得我个人在新时代应该有所担当,最后我成功地向大家证明了,文艺体制改革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在建立了艺术团、建立了舞蹈学校、有了自己的舞蹈班底之后,心里也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将我们优秀的舞剧比如《文成公主》、《小刀会》、《牡丹亭》等等,将它们在自己剧团和学校里进行整理、创新,并传承下来,成为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一样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品传世之作。此外,现在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创新做得不好,我认为是因为这些年大家对我国优秀的舞剧传承有所缺失,有所断层。没有创新就不能前进,但创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够创新,这样我们的创新之路才会走得更远。

陈爱莲带领学生练习

人民网:改革开放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陈爱莲: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还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当一名舞蹈演员。而当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进来之后,我的表演次数也会变少了。当然我也可以当老师,或者转型成为编导,冠上“艺术家”的头衔。但是,我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在时代的需求之下,我成立了一个陈爱莲艺术团、一所爱莲舞蹈学校,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改革开放让我有了另一方土地,将舞蹈艺术的种子播撒下去并细心耕耘,最终开花结果,延长了我的艺术生命。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仅靠一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在舞台上演出的,要有自己的团队。我70多岁还能在台上演出,就是因为有一支自己的队伍。

人民网:您既是一名出色的舞蹈家,同时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成功的秘诀吗?

陈爱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如果你爱上了一行,就会千方百计地想要做到最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实现自己目标的途中,你会碰到很多困难和很多阻力。但是,人生就是要克服各种困难,才能继续前进,才能获得成功。为了克服困难,你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会竭尽全力去奋斗。如果觉得自己不够聪明,那就要更加勤奋,勤能补拙。只要有这样的态度,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

陈爱莲题字——舞

人民网:今年是您从艺66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您跳了60多年。从《春江花月夜》到《霓裳羽衣舞》,从《牡丹亭》到《文成公主》,塑造了诸多舞剧经典形象。对您而言舞蹈意味着什么?这么多年坚持在舞蹈艺术一线的动力又从何而来?

陈爱莲:简单地说,它是一个“饭碗”,刚入行的时候还小,什么都不懂,就知道自己能靠舞蹈吃饭,将来学成之后能养活自己。直至后来舞蹈成了我的职业、我的事业,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有时候我可能不在台上跳舞,但是我在授艺、我在教学,同样也和舞蹈有关。可以说,如果没有舞蹈,我的生命就没有价值。

经常有人对我说,你年龄不小了,该闲下来了。但我觉得,我没有理由随便放弃,如今,我对舞蹈事业的热忱从未消减,还想复排经典剧目,还想创作新作品。虽然生命是父母给的,但是真正为我提供学习成长机会的是国家、是人民。我常对我的学生们说,有两个陈爱莲,一个是普通人的陈爱莲,一个是在舞蹈领域肩负着责任使命的陈爱莲,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指引着我跳好自己的舞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今后我也希望能多为中国舞蹈艺术做出更多的贡献。

1  2  


编辑:聂粤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