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惠州博罗“一村一歌”: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
文、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吴锦鹏 通讯员 博罗文旅 邓琳
广东基层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调研
每天晚上,惠州博罗不少乡镇的文化广场都会响起朗朗上口的村歌,成为休闲娱乐的新潮流。
“村歌热”可以追溯到2019年,博罗创新开展“村歌唱响新时代”一村一歌乡村文化建设工程。三年多来,全县158个村(社区)的村歌创作已完成并广泛传唱,近60个村(社区)的村歌已完成初稿,力争实现“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的生动局面。
此前,博罗的“一村一歌”入选了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为新时代在基层农村如何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作出了积极探索。
老中青少齐上阵
从田间地头唱到央视舞台
“郭外东江奔入海,观背开心迎客来……”站在700多年历史的观背村保宁桥上,村民跟随村歌旋律,载歌载舞,引来了不少外来游客驻足观看,“好听好看,朗朗上口!”吴女士拍手叫好的同时,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
作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观背村经常举行文娱活动,村歌表演不仅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特色节目,还曾登上了央视舞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频道国庆特别节目《音乐公开课——与新时代同行》,18名村民登台唱响村歌《观背开心迎客来》,唱出了观背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采,表达了欢迎八方来客到观背的好客之情。“很开心!很幸福!”观背村党支部委员王春娣告诉记者,能把村歌唱到央视,村民们备感自豪。
在博罗,不需要华丽的灯光,田间地头、村口树下,都是舞台。“长乐人的坚毅扎根在这里,大水源张开温暖的双臂……”在石坝镇冷水坑村口,总能看到“60后”和“10后”在一起唱村歌《风光冷水坑》。徐鸿雪、邓丽玲、邓运红、林丽通是村歌演唱队的成员,因为要彩排,她们索性把孩子带到了排练现场。没想到音乐一响起,才五六岁的孩子也跟着跳起来。
“参加活动唱、欢迎游客唱、聚餐前唱,连走路都会哼几句。”王春娣说,观背村歌几乎人人会唱,“一村一歌”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大家交流多了,氛围也越来越和谐。
观背村、冷水坑村是博罗推行“一村一歌”的缩影。目前,博罗县已完成158首“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村歌,并得到广泛传唱。此外,还有60个村已完成村歌创作初稿,剩余100余个乡村社区的村歌创作也已全面铺开。
抢救性挖掘地方文化
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藏在大山深处,嶂背村是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村,村民不多但大都还保留着使用畲语的传统。2010年,畲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极度濒危语言”,在世界上的使用者已经不足1000人。
“罗浮山下小山村,大山深处走来畲寨人……”在“畲族传统文化”公益课堂上,孩子们学唱嶂背村独特的畲语村歌《畲寨传喜讯》。在悠扬欢快的旋律之下,童声尤显真挚动人。
“村民特别希望通过村歌创作,更好地促进畲语及畲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博罗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李雷介绍,为此他们创作出畲语演唱版本,歌曲中也保留有大量的畲族小调风格,“我们尽力彰显了民族、民俗、民风特色,这也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一种抢救性挖掘。”
村歌的影响不止于此。乌坭湖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文辉没想到,一首村歌还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收益,助力乡村振兴。
“惠州鸡七成出自博罗,博罗鸡七成出自石坝,石坝鸡九成来自乌坭湖。”这句话道出乌坭湖村“养鸡专业村”的规模。“乌坭湖好风光,红旗高高扬,向着中国梦的阳光,奔跑在春天路上。乌坭湖好风光,凯歌高声唱,迎着新时代的步伐,再创新辉煌……”村歌《凤鸣乌坭湖》真实反映了乌坭湖村的现状和美好的发展愿景,展现了乡村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歌曲一经推出,得到广泛传播,2020年,村歌音乐电视获评广东省“学习强国”短视频大赛二等奖。
“这不仅提升了我们村的知名度,还带来了不少客源订单,很多人通过朋友圈购买,甚至有人专门驱车来村里大批量购买。”黄文辉说,村歌推出后的第二年,该村获评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目前,乌坭湖村发展并带动周边村镇养殖农户逾3000家,四大企业每年出栏数量1500多万只,年产值5亿元以上。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是苏东坡著名诗句。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一句“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更是清新脱俗。这首诗在罗阳街道梅花村村歌创作中被巧妙引用,让梅花村更显诗情画意。以村歌创作为契机,当地还计划以梅花文化为主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千亩梅花林。
厚植千年文化沃土
志愿服务全力“护航”
一波波的“村歌热潮”引发思考:博罗村歌为何而生、缘何而兴?
作为岭南四大古县之一,博罗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融地,东江文化、东坡文化、东纵文化熠熠生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什么形式能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开始曾考虑过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如客家山歌、大鼓、绘画、书法等。”博罗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谢文山说,但这些或多或少都受到地域、技巧、设备等局限,因此他们最后选择了村歌,“因为歌曲大家都爱唱,而且随时随地都能唱,老少咸宜,参与度比较广,推广又方便。而且村歌承载着村史、村情、村风,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更能引起群众的情感共鸣。”
有了好想法,离不开专业文艺志愿者的支持帮助。李雷介绍,博罗县机关单位文艺人才、音乐家协会等社会团体专家统筹起来,组成“一村一歌”精品工程建设文艺志愿服务队。
志愿者们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田间地头、沉浸式采风,挖掘风土人情和历史底蕴,让村歌更贴近生活、贴近乡村。每一个村在完成村歌创作后,还开展相应的教唱活动。
“唱得很好,来,我们再练习一遍!”村民受到表扬,忍不住嘴角上扬,腰板挺直,排练的热情更高了。这是发生在石坝镇冷水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幕,志愿者郑进城在给村民彩排村歌。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村歌制作完成不久时,很多村民还很陌生,第一次村歌培训时,天下着雨。他还有些担心,生怕他们“打退堂鼓”。让他出乎意料的是,一次就来了20多个村民。第二次彩排村民们就能熟练唱出歌词。后来郑进城才了解,很多村民主动在微信群里看视频,努力背下歌词。他感慨地说:“村民的热情参与让人意外也让人感动,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志愿者温西婷深有同感:“排练时,有很多闻讯而来的村民们都趴在窗户上认真地看排练,也会随口哼几句。当唱到优秀家风家训的歌词时,有的婆媳俩会心一笑。我们也很开心,村歌能有这么大的影响!”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