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派评论②|粤文艺,粤青春:青年人才聚湾区,创新书写出华章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黄宙辉 发表时间:2023-03-26 14:31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黄宙辉  2023-03-26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 磊 黄宙辉
制图/蔡 红

2月13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在广东拉开序幕,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音乐家相聚湾区,联手呈现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音乐盛宴,用音乐唱响“春天的故事”。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一大批青年文艺工作者,覆盖文学、影视、戏剧、美术、音乐、舞蹈、曲艺等文艺领域,接地气、有活力、思维新、技术新的他们,以年轻人特有的新意和锐气,创新文艺表达方式、拓宽文艺传播阵地,推出一大批文艺精品与爆款,引领湾区文艺发展新风潮,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岭南文化、中华文化扬帆出海,走向世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充满创造力的年轻人,在南粤这片热土上闯出一片艺术的新天新地,为新时代广东文艺开辟出新的可能与想象。

粤港澳大湾区也以它深厚多彩、与时俱进的历史文化基因,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的创新创造精神,融汇中西、开放包容的广阔胸怀,拥抱每一位在这里敢梦想、敢追寻的文艺青年,奏响了属于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文艺华章。

燃梦:青年是永恒的主题

2月18日晚,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传来阵阵极富张力、婉转悠扬的旋律。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交响乐团的青年音乐家携手登台,用音乐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活力湾区的风采。

这场音乐会由“Peng & Pan”弦乐二重奏组合演奏的亨德尔《帕萨卡里亚》开场,看似简单的乐器却爆发出令人惊叹的能量。这个年轻的组合成立不到三年,由广州交响乐团代理首席彭珂与大提琴副首席潘畅组建。其中潘畅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大提琴新秀,大提琴界泰斗Aldo Parisot评价其为“难得的青年音乐家”。

除了彭珂、潘畅,此次音乐周,还汇集了来自香港演艺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的年轻学子,以及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和澳门青年交响乐团的青年乐手,他们就音乐展开对话、互相交融,生发新的音乐理念与想象。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音乐周一开始就聚焦在青年人的身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告诉记者,青年是永恒的主题,他们为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音乐周则为青年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启航于2017年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主打“青年”这一关键词,吸引了来自湾区、中国以及国际的众多青年音乐人才,因其广阔的视野、新锐的策划、鲜活的想象,在启动第一年就成为音乐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业界更是称其“翻开中国交响乐崭新的一页”。

广州交响乐,如同广东音乐发展的一面反光镜,既映照出广东作为流行音乐发源地深厚的根基,也折射出广东音乐在当下的活力与激情。

近年来,广东年轻的音乐人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

广东仔常石磊参与创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广东原创音乐人黄智骞创作的《率土之滨》十三州府交响组曲漂洋过海,获2021年度“好莱坞音乐传媒奖”提名;以五条人、九连真人为代表的广东乐队,让广东音乐再次回到主流视野;江门台山姑娘、深圳大学学子伍珂玥夺得2021年《中国好声音》总冠军……

尤其是五条人乐队,以广东味十足的音乐、鲜明的个性以及独树一帜的风格,反复冲上热搜,火遍全网。

穿着人字拖,梳着大背头,说着不标准普通话的五条人,一开腔就能抓住听众的耳朵,有趣好玩的背后是专业音乐技能的加持。早在火起来之前,他们的前两张专辑《县城记》和《一些风景》就曾获得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等十几个音乐奖项。

从2018年起,他们还到国外巡演,先后去过巴西和葡萄牙演出。五条人始终不想做一支小众的方言乐队,他们尝试用海丰话、粤语、普通话甚至是英文唱歌,用不同的语言进行音乐表达,走出海丰、走向世界。

“就交响乐而言,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中心城市各有一支职业化程度很高的本土交响乐团,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才前往交流学习。”陈擎表示,近年来,大湾区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扎实的经济基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为音乐乃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渥的条件。这也是湾区不仅能吸引外地的青年人才,还能培养出色本土青年音乐人才的原因。

当然,吸引青年人才的原因除了天然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还离不开广东在文化环境营造和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下的苦功。

多年来,广东深入推进“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岭南文化“双创”工程、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等,并全面启动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专项扶持计划,建强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众多旨在扶持青年创作者的艺术基金项目和计划相继出现,促进青年人才的活力、潜力、创造力充分发挥,让广东成为青年才俊点燃梦想、收获成功的创新热土,从而不断提升广东文艺的原创力,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也迎来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出圈: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除了音乐,近些年来,广东文艺各领域都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文艺工作者,他们不仅在众多文艺创作生产方面引领潮流,主动“触网”、对接市场,探索广东美术、舞蹈、文学等新的文艺表达和传播形式,还将青春的力量注入传统文化领域,如粤剧、非遗等,用一批批精品力作让岭南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尽展精华魅力,全新的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破圈传播。

“粤剧能出圈,关键还是在创新。”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表示,创新是文艺发展的源泉,青年则是文艺创新的动力。正是年轻人的创新与演绎,让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创造了中国戏曲电影票房新纪录,还征服了众多“挑剔”的年轻观众,获得了他们的广泛好评。

在《白蛇传·情》中饰演“许仙”一角的文汝清,面对4K全景声音技术,将传统戏曲中的唱腔美学与现代“国风”唱法融合创新,既唱出了国风流行曲的清新质感,也演绎出传统粤剧的浓厚韵味,剧中的不少唱段还被年轻观众翻唱。

不同于传统粤剧中的“许仙”,文汝清结合当代青年文化理念与价值取向,围绕“情”这一核心,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许仙”:善良,懂得感恩,敢爱敢恨。剧中除了许仙,还有白素贞、小青、法海,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心中所爱,文汝清所饰演的许仙对白素贞的爱已经冲破了诸多世俗的眼光。

“最后他知道白素贞的真实身份时,就说出了剧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人若无情不如妖,妖若有情亦如人。”在文汝清看来,正是这句台词让许仙这个人物立住了,也打动了无数年轻观众的心。

除了《白蛇传·情》,近年来粤剧大胆创新,不但引领年轻人对传统戏曲艺术找到一个入门,也让青年从艺者对粤剧艺术有了新的体悟和感受。数天前,广东粤剧院二团在东莞再次上演首部“互联网+粤剧”——《决战天策府》,现场气氛“燃爆”,吸引了众多年轻粉丝。青年粤剧演员黄春强是该剧的主创及主演,在他看来,创新带来的肯定,进一步增强了年轻创作者对粤剧艺术的自信,令他们在跨界的潮流里敢于做探索者和尝新者。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但要想实现‘成风化人’的作用,首先作品必须能够抵达人的心灵。”在王炜看来,艺术必须不断求新,才能适应新观众的需求,传统艺术的创新尤为重要。以曾小敏为代表的青年粤剧人,将传统剧种与新技术、新潮流、新审美结合,展现了粤剧的正青春风貌。

培养青年人才、推动文艺创新发展历来是广东文艺发展的重要战略。多年来,广东始终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打通体制壁垒,鼓励不同内容、流派、风格的艺术相互切磋借鉴,形式上鼓励创新,积极推动文艺与科技融合,加强文艺与市场、产业的融合。

年轻人的种种探索和创新,开创了广东文艺创作的新气象,他们也凭借这些创作的新成果屡屡斩获大奖:在舞剧《醒·狮》中担任男一号青年舞蹈演员依力凡·吾买尔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广东潮剧院一团的青年演员林燕云获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杂技剧《化·蝶》领衔主演吴正丹获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

“新时代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广阔舞台,更需要我们年轻的创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感受历史、艺术的脉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罗丽认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和价值建构下的青年一代,以“破圈”“跨界”为艺术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持续发出广东原创艺术精品“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声音。

出海:以年轻姿态、国际视野主动拥抱世界

新潮、自信、有想法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的新锐力量。不同文化背景的文艺青年纷纷汇聚湾区,以年轻的姿态、国际的视野,让湾区文艺呈现出积极主动拥抱世界的发展态势。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讲述中国的方式,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展示,与过去相比有诸多不同之处,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受众,青年也因此日渐成为弘扬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带着热血、烟火气、少年感的《雄狮少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只要鼓点还在心中响起,我们就是雄狮。”2021年,这句来自广东出品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里的台词,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少年梦,收获了近2.5亿美元的高票房,荣获第十九届亚洲夏季电影节最佳影评人奖和观众奖,让广东醒狮文化、中国非遗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据《雄狮少年》出品人、制片人程海明介绍,这部影片的创作团队大多是“85后”“90后”,年轻画师创作的动漫形象栩栩如生、异常鲜活:“大家怀揣着对动漫的热忱,共同创作出这部作品,希望借岭南醒狮文化的‘燃’,点亮观众的内心。”

这支年轻的团队在创作《雄狮少年》的过程中,许多数据都在业内创下纪录。尤其是片尾群狮争霸的一幕,超过130头雄狮竞技,毛发计算非常复杂。现场还有2000名观众的头发、表情等细节,以及荔湾湖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整个场面的数据量比国外动画片更庞大。

同样火爆全网、走向海外的还有融合杂技、舞蹈与国乐的《锦鲤戏莲》。莲伞入池底,一跃鱼龙舞。国风氤氲的水面下,曾扮演“水下洛神”的广州青年舞者何灏浩摇身化作锦鲤嬉戏莲叶间,情动于中而形于身姿。这场唯美大秀被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海外平台转发推介,海外观众纷纷留言点赞:“How pretty it is!(译文:这太美了!)”

《雄狮少年》《锦鲤戏莲》《醒·狮》《白蛇传·情》《千里江山》……近年来广东推出一大批由青年人担纲的文艺精品,用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面孔有血有肉、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何谓中国文化,用高燃、绝美、走心的作品对海量岭南文化、中华文化符号进行了深度“活化”,让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于“狮子”“灯笼”“水墨画”等符号式的想象,而是逐渐深入中国文化的肌理,开始领悟更丰富、更深入、更有层次的中华文化魅力。

岭南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优秀青年艺人来粤演绎。与此同时,他们的到来,又带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实现“跨界”“出圈”,走向海外,让岭南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更加融入现代生活。新时代的湾区文艺愈发自信和自强,向更广的地域、更多的观众,展示岭南文艺的独特魅力。

崛起:新兴文化力量引领文艺创作潮流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观众,感叹岭南文化、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美感的同时,也惊异于这些作品中居然随处可见年轻人的身影。传统文化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年轻创作者投身其中?

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看来,这是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的表现,文化实力提升后,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有新人、新技术加持的传统文化,其生命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凸显。

这些年轻的身影也是广东文艺版图中最活跃的力量,在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广东全省文化艺术类社会组织共有319402个,新文艺群体约78768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为了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推进文艺创作队伍新陈代谢、保持活力,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广“师带徒”“一荐一”“一推多”人才培训模式,通过老一辈艺术家发挥“传帮带”作用,重点抓好文艺拔尖人才、中青年文艺人才、新文艺群体的培训研修,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好、业务强的“文艺粤军”正强势崛起。

作为崛起的新兴文化力量,青年人才在文艺创作中竞领风骚:

广州青年导演黄梓执导的讲述叶嘉莹先生故事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荣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广州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广州青年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景焕,常常让整个音乐厅,掌声雷动、喝彩连连;2022年,广东青年作家蔡东、葛亮创作的作品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还有两部作品获提名,创下了近十年来广东文学界参与鲁迅文学奖角逐的最好成绩……

“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对青年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深切的期许与勉励。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历史和实践证明,青年是推动包括文化在内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继承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正由于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承前启后、挥洒青春,中华文化才能始终郁郁苍苍、生机勃勃、巍然屹立。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既是干事创业的一片热土,也是文艺创作的一方沃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未来必将吸引更多来自全国、来自世界的青年文艺人才扎根湾区,怀抱梦想与使命的青年文艺家也将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文化自信的文艺精品。

湾区文艺,朝气蓬勃正青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scroll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孙 磊 黄宙辉
校对 | 李红雨

编辑:孙磊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