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在《独立思考--李时平文集》即将付梓之际
作者:李时平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中写下的激情豪迈的词句。1965年他从长沙驱车重上井冈山,感慨万千,“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我的老朋友,日前刚离世的94岁高龄、原湖南省顾委秘书长高绍英同志,多次向我回忆陪同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情景。
时光匆匆,而我南下广东参加改革开放也近38年,见证广东乃至全国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岭南大地天翻地覆、面貌一新,步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38年中,我一直以文为业,笔耕不辍,2005年春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题写书名的《独立思考》文集,至今又过去18年了,何不在此书的基础上,吸纳近18年来的新作,在友人和同事的支持下,作一个进一步收集整理修编呢?
2021年8月某日,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邓正明将军,曾任南方日报社社长、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陶先生,以及我在粤北工作时老领导骆雁秋书记(曾任韶关市委副书记、清远市委书记等职),他们来到羊城创意园我的办公室相聚。我向他们谈起拟修编《独立思考》文集再版新书的打算,他们三位一致赞同支持。我当即致电在京的人民日报社邵华泽老社长,并请他们与邵老社长一一通电话问候。他十分高兴地对我说:“将他们几个组织在一起聚会这是件好事”,我顺向老社长汇报,拟修编出版新书,请他题写书名,他十分爽快的答应了。
邵老社长不仅是中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领导,还是颇具影响的书法大家,题写了《环球时报》等多个报刊的刊名。修编再版文集得到以邵老社长为代表的等一批老领导的支持和鼓励,激励了我将这本书编写好的信心和决心。不久,在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工作时的老领导于宁、徐如俊、米博华、易凯同志,韶关时代的老领导冯灼锋同志(骆雁秋同志原书出版时已撰写跋文),还有吕伯涛、张宇航、董岳林、何文俊、夏珺、黄铁苗、戴书华、张荣阳、乐捷、李振河、李建国、杨清报、王胜旺等十几位师友等纷纷撰专文祝贺,邓正明、顾建鹏、刘陶、顾亚龙、张国琦、邓光荣、李经伦、王锡钧、吴广等诗书画家题词赠诗相贺,在此,我对上述前辈领导、各界友人的深情厚谊表示深深的谢意。
特别要介绍的是年高92的顾建鹏老先生,他是我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朋友,我们两家世交,在家乡又是乡邻。离休前他任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是新闻界的前辈。老人家对我编书十分关心,常来电具体指导编辑工作,受益非浅,其题词也高度赞誉令我受之有愧。他老的儿子顾亚龙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其闻讯后也泼墨挥毫,题词相赠。
上述前辈领导和各界友人的勉励,增添了持续努力将这本书修编好的源源不竭的动力。这一年多来,我在同事和家人的支持下,不仅收编了2004年7月《独立思考》原著截稿之日以后的新闻作品,还对理论、副刊作品,进行整理吸纳。这次最耗时费力的,是在几十年来积累的数万幅照片(包括胶卷、数码照片)中筛选了近300幅摄影作品。
全书分为求索篇(理论思考、求实存真),新闻篇(一卷风云、时代记录),副刊篇(秋风万里、修篇韵墨),摄影篇(记录时代、记录人生)这四个主体篇。前有“序章”,分为前辈题词赠诗、领导贺文贺信两部分。此外,后有两附篇:一是贺文篇(岁月如歌,情深意长),主要是各界友人撰写诗文和书画作品共24篇。二是亲情篇(鸿雁传书,驿寄梅花)。此部分既收入父亲当年的赠诗、来信,也收入我在高中阶段撰写的“祭母文”、近期撰写的“忆三舅”、以及贺儿新婚文。还收入妻子缪晓芳,侄子李世杰、侄女李婷、儿子李亚宇从各自的角度撰写的贺文。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2005年版《独立思考》原著的目录书影,以及个人从1970年至2022年元月共52年的学习工作年表简编。全书内容卷帙浩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这里另行介绍一下《画传篇》的编辑情况。此篇原来拟是放在一册之中作为附篇的,但因内容丰富,刘陶老社长以及我的妻子缪晓芳等人提出用上、下册或出单行本的方式,最后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采纳了另出单行本的方案。《画传篇》是一本新创作的书,共分三部分收入今年以来我刊发在媒体上的追忆系列文章和数百张图片及背后的故事。第一部分开篇之作是“父母合照背后的故事”,接着是追忆自小学、中学、大学以至韶关、清远市,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等各个时期的人生奋斗故事(再之后的工作时期待若干年后续写)。第二部分是图片人生故事,自中学时代始,直至羊城晚报新时代的图片人生故事。第三部分是因公或自费游历共21个大小国家的图片加文字记录。这些图文并重的异国游记,似新时代我个人的“西行漫记”。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54岁时,已有40年的诗歌创作经历,对自己的创作心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此他写出《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流传后世的佳句,以之为总结,他认为文学创作是关乎千秋万代的事情,个中创作的艰辛唯有自知。无独有偶,曹魏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也在《典论·论文》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两位古人已将文章创作提至如此高的境地,作为今人的我焉能不认真对待?回首往昔,从业三十八年来,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精心写好每篇文稿。如今年10月还应《岭南传媒探索》杂志社之邀,拟撰写《成为“人民记者”,就是新时代“媒体人”的最大幸福》这一专题文章,恰在此时,我居住的小区因“新冠疫情”被列为中风险区管控一周,于是这一周没有虚度,集中精力,奋笔疾书写下9000字的长文,主题“以人民幸福为幸福”,副题“浅谈党媒记者的职业幸福感”。在2022年第5期刊杂志发后,金羊网和羊城派客户端、搜狐网等新闻网站即予转发,远在贵州遵义市的遵义日报社编委、高级记者王胜旺阅后点评:“文章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从‘认识、实践、思考’三个层面,阐述了党媒记者‘以人民幸福为幸福’的职业使命感、幸福感,全文高度、厚度、宽度兼具,选用事例典型生动,值得一读”。
2004年8月25日撰写的原版《独立思考》一书“后记”时表达了三层意思,称当时出版此书;一、“这是本人二十年新闻文字生涯和奋斗历程的见证”。二、“这是向关注我成长的师长的一次汇报”。三、“这是本人给长眠在九泉之下的父母双亲的祭拜之礼”。岁月匆匆,时光易逝,十八年过过去了,重新修编出版文集,上述三条亦同是如此。
在三十八年的笔耕生涯中,经历的艰难曲折,个中酸甜苦辣,非一言而能道尽的。我想,热爱新闻事业和勤于笔耕,这几十年来“赤子之心从未改变”(见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米博华贺文),在新闻事业这崎岖的山道上艰难向上攀登,必须要用脚“踩”出来新闻(见经济日报社原社长徐如俊贺文),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笔耕不辍,添彩人生”(见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于宁贺文)。
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杜甫、曹丕也有上述关于文章经典论句,这些可堪为此次修编再版新书的依据。此时编书不仅是对职业生涯的回顾总结,更重要是或能给后来的同行提供参考。还有就是坎坷曲折的奋斗人生经历,或许能给社会上正在奋斗者提供启示,能达此愿足矣!
年年岁岁,寒来暑往,一路走来,没有坦途,奋斗人生,百感交集,人生之旅这里要感谢的人太多,在此难以一一罗列,望请包涵见谅。行文至此,我要感谢在这一年多帮助图片扫描整理、文字录入和编排工作的陈剑辉、徐文杰、童宗豪、陈春英、黄文倩等同事,还要感谢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的老同事韩建清、史骁、黄燕提供的指导和具体帮助,特别是要感谢人民日报社图书馆何宇馆长、洪雷副馆长提供了当年报道的电子版原件,给本书增光添彩。在这里,还要向羊城晚报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以及负责校对、出版诸位同事一并致谢。没有上述同事和友人的帮助和辛勤劳动,个人是无法完成如此艰巨编辑出版的任务的。
古人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宇宙天地是永恒的,而人只是天地之间的匆匆过客,“人生不满百”而已,思想文化则可传承万世、代代无穷已,而文字则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我认为,作为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者的新闻工作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要更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慎终如始,以铁杵磨针的精神,以“文章千古事“的历史责任感,来写好每一篇文字,反复打磨好每一篇稿件,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使命、不负人生。
一年多来,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精心编写文集,力求向社会、向读者奉献图文并茂的精品之作。但因个人水平所限,力有不逮,难免挂一漏万,贻笑方家,望请海涵。期望在未来岁月里,虽然我已退出现职,仍会学习古人“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通达精神,只争朝夕,焚膏继晷,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坚持以笔耕为乐事,以书写伟大的时代,记录壮丽的人生。(完)
附书套图片
2005年2月作者在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独立思考》作品集,近期作者在原著基础上增编修订《独立思考——李时平文集》及《画传篇》,在羊城晚报出版社正式出版,拟于2023年2月在广州举办首发式和作品研讨会。
作者简介:作者现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
1985年8月以来,曾在中共韶关市委办公室第一秘书科等单位工作,历任中共广东清远市委新闻秘书,清远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总编室编辑、记者,粤中、粤北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副董事长;羊城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