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老:鸥洋捐赠油画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2-05-10 18:4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2022-05-10
年过八旬,坚持创新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5月10日,《意——鸥洋捐赠油画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

展览展出广东著名画家鸥洋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的油画56件。这批油画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后,汇集了鸥洋四十余年油画探索之路的成果。本次捐赠被列为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展览现场

鸥洋,1937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祖籍江西省龙南县。1956年进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就读油画系,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鸥洋从20世纪60年代起活跃于画坛,早期作品倾向写实。60年代初开始了水粉画人物写生技法探索,70年代开始探索中国画的创新,尝试在水墨画中表现阳光感,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

20世纪90年代,鸥洋提出了“意象油画”概念,将中国文人画趣味与西方印象派光色、现代形式感结合起来,重视情感与精神的表达,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

具象意象

鸥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绘画以具象为主,从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能看到鸥洋在绘画媒材上的探索,像砂、胶粉之类的综合材料被实验性地运用在创作中以表达画家的情感与思想。

作品《希望的田野》在具有特殊木纹的木板上作画,用油、粉和沙来表达(土地)肌理,甚至将上色的黄豆贴在画上。

《希望的田野》

技法始终要为情感服务。鸥洋的作品始终包含她细腻的情感关怀,在作品《初升的太阳》中就传达出强烈浓厚的母子亲情,感染每一位观者。鸥洋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已展现出锐意创新的精神和细腻的情感,而这些特质也在其接下来的绘画语言转向中发展到新阶段。

鸥洋油画风格的重要转向发生在1985年,她参加了当时赵无极在浙江杭州举办的绘画班,得以学习借鉴赵无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她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和西方现代油画的色彩、形式相结合,超越具象事物的单纯再现进而表达画家更深层的情感和精神。

坚持创新

鸥洋现今虽年过八旬,还继续坚持不断艺术创新。在近些年的作品《组合系列》中,鸥洋尝试结合抽象与具象两种图式,并吸收了蒙德里安冷抽象的手法,对画面进行分割。

在《组合系列》中,被分割的不同画面通过新的构图重组,表现出来的对比与错位统一在连续的主题和色调中,在作品内部创造出新的逻辑和对话。画家本人亦言“希望用意象图形来分割画面,追求视觉的现代感”。

《觅空》系列

在2008年创作的《觅空》系列绘画中,鸥洋在大面积留白的空阔寂寥的画面背景前,用抽象的线条构成贯穿画面的隐晦形象,借助色调的细微变化和对比表达一种朦胧幽微的紧张感。

画家最后为每幅画点上一只刻画写实的蜻蜓停留在空白处,孤单的蜻蜓在这个寂寥的画中世界驻足,观者可以停下急速的步伐,重新感受那份久违的安静。

《红与黑》  1993年

这几年,鸥洋对于人们心灵的躁动焦虑更加敏感,她回忆起1993年创作《红与黑》时的理念,那是一种“以纯红与纯黑色的似火炬又似花蕾的强烈组合来表达新生力量的崛起”。去年,鸥洋重拾了这份往昔的激情,用相近的形式和强烈的色彩,再次用画笔表达“希望之火的燎原”。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绍杰
校对 | 彭继业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