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许钦松:新墨待设,未来已来 | 走进名家工作室⑥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文艺;黎存根 发表时间:2022-04-17 22:01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文艺;黎存根  2022-04-17
退后到一定的距离观看这个世界,原来是这么奇妙

“岭南美术名家工作室”
融媒体系列报道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文艺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黎存根  实习生 杨蕊

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故宫研究院中国画法研究所研究员等。

【走进工作室】

生活与艺术在此“零距离”

自相继从广东省的美协、画院、文联卸任管理职务后,许钦松回到了自己最本初的角色——画家。

“工作室是艺术家的舞台。”在许钦松看来,一个画家的大部分时间和生命,在了解生活、面对自然后,就应该耗在画室里。“没有台下十年功,不可能有台上三分钟。不在画室里的画家,就像不开车的司机一样。”

画室里的书架

这几年来,许钦松在白云山麓、南湖湖畔的家里享受“睡到自然醒”的待遇,同时保持每天画画约五个小时。当他有创作冲动和灵感的时候,穿过一扇门就从起居室走到工作室。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让生活和艺术“零距离”。

许钦松一直强调和推崇“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工作室内的诸多陈设,一起见证着这位艺术家的品位与阅历。

显要处摆着的潮州木雕,与广东省博物馆中的藏品同款;从天花板直落到地面的书架上,摆放着故宫博物院精印的《中国历代法书精品大观》等藏书;墙上有他与三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的合照,“许老师”的欣慰溢于言表……    

与三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的合照

探索灰墨的表达极限

2022年,许钦松迈入杖国之年。他说,人生七十是一个重要节点,便刻了几枚闲章,标示“七十之作”,进而提醒自己在艺术上不可止步。

画室长11.5米、高4.3米

在这间位于居所一楼,长11.5米、高4.3米的画室里,许钦松延续着在中国山水画巨制上的创作与探索,不断迸发创作灵感,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对于登门前来的羊城晚报记者,许钦松讲述起自己最近如何重读董其昌、唐寅等历代书家经典,进一步追求“金石入画”,同时也致力于探索灰墨的表达极限,兴致勃勃。

海定波平 中国画 2022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许钦松亲自带队赴延安写生,收集创作素材,回到画室后,完成了《延安杨家岭毛主席故居》《延安杨家岭毛主席种过的菜地》《仰望延安宝塔山》等主题创作,其中部分作品被广东美术馆等收藏。

也是在这间画室里,许钦松在居家避疫期间从新闻有感而发,完成了山水画《风月同天》,后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

棣萼樓 中国画  2022年 

在采访的前两天,许钦松刚刚完成两幅主题大画:为国家安全日主题美术摄影展创作的《海定波平》,以及为粤东红色交通线创作的《棣萼楼》。

山水画巨制迈向“七十之作”

许钦松曾言,艺术家的工作室就像是生产车间,空间和布局有时需要从创作需求出发。这间宽敞的工作室,就是为他创作大画所设。

“我画画,画几笔以后要退后几米看,然后再画。不断重复。”许钦松说,这个创作习惯让他有了“后退”的人生意识。“就跟我现在的身份一样,退后到一定的距离观看这个世界,原来是这么奇妙。”

画室一角

大画巨制的创作极耗体力、心神,与过去相比,许钦松现在站着画一个小时,偶尔会有想坐一下的念头。在社会上流行“躺平”说法的日子里,他却有一枚闲章“立身之本”,一语双关道出了自己的思考。

许钦松觉得,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才会有旺盛的艺术创造力。所以他如今更注重身体健康,除了保持生活规律,还爱在画室外的小花园晒太阳、散步,几乎每天都走上七八千步。

小花园是许钦松宝爱的另一方天地,种植着他从各地搜集来、精心照料的植物。其中有一棵小叶紫檀相当名贵,生机勃勃。

许钦松在小花园里

“这树的生长周期很长,几年了才能长大一丁点。不过,长得快的树未必成材,反而是长得越慢的越名贵、越能成材。”

许钦松由此联想到人书俱老的中国画艺术:“同样,艺术家要不断积累、成长,通过岁月的打造、锤炼,才能期望有所成就。”

墙上贴着孙女的处女作

近年来,随着孙女、孙子的相继出生,许钦松感受到浓浓的天伦之乐。当孩子跑到爷爷的工作室,拿起毛笔作画,这里顿时有了儿童乐园的热闹。许钦松笑眯眯地说:“未来已来。”

十年前,时年六十的许钦松开启“吞吐大荒”山水画巡展,历经数年走过北京、广州、上海、郑州、西安、武汉等地,北上南下,穿行不息。

如今,在他工作室的画板上,又悬起了一张宽6米、高2米的大宣纸,正待铺墨设色。这是许钦松在为下一场大型个展准备新作,也是他迈入人生七十的一张待画新纸。 

春晴峭壁谷 2020年 367cm×144cm

【艺 谈】

羊城晚报:您最近提出绘画的“第三自然”理论,是基于什么思考?

许钦松:绘画的“第三自然”,是我多年以来在国画创作、探索以及实践中得来的结果。它是我多年山水画创作实践的经验之和。

所谓的“第一自然”,乃是我们观看自然时,眼睛的所见之景;而我们的眼睛总是有所选择地去看,并且将这种所见转化为心象的所见,这被我称为“第二自然”;而观赏者每看每新,并融入自己心中的感受与想象力,可将其称为“第三自然”。

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山水画的创作需要实现从“第一自然”到“第三自然”及“第三自然”的跨越。

这也类似于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云漫广宇 367×144cm 中国画 2020年.jpg

羊城晚报:在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方面,您有怎样的思考?

许钦松:当代山水画的公共功能,与古人所追求的境界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时代使然,也是事物发展的结果。现在的山水画(其实包括所有的美术作品),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少数人占有的状态,更不只停留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

它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化的美术体系——包括我们构建的很多文化场域,都要体现其公共性,也就是强调服务群众。

羊城晚报:您强调中国山水画的公共功能是与此相关吗?

许钦松:结合当下实际来看,在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的状态下,人类的精神追求反而越来越枯竭了,现代人面对大自然所显现出的钝感,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比拟的。

因此,我认为在国画的当代发展上,应积极向其他艺术门类吸收、提炼(诸如公共艺术等)其精要,从而丰富自身的发展,拓宽边界。在丰富国画艺术语言的同时,让公众参与到国画艺术中,把公众参与的体验也加入到国画艺术发展中去。

因此,我很强调艺术创作的审美过程。不是把画画完就行,其实这只完成了审美过程的一半。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艺术家的作品需要放在公众面前,才能进一步焕发出时代的认识和解读,从而丰富自己的作品内涵。

我们的艺术归根结底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要发挥出审美和教育的功能。

风月同天  中国画 2020年 248cm×62cm

羊城晚报:前不久召开的文化强省大会提出,要推进文艺精品工程。您认为当前广东美术领域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

许钦松:文化繁荣关键靠人才,尤其需要不断锻造高峰,加大力度推介、吸聚、培养更多造诣深厚、影响广泛的文艺名家、领军人才。

广东人向来低调,心态比较平和,没太看重宣传这一块。其实和北京、上海相比,广东文艺人才在水平上未必逊色,但推介上却远远不如。

我曾走访广东各地,最大的感触还是各地发展的不平衡,美术事业、美术馆事业也是如此。广东的重要美术馆场馆基本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他地区的大型美术馆都比较缺乏,这需要在意识上加大引导的力度。

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离不开提升人们的审美习惯、文化气质,需要将艺术和生活结合起来。

千万不要觉得美术馆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特别是在地方的决策者对美术馆建设、运营、投入的重视都有待提高。 

2022年4月3日《羊城晚报》A6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陈桥生
执行统筹:邓琼 吴小攀 朱绍杰

主办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合作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画院 广东美术馆 广州雕塑院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琼
编辑 | 文艺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