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记 | 更现实、更治愈、更探源:广美2021本科毕业作品展第二阶段启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6月22日至7月6日,“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第二阶段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展出(目前仅对校内师生开放)。
来自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的600多名本科毕业生,以开放的视野体察生活,努力创新,用充满青春激情的作品展现了世界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表达
岭南的艺术风气历来都重生活、讲创新,本届毕业展可见年轻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表达。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来自中国画系的郑漫琳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方式表现了“刑场上的婚礼”这一红色典故。
作品《泣血黄昏》想象陈铁军和周文雍在广州起义中于广州公安局门前相遇的场景。此画用了对称构图,两人相对而望,木棉掉落一地,呈现出“暴风雨前的寂静”。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社交活动也逐渐发生变化。绘画艺术学院韩栩欣的《便捷式社交》试图探讨人际交流和社交关系距离的“快速而廉价”。
跨媒介艺术学院郭定奋出生于农村,其家族中有不少人进城务工,由此他的《脚手架上下的生活》聚焦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建筑工人群体。他进入工地,与堂哥们共同工作生活一个月,拍摄纪录片,同时把自身体验与拍摄的感触刻制在砖坯上烧制出来。
关注传统,连接当下是新一代美术创作者的重要议题。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胡桂的《遥远的现在》以中国传统壁画、浮雕的线性造型语言和麦积山“薄肉塑”的表现手法,描绘身边的人和事,让传统壁画残片成为连接历史与今天、民族与个人的纽带。
突出艺术的疗愈功效
“全球疫情仍未平歇,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创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齐喆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在本次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中,突出了艺术的疗愈功效。
记者注意到,该院有两件题为《礼物》的创作,但却有着不同的角度。宾芷葶的陶泥作品《礼物》,将人类与动物交融成奇特的造型,探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当人类伤害动物时,动物也将自身受到的伤害像“礼物”一般“反赠”给人类;而黄丽敏所设计的《礼物》,运用蛋糕裱花技法和不同稠度配比的泥浆进行陶艺创作,表现创作者对美食的热爱。
黄婷婷的《来处》是一组岩彩装饰画,由六幅组成。画面切割呈现出拱门形状,结合半立体外框,表达了迷失、寻找、守护三个阶段。据介绍,《来处》旨在表达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可能会被繁花迷眼,迷失自我,好在他们还能回望来处,不忘初心,让自己继续前行。
据悉,今年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展强调工艺美术回归本源。“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毕业作品,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新可能、新思路。”齐喆表示,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工艺美术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无论是在一线都市还是在边陲乡村,年轻学子都大有可为。
【名师点评】
毕业创作中有很多抚慰人心的作品
文/齐 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本届毕业展在指导、创作的期间,一定程度上经历了疫情的影响。我们明显感觉到同学们在作品中,除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外,尤其增加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以及生命的进一步思考,虽然有的思考相对稚嫩,但也是真诚可贵的。
我们在这次毕业创作中,看到了更多温暖的、抚慰人心的作品,体现了艺术疗愈的功能。不仅是对疫情的回应,也是同学们在紧张、焦虑的毕业季,对自己情绪的宣泄和调节。
在指导毕业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吸取了这两年毕业展筹备的经验,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更强调“源”,即回归工艺制作的本源,回归时代对工艺需求的本源。在展览布置上,也希望凸显工艺美术学院的整体学术主张和学术面貌。
工艺美术学院长期以来注重现代空间做创作,让创作有具体的落脚点,融入到现代室内外空间当中。李劲堃院长在巡场和观看展览时候,对我们学生的作品做了具体的点评,我们也正在着手让优秀的作品与学校图书馆的空间结合起来,永久陈列在公共空间当中。
这种收藏展示方式,比永久进入某个库房更具意义。它让作品面对我们的生活,也鼓励我们创作更多让观众更有参与感的作品。这是广美工艺美术学院相比起国内其他美院的一大特色和优良传统,值得年轻一代继续发扬。
今年毕业展还恰逢建党一百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也许工艺美术并不特别擅长正面表达重大历史题材,而我们可以在具体创作中,让工艺美术更好地适应广大社会民众的需求,通过自己的作品,为当下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提供一些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