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他再次提起画笔|广美教授张弘:艺术家在现场,创作更主动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周欣怡
图/受访者提供
近日,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弘创作的一组速写作品在网上热传。
这些作品以“广州市民配合医务人员排队进行核酸检测”为题材,线条简练,形象生动,描画的有在大雨中排队等候检测的市民,有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传神地表现出羊城全民动员、众志成城的决心和行动力。
这不是张弘第一次以速写形式记录描绘抗疫一线的现场。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生于武汉的张弘也曾创作了名为《武汉战疫·城里城外》的三十幅钢笔速写组画,引起了广泛关注。
张弘这次的广州创作,同样也是以概括性强的单色表现手法,凸显现场感。
他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纪录性手稿的速写画面通常并没经过充分营构,缺乏深思熟虑,也并非反复修改后形成的完整画面,但其显著的时效性又是其他绘画艺术样式不可替代的。
张弘表示,画家进行艺术创作,时刻保持与生活的“在线”状态非常重要。以画笔记录生活、表现重大事件,是艺术家应有的担当,也是艺术家的一种天职与情怀。
速写并不完美,但不可替代
羊城晚报:用速写来记录抗疫瞬间的想法是怎么萌生的?
张 弘:在去年武汉疫情发生后,我就选择了使用速写进行记录。武汉是我的家乡,因牵挂桑梓父老,我便产生了用画笔来记录的想法。
因此,我开始着手收集相关的信息与图片资料,搜寻“城里城外”发生的最能引人关注、或触动我的瞬间画面,以图像速记的方式、用线描为主的手法来表现。
这次广州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后,我先后参加了三次全员核酸检测。无论是抗疫一线的场景还是媒体报道,都让我感触良多。我觉得,此刻选择用速写的形式比较适合,也是其优势。在这种重大公共事件面前,艺术家不应缺席。
羊城晚报:您是一位国画家,却选择了速写。
张 弘: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但我认为速写无疑是最快与最便捷的。创作一幅国画、油画,通常还有个选择提炼的过程,总要体现一些思考与画面处理。在特殊时期,速写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现场的感受,把注意力放在捕捉和记录上,其他考虑可以相对少一点。
我直接用画笔抓取一线场面的氛围或生动的人物肢体动态,画出当时的感受,当然以后也可在速写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再选用其他的绘画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我的速写会尽可能选择不同的场面,虽然数量并不多,但画面的信息量尽可能要多。这批略带“日记”式的纪录手稿,显然图式不可能是经过充分营构的,当然也不是什么“大制作”。它们既不可能有深思熟虑的构思、考究的构图、严谨的造型、深入的描绘,也没有经过反复修改而形成的完整画面。但因具备了迅速的描绘、鲜活的表达、及时的传播与互动,其时效性又是其他艺术样式不可替代的。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同行都进行了国画创作,我却很少。如果选用国画来创作,对收集到的素材应做出重新分析与判断,并按自己的思路重新组织画面,还要考虑画面相对的完整性,要有一定的笔墨处理,这都需要时间。只有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性,才有可能感染观众。
这次亲身经历,比去年更打动我
羊城晚报:在这次记录中,有哪些瞬间最为打动您?
张 弘:速写是一种记录,需要高度的概括。在这次速写中,我也选择了一些生动的场景来进行表现:比如大雨下测核酸的场面,又比如一位腿脚不方便的长者,自己开着电动轮椅来测核酸……这些感人又生动的画面只要捕捉到,就会有视觉上的冲击和效果。
我还注意到一些现场的细节。比如在第三次核酸检测的人群中,有一位家长带着个男孩来检测,轮到那孩子时,他始终不愿再前行一步。家长有点急,用膝盖顶着不让他后退,一边用手拽孩子。
医护人员见状,绕到前台,呈半蹲跪状慢慢靠近男孩去劝说。这看似非常生活化的一个场面,其实正体现了医护工作的大爱与细心。
要创作出打动别人的作品,艺术家首先要受到感动。在新闻图片报道和朋友圈中,一张广州医护人员凌晨两点多钟还在冒大雨为市民取样的摄影照片感动了全网,也打动我。
那张照片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这种真实的记录和艺术性的呈现,真正让大家了解到一线工作者的艰辛与敬业。我认为这样有特色的作品,就能打动人。
羊城晚报:与去年的武汉速写相比,这次创作有哪些不同之处?
张 弘:对于表现武汉的速写,更多是来自不同渠道的素材和我平时自身的积累。由于疫情的管控,我不可能进入武汉的第一现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来收集素材,只好时刻关注着电视、广播的新闻,同时每天都通过手机微信与武汉的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分享最新的信息与图片。
那批速写,我画了武汉不少医院和隔离区里面的场景,算是在人家介绍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而这次在广州,我重点就是捕捉与核酸检测相关的场景,而且我能亲身感受、亲眼所见,也就能更主动地选取画面。
当然,线描速写还要依赖平时对生活细心的观察、并坚持动手的习惯,还要有意识训练默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以大量的实践与长期创作经验的积累,才有可能把这种速写手稿提升到有创作意味的作品。
创作可以利用照片,但不能照搬照片
羊城晚报:2003年时您还创作过抗击“非典”题材的国画,当时是什么情形?
张 弘:那年我们接到广东美协的要求,以抗击“非典”主题进行创作。当时视频与图像都非常少,我电话联系到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希望他们能描述一些救治场面,以及呼吸等设备的造型样式。
没想到对方答复我,可以让我到现场观察。最后我是穿着三层防护服、跟媒体记者一起进入隔离病房,亲眼目睹了医护人员奋力抢救生命的瞬间。
回想起来,当时进入病房令我感到非常紧张,甚至恐惧,出来后我才发现自己所拍的照片全是虚的。即便如此,进过现场到底感触不一样!
后来我完成这幅国画《天职》,参加了广东省美协主办的抗击非典美术作品展,之后又被广东美术馆收藏。作品得到了一定的认可,美术杂志也很快刊登。曾有位医生说,这幅国画表现的隔离病房救治最有现场感。
羊城晚报:面对类似抗疫这样重大事件的创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张 弘:此次疫情,艺术家们既是战役的亲历者,又可以是“抗疫”的记录者,用各自的方式发声,这是应有之义。我以为,一名画家进行艺术创作,时刻保持生活的“在线”状态非常重要,以画笔记录生活,表现国家这个时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应有的担当。这也应是艺术家的天职与情怀。
我觉得,当下的相关创作雷同太多。作为专业的艺术创作者、艺术家,在创作相关主题的时候,首先要基本功扎实、造型能力过关,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另外,现在有些作品画得和照片一模一样,我觉得艺术家可以利用照片,但不能照搬照片。我们要在照片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