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读书|他本想请辞副部长,组织却让他当部长
“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这句交通人耳熟能详的口号经过了时间的验证,显示出真理的力量。这项重大决策的重要推行者之一——李清在77年的革命生涯中,与国家的交通运输事业结下了终生之缘。
李清是新中国第七任交通部部长、党组书记,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2020年是李清诞辰100周年,由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编写的《李清——生平纪实与论交通改革》一书付梓发行。编写历时5年多,本着讲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事,特别是讲好交通运输改革开放的故事,展现交通人精神风貌的初衷,力图记录和展现一位为新中国建立、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交通运输体制改革作出贡献的一位老党员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交通运输发展道路的思考和心路历程。
01
烽火忆延安
编写组由原交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鲁勤智、原交通部办公厅副主任邬丹和李清历史研究工作者若芷等人组成。该书前一部分为李清的生平,特别是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工作经历,后一部分主要收录了改革开放初期,李清关于交通运输领域体制改革的部分讲话文章。
早在学生时代,李清便怀有热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抗战期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进步青年一心向往的革命圣地。17岁那年,他弃笔从戎,坚定地奔赴延安。
李清清晰地记得,入党那天,“在一个小房子里,挂着党旗,我和其他几位同志围着指导员站着,指导员宣讲了党的目的、任务和光荣历史,最后引导我们读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庄严神圣的气氛令我很感动。”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后,李清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马列经典著作,其中,《资本论》彻底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也为他日后在交通运输领域锐意改革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1938年,李清还收获了爱情,可新婚不久,两人一别未再相见。爱人黎琳化名张露萍打入敌人内部,英勇就义。蒙受叛党的冤屈多年,终得昭雪,被追认为国家一级烈士。
在延安的7年,李清一直从事理论学习研究和教学工作。1942年,他主动请缨到抗日前线去。奉命前往宣化店途中,子弹从李清头顶擦过,血流满面,在头盖骨上留下一道沟槽,由此留下了头痛和神经衰弱的后遗症。
正如书中所写,“在漫长的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上,始终不忘当初为何出发,坚守住信仰,才能在困难、挫折和诱惑面前,多几分淡定和从容,才能把路走得更远”。无论是参加革命,还是随后投身交通运输事业,李清始终如此。
02
半生付交通
适逢国家进行经济和干部制度改革、新老交替的重要转折时期,从1982年年初开始,交通部党组讨论新班子人选问题。当时为副部长的李清先后3次表态,由于自己身体欠佳,希望退下来做些研究工作。
自1952年调入交通部以来,李清先后在河运、海运、港航监督、人事、水运、船检港监、教育、远洋运输局等单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熟悉交通部门的全面情况。1982年3月20日,李清被任命为交通部党组书记、部长。中央赋予如此重任,他感到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亲历了共和国交通事业从落后到比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从弱到强的伟大历史进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改革开放,时代风云变幻,不变的是作为共产党员追求真理的初心。
书中详细介绍了李清对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做出的贡献。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所有制形式的思想束缚和一家办交通的部门垄断管理体制,在1983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允许个体户进入运输市场,交通运输市场向全社会开放。交通运输市场化的改革,释放了社会各方面办交通的积极性,促进了运输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交通公路和水路运输成为最早推进市场化改革、开放程度最大的领域,有效缓解和改善了交通运输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状况。
33年的交通生涯,李清对交通运输事业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晚年他仍不断学习,提笔写下“老而弥坚”。在他的倡导下,《运输经济学》一书问世,对促进运输经济理论研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对于李清77年的革命生涯,党组织在《李清同志生平》中写道:“李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优秀的领导干部。”“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坚持信仰的一生,是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私奉献的一生。”
精彩抢读
1939年深秋,新婚不久的黎琳受党派遣,离开延安到达重庆,这是当时国民政府驻地、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也是中国共产党派出的代表机关——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所在地。
……
南方局军事组的叶剑英、曾希圣和雷英夫,在国民党军统局电讯总台发展了张蔚林和冯传庆两名党员。每当军统局电台更换密码时,张、冯二人便将新密码本及时送来,使共产党能迅速破译国民党电台的密码电报。电讯总台及张、冯二人的住地距周公馆不远,经常有特务盯梢。为了避免他们因为频繁出人周公馆而暴露身份,军事组决定,让从延安调来做统战工作的黎琳,改任军统电讯系统的地下党支部书记,负责联络和传递情报工作。
黎琳接受了新的任务,按照组织的要求,化名张露萍,以张蔚林妹妹的身份开展工作,接受南方局军事组单线领导。
张露萍与张蔚林和冯传庆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在军统内部极其复杂险恶的环境下,积极发展党的组织。赵力耕、杨光、陈国柱和王锡珍四位进步青年报务员,先后被吸收为中共秘密党员,支部成员达到七人。
这个特别党支部,在国民党纪律最森严、行动最机密的特务机关里,构建了一个共产党的“红色电台”。它犹如一柄出鞘的利剑,深深地插入国民党的心脏,在这一隐蔽战场上,和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通过张露萍之手,军统电讯台的人员名单、电台呼号、波长、密码、通讯网分布情况等绝密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到南方局,使党组织提前及时破译了国民党的绝密行动计划,多次躲过了国民党的破坏。
1940年3月,地下党支部不慎暴露,张露萍等七人全部被捕,引发了震惊国民党上下的“军统电台案”。蒋介石大为震怒,严厉斥责军统负责人戴笠,差点将其撤职查办。
张露萍等七人先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受尽酷刑,坚强不屈,敌人从他们身上一无所获。
……
张露萍在狱中默默承受着屈辱和孤独,但她从始至终坚守革命的理想,信仰的力量使她无比坚强。1945年7月14日,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谎称押解张露萍等七人去重庆,密谋在路上将他们全部杀害。临上路前,张露萍自知最后的时刻到来,表现得极为勇敢镇静。押送途中,特务哄骗他们下车去仓库领取军服。张露萍走在七人的最前面,突然听到枪声回头看时,几位战友已经倒在血泊之中。张露萍拍着胸脯,怒斥刽子手:“笨蛋,朝这里打。”年仅24岁的张露萍,身中数弹,从容就义,被葬于贵州息烽快活岭。
由于当年张露萍接受南方局军事组的单线领导,新中国成立后,“红色电台案”因为缺乏档案资料,成为一桩疑案。没人知道延安的黎琳就是重庆的张露萍,也没人知道黎琳离开延安后,所肩负的真正使命。张露萍等七位为党的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同志,却背负着“叛徒”“特务”的罪名,长期蒙受不白之冤。
……
李清感谢组织摘去了张露萍烈士的叛徒帽子,恢复了烈士对祖国人民无限热爱、对党无限忠诚的历史真相。烈士的英灵终于得以安息,烈士的亲友们也终于解除了心上多年沉重的负担!
1985年清明节那天,张露萍烈士的坟墓在贵州息烽快活岭落成,李清应邀前来参加落成典礼。这是延安离别之后,李清第一次站在黎琳面前。虽近在咫尺,却已阴阳相隔,不禁感慨万千,悲从中来。
……
记者 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