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收藏过去:用5000多片虹彩吉丁虫翅膀装饰的19世纪裙装长啥样?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1-03-26 21:28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2021-03-26
大家可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思考我们当下追求的服饰之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顾灵
图/主办方提供

日前,由深圳设计互联、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V&A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呈现的《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展出,通过跨越2300年历史的近400件全球时尚展品,呈现一场东西方时尚之旅。

同时,设计互联特邀了纺织专家、中国丝绸博物馆女红传习馆特邀顾问张西美策划展中展《衣从万物:中国今昔时尚》。展览将展至6月6日。

本次展览讲述了数代手工艺人、设计师与制造商的传承与创新,探究时尚如何从自然汲取灵感、对自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设计如何推动消费转变。同时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东西方时尚的“跨洋对话”

《源于自然的时尚》是设计互联在纺织服装领域主办的首次大型展览,集中展示两家世界一流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以此呈现东西方对衣装的理解与对话以及文化源流对时装设计的深厚影响。

英国V&A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全球的经典纺织与服饰藏品,是大量设计师寻找灵感的宝库。而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以丝绸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对纺织考古文化的研究成果蜚声国际,兼收中西时尚纺织艺术作品,成为时尚界的新地标。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希望,展览中的东西方对话有助于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中枢作用,倡导适应自然的时尚生活方式。

这次展出的近400件馆藏精品涵盖服装、帽饰、珠宝、鞋包。织物与面料五花八门:从以蚕丝和金线织造的仿雍正海水江崖九龙妆花缎龙袍、绣有俏皮猕猴图案的1780年的男士马甲,到用5000多片虹彩吉丁虫翅膀装饰的19世纪裙装,等等。

仿雍正海水江崖九龙妆花缎龙袍
绣有俏皮猕猴图案的1780年的男士马甲
用5000多片虹彩吉丁虫翅膀装饰的19世纪裙装

展览还汇聚了Dior、Gucci、Burberry、Stella McCartney等国际一线时尚品牌。亚历山大·麦昆、让·保罗·高缇耶、罗伯特·卡沃利、德里斯·范·诺顿、谭燕玉、邓达智等国际知名设计师精妙的服饰作品都在此展示时尚设计的魅力。

展中展《衣从万物:中国今昔时尚》策展人张西美表示:“中国近年的经济繁荣为时尚市场注入了活力:一只眼睛看着国际上的最新趋势,另一只眼睛则盯着中国悠久历史激发的本地时尚。今天,我们在可持续生活方式中,重新掘出被遗忘的纺织纤维和编织工艺。大家可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思考我们当下追求的服饰之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重访时尚与自然的互动史

时尚自诞生之初就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图样、色彩、面料与衣饰,并渗透着不同地域、文化及风俗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与演绎。

《衣从万物:中国今昔时尚》通过中国历代服饰及纺织品的材料、色彩和图案,带领观众穿越到祖先的“自然”世界,回溯蚕桑业的悠久历史,探寻薯莨染和夏布等古老工艺的当代传承。

从一件仿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的龙凤刺綉衾,到2020年品牌“封面是花”以树叶跟泥染的帆布鞋,在这些巧夺天工的时尚物品中,自然的印记无所不在。

《源于自然的时尚》则追溯了自17世纪以来时装制造工艺的历史,研究丝绸、亚麻、羊毛和棉花等制衣原材料以及人造纤维与合成纤维的生产过程,并揭示了一个事实:如今大多数人买得起时尚,但自然环境却因此遭受了巨大影响。

从1600年的一副绣有小麦捆、鸟雀与花卉的手套,到2017年黛安娜·舍勒种植而成的植物根系裙,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而充满挑战。展览呼吁当代的时尚设计师、品牌与消费者们成为新一代的“炼金术师”,通过重访时尚与自然的互动历史,构建当代的自然观。

1600年绣有小麦捆、鸟雀与花卉的手套
2017年由黛安娜·舍勒种植而成的植物根系裙

除服饰作品外,展览还提供了丰富的全球化案例,以及精美的图片与广泛的调研资料,逐一审视时尚生产各阶段对自然界的影响,包括从获得生产原材料到制作、加工、销售、使用的各个时尚产业环节。

“可持续”成为时尚界的紧迫使命

据2019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发布的数据,时尚产业作为全球经济支柱之一,却也是世界第二大污染源。如今,全球时尚产业都在重新思考纺织服装制造、消费和处理的方式,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更是在国际纺织、服装与时尚领域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20世纪初的中国提花女袄
清代绿地妆花蟒缎

可持续时尚,正是一项致力于减少时尚产业对环境与社会负面影响的长期行动,其进程包含了设计研发、材料生产、服饰制造、消费和回收各个环节。

《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从高新科技与传统技艺两个维度探索解决方案,从而构建更清洁、少浪费的时尚未来。展览呈现了大量设计师在材料与技术领域的重要探索,从洗水牛仔布、循环利用的羊绒,传统植物染与小型织造坊的复兴,到农业废料合成的新材料,蚕桑业的生态回归,都展示了时尚产业的可持续趋势。

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表示:“设计互联与英国V&A博物馆的合作,旨在文化交流,引发对设计跨文化、跨领域的思考。此次举办V&A巡展《源于自然的时尚》,意在促进中英服装领域文化学者、设计师、产业从业者之间的理解。

展览的独到之处在于从服饰之美出发,来讨论责任之美与自然和谐之美,鼓励人们反思服饰的定义与价值。”

【记者手记】
收藏当下,是为未来收藏过去

文/朱绍杰

一般来说,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应该具备一锤定音的意义。进入机构收藏,往往意味着藏品进入了某种历史序列,进入了艺术殿堂。然而英国V&A博物馆“收藏当下”的理念值得思考。

V&A博物馆起源于“日不落帝国”时代的缔造者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全世界以“应用以及装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上至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中世纪宗教艺术品,下至当代服装、建筑、平面设计等,无所不包。

今天,V&A博物馆已名列“年参观人数200万以上的世界16个最大的博物馆”之列。而在全球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上,V&A博物馆的馆藏超过460万件,目前位居世界第一。

2015年,V&A博物馆推出新开的“快速反应收藏”展馆,其中展出的十余件作品看似粗糙普通,但都与重要的社会事件相关。如一条由孟加拉国制造的、英国平价时尚品牌Primark的松身裤,展示这条裤子不是用来代表当下的流行时尚,而旨在提供一幅全球供应链和服装生产环境的宏观图景。

策展人基兰·郎对“快速反应”策略做出解释:“一旦某件物品具有新闻价值,能反映快速变化的全球性事件如何影响社会,V&A博物馆就会立即将其收入该展馆中。”据了解,这一策展方式与以往设计类和工业产品展览的策展方式截然不同,V&A博物馆也是全球第一家采用该策略的大型博物馆。

收藏当下,是为未来收藏过去。当下中国社会正面临剧烈的变化,如何为未来留下今天的时代样本,或可成为博物馆、美术馆从业者探讨的议题。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