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岭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征文比赛”揭晓,《南音》获特等奖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陈宇
3月24日,“感受岭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征文比赛”结果揭晓。此次共评出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暨南大学朱霄的《南音》获特等奖。
征文比赛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中心、花城出版社承办,《花城》杂志、《随笔》杂志、《香港文学》杂志和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经过两个多月的角逐,最终决出18篇优胜作品。
厚重的传统文化,亲切的市井日常,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莘莘学子,用他们手中的笔,勾勒出他们心目中的岭南,诉尽岭南的风土人情与烟火气息,描绘出令人欣喜的“岭南画卷”。
大赛终评委评价获胜者的作品中既有精巧的结构、宏大的布局,也有典型的人物,让人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的未来。
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造就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更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精神财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要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而厚植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认同感,更需要从青少年抓起。不断加深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强化共同的文化记忆,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019年,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花城出版社承办了首届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文学征文比赛,目的就是用文学抒写三地年轻人共通的青春梦想,搭建沟通三地青年情感的心灵之桥。
而此次,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继续举办的“感受岭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征文比赛”,就是要以岭南文化作为桥梁,以征文比赛作为引子,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让三地高校学子交往交流、交心交融。
只有不断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持续丰富岭南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增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文化相通的价值认同感,才能进一步推动三地文化的交融与共振,令不管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人,还是远离家乡打算扎根这片土壤的新岭南人,都能从“此心安处是吾乡”生发“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由衷感叹。
颁奖礼后,花城出版社主办的被称为纯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花旦”的《花城》杂志,和备享“北有《读书》南有《随笔》”之誉的《随笔》杂志,分别派出资深的编辑,融入到学生之中,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创作接龙对抗赛。
这次全程充满未知性和趣味性,且必须协力达成的创作接龙体验,打破了大家对文学创作都是严肃而孤独的认知。
【获奖名单】
特等奖:
《南音》 暨南大学 朱霄
一等奖:
《离枝》 暨南大学 陈李涵
《品城记——妈阁这座城》 澳门大学 陈昊辉
二等奖:
《岭南可园》 暨南大学 钟耀祖
《最忆老香洲》 澳门大学 王芷若
《客家菜》 澳门科技大学 李卓惟
《俯仰之间》 澳门大学 呂翊
《香港的冬天》 香港公开大学 呂照君
三等奖:
《老火靓汤》 广东财经大学 罗婕
《肠粉王》 广州华商学院 龚洁婷
《乡音无改》 暨南大学 黄震
《风物美·人情美·家国情怀美 ——品粤剧札记》 华南师范大学 易文杰
《麒麟踏雾来》 暨南大学 付淇琳
《荔枝佬》 广州华商学院 蔡淑美
《古祠流芳,余韵绵长》 暨南大学
李霜如《走向岭南》 澳门科技大学 许潆淇
《听朝去饮茶》 暨南大学 林萍
《吉光片羽》 澳门大学 杨宇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