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文化

范仲淹念书时 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开周 发表时间:2019-10-11 10:07
分享到

范仲淹念书时 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村童闹学图》 仇英

范仲淹

◎李开周

前段时间有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一个月要花多少生活费,才算正常标准呢?有人说,至少两千;有人说,一千元足够了;还有人说,在消费比较高的一线城市读书,每月三千都得勒紧腰带。

今天我们把这个话题往前延伸一下,延伸到千年以前的宋朝,看看宋朝的学生一个月能花多少钱。

宋朝没有中学,上完小学就上大学

要想知道宋朝学生的生活费,首先必须搞清楚宋朝都有哪些学校,因为学校不一样,花钱的地方也不一样。

我们来给宋朝学校分分类。

按照就读年龄和教育程度划分,宋朝的学校可以分成小学和大学。在宋朝,正常标准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主要学基础知识,例如认字,练字,学习《三字经》(成书于宋朝)、《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千家诗》(成书于宋朝)、《千字文》(成书于南北朝)等启蒙读物,接触《论语》、《孟子》、《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附带学一些诗词韵律和计算技能;到了大学,开始深入学习儒家经典。

有小学,有大学,那中学哪去了呢?对不起,宋朝没有中学。事实上,整个古代中国都没有中学,人们读完小学,就直接读大学。

因为没有中学,所以小学的就读时间就变得很长,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几年。因为小学就读时间长,所以宋朝的小学生年龄差别就很大。宋徽宗在位时,首都开封国立小学共有一千名学生,年龄最小的才六岁,年龄最大的竟然有三十三岁。为什么会有三十多岁的小学生呢?一是因为有的学生入学很晚,十几岁才上小学;二是因为有的学生程度太差,学十几年还不能学完基础知识;三是因为当时的小学生并不仅仅是小学生,还包括很多相当于中学生的“小学生”。

如果按照出资人来划分,宋朝学校又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是政府办的,政府出资(也接受私人捐赠),非常正规,有严格的经费预算和指标限制,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私学是民间办的,私人出资(某些私学会得到官府补贴),包括学界大佬和退休官员创办的书院,包括地方士绅创办的义学,包括有钱之家内部搞的家塾,也包括在城市和乡村里星星点点的私塾。

按照行政等级划分,官学还可以细分成直属于朝廷的太学、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各府管辖的府学、各州管辖的州学、各县管辖的县学。

跟现在比,宋朝官学的规模很小。宋徽宗在位时,拼命扩大官学的规模,把全国二十四个省级行政辖区(当时叫做“路”)的府学、州学、县学统统加起来,再算上等级最高的太学,拥有学籍的学生总共才十六万七千六百二十二人,而且这是宋朝官学的巅峰时期,此后全国官学的在籍学生数量始终在十万人以下。

我为什么强调“在籍学生数量”呢?因为宋朝官学里还有一大批学生是没有学籍的。没错,他们在太学、府学、州学、县学里读书,但是并没有被官府统计在册。因为没有被官府统计在册,所以他们享受不到官府的补贴,他们是真正的自费生,平均开支自然要比在籍学生多一些。

千古名臣范仲淹,当年曾是自费生

比如说,范仲淹年轻时就是一个自费生。

范仲淹两岁丧父,他母亲带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有钱人家。两岁大的孩子,当然没有记忆,他在朱家长大,在朱家的家塾里读书,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朱家的子孙。直到二十岁那年,他劝朱家的两个同辈兄弟不要铺张浪费,人家非但不听,还嘲笑他:“吾自用朱家钱,何预汝事?”(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俺们花的是俺朱家的钱,跟你这个外姓有啥关系?听闻此言,范仲淹大惊,开始调查自己的身世,才知道他不姓朱,而是姓范。

知道了身世以后,范仲淹不齿于寄人篱下,背上书箱离家出走。他母亲跑出来追他,他说:“母亲不要担心,儿子可以自立,等儿子金榜题名那天,再回来接您。”

然后范仲淹单枪匹马来到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凭借优异成绩考进应天府的府学。那一年,他二十三岁。

范仲淹在商丘官学昼夜苦读,学到打瞌睡,就用冰冷的井水来提神。他脱离了朱家的供养,断绝了经济来源,所以衣食拮据,生活上十分节俭。根据宋人笔记《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自做自吃,一天只吃两顿饭:每天睡前熬一锅粥,第二天早上,粥会凝结,他切成四块,用布包起来,带到应天府学,上午吃两块,傍晚再吃两块。冷粥寡淡无味,他只能用咸菜疙瘩下饭,天天如此。

二十六岁那年,范仲淹得到应天府学的推荐,进京参加礼部考试,顺利通过;第二年又参加殿试,金榜题名;第三年参加“铨试”,也就是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再次通过;二十九岁那年,他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被派到安徽亳州做官,将母亲接到了任上。

后来范仲淹当上大官,用积攒的俸禄在祖籍苏州买下几千亩地,为苏州范氏家族创办了一所义学,让所有该入学的范家子弟都能免费入学。

范仲淹的故事非常励志,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年他在应天府学读书时,完全是自力更生解决伙食问题的。按照宋朝的教育制度,府学里的在籍学生除了学费全免,还能享受免费伙食,甚至还有“灯油钱”、“薪炭钱”之类的生活补贴。如果过日子节俭一些,不但不用花自己的钱,甚至还能把一部分补贴省下来寄给家里人。可是范仲淹呢?每天两顿饭,自做自吃,过着冷粥就咸菜的艰苦日子,为啥?因为他没有学籍,因为他是一个自费生,享受不到免费伙食,领不到生活补贴。

《宋史》里描写过官学里的自费生现象:“有司拘以定额,士游学校不被教养于学者,尚多有之。”有关部门受指标限制,学生数量一满,就不再给新来的学生注册学籍了,所以就有很多自费在官学就读的学生。

宋朝官学的学籍指标很少,还拿宋徽宗在位时举例,每个县只能有一所县学,每所县学的学生定额是三十人到五十人;每个府也只办一所府学,每所府学的学生定额是一百人到一百五十人。超过这些定额,只能自费。

那为什么不多办一些官学,多预留一些定额呢?原因很简单:办学需要花钱,养学生需要花钱,宋朝官府财力有限,能在全国范围内养十几万公办学校的学生,已经很不易了。

穷学生几百文能吃饱,富学生几万文不够花

现在我们来估算一下,范仲淹这个自费生在应天府学就读时能花多少生活费。

前面说过,范仲淹每天只吃两顿冷粥,用咸菜疙瘩下饭。那时候,他二十岁挂零,正是能吃的时候,按照宋朝成年男子的正常饭量,每天大约要吃掉两升米,把咸菜算进去,总共相当于三升米。

北宋中叶正常年份,一升米售价三文钱,三升米就是九文钱,一个月三十天,吃饭这方面的开支总共不到三百文。拙著《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的经济生活》考证过北宋中叶铜钱的综合购买力,一文钱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八毛,三百文就是两百多元。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开销的话,范仲淹每月生活费最多两三百元就够了。

当然,范仲淹除了吃饭,还要穿衣、看病、购买纸笔。这些开支过于琐碎,很难统计,不过我们可以间接推算。查宋神宗在位时建康(今南京市)府学的补贴标准,每名“上舍生”(在籍学生当中成绩最优异的)每月可以领到三百文的生活补贴,每名“内舍生”(在籍学生当中成绩中等的)每月可以领到两百文的生活补贴。如果范仲淹想按“内舍生”的标准去生活,只需要在每月两百多文的饮食开销之外再加上两百文钱,总共也就是四百多文而已,折合人民币大约四百块钱。

如果是家境富裕、生活奢侈的学生呢?那开销就大了去了。南宋中叶,一个名叫罗大经的学生进太学读书,发现一些太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嫌公共食堂的饭菜不好吃,自己花钱请厨子,偶尔还去外面酒楼聚餐:“亭榭帘幙,竞为靡丽,每一会饮,黄白错落。”房间布置得非常豪华,宴席上用的都是金银器皿。

南宋中叶通行纸币,通货膨胀现象严重,一顿上好的宴席就要花几百贯,也就是几十万文。按照综合购买力折成人民币,即使以一贯纸币只等于人民币十块钱估算,聚餐一次也要造掉几千块钱。

宋朝斥资兴办官学,是为了培养人才,不是为了培养只会花钱的废物,所以太学和府学里都有频繁的考试。每月一小考,每季一大考,每年一终考,以成绩划分等级,成绩好的学生成为“上舍生”,成绩差的学生成为“外舍生”,成绩中等的学生成为“内舍生”。上舍生和内舍生的补贴高,外舍生的补贴低,甚至不给补贴。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范仲淹学习那么刻苦,考试成绩必定优异,他刚进应天府学时确实是自费生,可是他每次考试都得优等,府学领导也许会高看一眼,破例给他注册学籍,让他得以享受上舍生或者内舍生的生活补贴。

之所以这么推想,有两个理由:

第一,范仲淹在应天府学读了好几年书,如果没有生活补贴,每天都是两顿冷粥就咸菜,肠胃肯定受不了;

第二,范仲淹最后是被府学领导推荐到京师参加礼部考试的,如果他最后没有注册学籍,不太可能得到被推荐的机会。

编辑:Giabun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紧跟秋的脚步 沉醉于南方童话世界

  • 佛山推出“打卡”新目的地 2019-10-10
  • 错峰出游逃离人潮浸入式体验夏威夷自然之美 2019-10-10
  • 记者手记 2019-10-10
  • 何谓全域旅游? 2019-10-09
  • 游水乡番禺、侨乡台山 2019-10-09
  • 深圳市罗湖区酒店闪耀之星:万丽酒店品牌正式亮相鹏城 2019-10-08
  • 佛罗里达州旅游局上线全新中文网站 2019-10-08
  • 邀你贵州过苗年 2019-09-30

体验本田SPORT HYBRID e+:性能和性价的完美平衡

  • 雷克萨斯NX 300特别版官图发布 2019-10-08
  • 迈凯轮720S特别版官图发布 仅限量15辆 2019-10-08
  • 荣威RX5 eMAX开启全国预订 预售价21-24万元 2019-10-08
  • 思皓E20X正式公布售价 12.8万-13.8万 2019-09-29
  • 细节决定成败:全新一代传祺GA6对标合资品牌同档车型 2019-09-29
  • 长安CS75PLUS登陆华南 售价10.69万元起 2019-09-23
  • 售11.99万元 全新宋MAX新增1.5TI自动智联睿动型越享版 2019-09-16
  • 全新一代路虎Defender亮相 新增全新涉水模式 2019-09-11

Galaxy旗舰均中招!三星证实发现20多处安全漏洞

  • 苹果手机又翻车?疯狂弹窗显示iTunes Store无法购买 2019-10-10
  • 二马当先!2019胡润百富榜发布:马云蝉联榜首,马化腾第二 2019-10-10
  • 那么多5G手机,谁的性能最强?安兔兔9月手机性能榜发布 2019-10-10
  • 继华为后,美商务部再将8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2019-10-09
  • 罗永浩向老同事道歉后再发声:我才是他们的“前东家” 2019-10-09
  • 李彦宏卸任百度云执行董事,百度回应:不涉及管理层变化 2019-10-08
  • 淘宝回应下架火箭队商品:涉及主权问题没有讨价还价余地 2019-10-08
  • 苹果封杀非认证无线快充,华为小米等7.5W无线充受影响 2019-10-08

《马可·波罗》“回故乡”,广州原创走向世界

  • 更透明、更安全! 英媒:《蒙娜丽莎》获新“护甲” 2019-10-11
  • 从文学巅峰到改编成电影,文学圈多有不如意者 2019-10-11
  • 范仲淹念书时 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2019-10-11
  • 纪实节目《功夫学徒》: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功夫” 2019-10-11
  • 《八百里高寒》将修铁路故事搬上舞台 2019-10-10
  • “中国巧嫂”剪出冬奥吉祥物 2019-10-10
  • 埃及翻译家雅拉·艾尔密苏里:我从文学里读懂中国 2019-10-10
  • 中国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10-10

吃吃吃!酥脆酱香的肉夹馍 引吃货们PK

  • 金秋吃蟹 这样吃才健康 2019-09-24
  • 一年一度鲱鱼节来袭 就问你敢不敢吃? 2019-07-01
  • 初夏五月 白芦笋相伴 2019-05-16
  • 又到海鲜季 不这么吃就白瞎了! 2019-05-06
  • 春日食游 鲜味先行 2019-04-12
  • 草头、香椿、螺蛳“抱团”上市 春天在南京菜中萌发 2019-04-10
  • 又到一年刀鱼季! 2019-03-15
  • 节后消脂润肠 试试黑木耳粟米清脂汤 2019-02-19
金羊图库
  • “好奇”号火星车发现火星曾存在盐水湖
  • 庐山秋色美
  •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闭幕式在京举行
  • 食品科技公司在太空使用3D打印技术培育人造肉
  • 越南网红店要关门 离铁轨仅1米边喝咖啡边看火车
  • 北极超级游艇外形似冰山 配备天文台和游泳池
  • 土耳其向叙利亚发起军事行动 大批叙民众逃离家园
  • 法国向印度交付首架“阵风”战机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刘鹤分别会见国际组织负责人和美国工商界代表
2019-10-10 21:52:50
无锡高架桥发生垮塌 江苏消防总队启动应急预案
2019-10-10 21:05:06
增天高速有望年内开建!增城—天河,30分钟可达!
2019-10-10 19:32:27
想试“头啖汤”注意啦!梅汕高铁首日班车车票已开售
2019-10-10 19:32:27
设立“养机场”、建设少年心声电话亭……少代会小代表提案发布啦
2019-10-10 19:32:27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范仲淹念书时 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开周  2019-10-11
看看宋朝的学生一个月能花多少钱。

范仲淹念书时 每月有多少生活费?

《村童闹学图》 仇英

范仲淹

◎李开周

前段时间有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一个月要花多少生活费,才算正常标准呢?有人说,至少两千;有人说,一千元足够了;还有人说,在消费比较高的一线城市读书,每月三千都得勒紧腰带。

今天我们把这个话题往前延伸一下,延伸到千年以前的宋朝,看看宋朝的学生一个月能花多少钱。

宋朝没有中学,上完小学就上大学

要想知道宋朝学生的生活费,首先必须搞清楚宋朝都有哪些学校,因为学校不一样,花钱的地方也不一样。

我们来给宋朝学校分分类。

按照就读年龄和教育程度划分,宋朝的学校可以分成小学和大学。在宋朝,正常标准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主要学基础知识,例如认字,练字,学习《三字经》(成书于宋朝)、《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千家诗》(成书于宋朝)、《千字文》(成书于南北朝)等启蒙读物,接触《论语》、《孟子》、《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附带学一些诗词韵律和计算技能;到了大学,开始深入学习儒家经典。

有小学,有大学,那中学哪去了呢?对不起,宋朝没有中学。事实上,整个古代中国都没有中学,人们读完小学,就直接读大学。

因为没有中学,所以小学的就读时间就变得很长,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几年。因为小学就读时间长,所以宋朝的小学生年龄差别就很大。宋徽宗在位时,首都开封国立小学共有一千名学生,年龄最小的才六岁,年龄最大的竟然有三十三岁。为什么会有三十多岁的小学生呢?一是因为有的学生入学很晚,十几岁才上小学;二是因为有的学生程度太差,学十几年还不能学完基础知识;三是因为当时的小学生并不仅仅是小学生,还包括很多相当于中学生的“小学生”。

如果按照出资人来划分,宋朝学校又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是政府办的,政府出资(也接受私人捐赠),非常正规,有严格的经费预算和指标限制,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私学是民间办的,私人出资(某些私学会得到官府补贴),包括学界大佬和退休官员创办的书院,包括地方士绅创办的义学,包括有钱之家内部搞的家塾,也包括在城市和乡村里星星点点的私塾。

按照行政等级划分,官学还可以细分成直属于朝廷的太学、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各府管辖的府学、各州管辖的州学、各县管辖的县学。

跟现在比,宋朝官学的规模很小。宋徽宗在位时,拼命扩大官学的规模,把全国二十四个省级行政辖区(当时叫做“路”)的府学、州学、县学统统加起来,再算上等级最高的太学,拥有学籍的学生总共才十六万七千六百二十二人,而且这是宋朝官学的巅峰时期,此后全国官学的在籍学生数量始终在十万人以下。

我为什么强调“在籍学生数量”呢?因为宋朝官学里还有一大批学生是没有学籍的。没错,他们在太学、府学、州学、县学里读书,但是并没有被官府统计在册。因为没有被官府统计在册,所以他们享受不到官府的补贴,他们是真正的自费生,平均开支自然要比在籍学生多一些。

千古名臣范仲淹,当年曾是自费生

比如说,范仲淹年轻时就是一个自费生。

范仲淹两岁丧父,他母亲带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有钱人家。两岁大的孩子,当然没有记忆,他在朱家长大,在朱家的家塾里读书,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朱家的子孙。直到二十岁那年,他劝朱家的两个同辈兄弟不要铺张浪费,人家非但不听,还嘲笑他:“吾自用朱家钱,何预汝事?”(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俺们花的是俺朱家的钱,跟你这个外姓有啥关系?听闻此言,范仲淹大惊,开始调查自己的身世,才知道他不姓朱,而是姓范。

知道了身世以后,范仲淹不齿于寄人篱下,背上书箱离家出走。他母亲跑出来追他,他说:“母亲不要担心,儿子可以自立,等儿子金榜题名那天,再回来接您。”

然后范仲淹单枪匹马来到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凭借优异成绩考进应天府的府学。那一年,他二十三岁。

范仲淹在商丘官学昼夜苦读,学到打瞌睡,就用冰冷的井水来提神。他脱离了朱家的供养,断绝了经济来源,所以衣食拮据,生活上十分节俭。根据宋人笔记《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自做自吃,一天只吃两顿饭:每天睡前熬一锅粥,第二天早上,粥会凝结,他切成四块,用布包起来,带到应天府学,上午吃两块,傍晚再吃两块。冷粥寡淡无味,他只能用咸菜疙瘩下饭,天天如此。

二十六岁那年,范仲淹得到应天府学的推荐,进京参加礼部考试,顺利通过;第二年又参加殿试,金榜题名;第三年参加“铨试”,也就是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再次通过;二十九岁那年,他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被派到安徽亳州做官,将母亲接到了任上。

后来范仲淹当上大官,用积攒的俸禄在祖籍苏州买下几千亩地,为苏州范氏家族创办了一所义学,让所有该入学的范家子弟都能免费入学。

范仲淹的故事非常励志,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年他在应天府学读书时,完全是自力更生解决伙食问题的。按照宋朝的教育制度,府学里的在籍学生除了学费全免,还能享受免费伙食,甚至还有“灯油钱”、“薪炭钱”之类的生活补贴。如果过日子节俭一些,不但不用花自己的钱,甚至还能把一部分补贴省下来寄给家里人。可是范仲淹呢?每天两顿饭,自做自吃,过着冷粥就咸菜的艰苦日子,为啥?因为他没有学籍,因为他是一个自费生,享受不到免费伙食,领不到生活补贴。

《宋史》里描写过官学里的自费生现象:“有司拘以定额,士游学校不被教养于学者,尚多有之。”有关部门受指标限制,学生数量一满,就不再给新来的学生注册学籍了,所以就有很多自费在官学就读的学生。

宋朝官学的学籍指标很少,还拿宋徽宗在位时举例,每个县只能有一所县学,每所县学的学生定额是三十人到五十人;每个府也只办一所府学,每所府学的学生定额是一百人到一百五十人。超过这些定额,只能自费。

那为什么不多办一些官学,多预留一些定额呢?原因很简单:办学需要花钱,养学生需要花钱,宋朝官府财力有限,能在全国范围内养十几万公办学校的学生,已经很不易了。

穷学生几百文能吃饱,富学生几万文不够花

现在我们来估算一下,范仲淹这个自费生在应天府学就读时能花多少生活费。

前面说过,范仲淹每天只吃两顿冷粥,用咸菜疙瘩下饭。那时候,他二十岁挂零,正是能吃的时候,按照宋朝成年男子的正常饭量,每天大约要吃掉两升米,把咸菜算进去,总共相当于三升米。

北宋中叶正常年份,一升米售价三文钱,三升米就是九文钱,一个月三十天,吃饭这方面的开支总共不到三百文。拙著《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的经济生活》考证过北宋中叶铜钱的综合购买力,一文钱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八毛,三百文就是两百多元。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开销的话,范仲淹每月生活费最多两三百元就够了。

当然,范仲淹除了吃饭,还要穿衣、看病、购买纸笔。这些开支过于琐碎,很难统计,不过我们可以间接推算。查宋神宗在位时建康(今南京市)府学的补贴标准,每名“上舍生”(在籍学生当中成绩最优异的)每月可以领到三百文的生活补贴,每名“内舍生”(在籍学生当中成绩中等的)每月可以领到两百文的生活补贴。如果范仲淹想按“内舍生”的标准去生活,只需要在每月两百多文的饮食开销之外再加上两百文钱,总共也就是四百多文而已,折合人民币大约四百块钱。

如果是家境富裕、生活奢侈的学生呢?那开销就大了去了。南宋中叶,一个名叫罗大经的学生进太学读书,发现一些太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嫌公共食堂的饭菜不好吃,自己花钱请厨子,偶尔还去外面酒楼聚餐:“亭榭帘幙,竞为靡丽,每一会饮,黄白错落。”房间布置得非常豪华,宴席上用的都是金银器皿。

南宋中叶通行纸币,通货膨胀现象严重,一顿上好的宴席就要花几百贯,也就是几十万文。按照综合购买力折成人民币,即使以一贯纸币只等于人民币十块钱估算,聚餐一次也要造掉几千块钱。

宋朝斥资兴办官学,是为了培养人才,不是为了培养只会花钱的废物,所以太学和府学里都有频繁的考试。每月一小考,每季一大考,每年一终考,以成绩划分等级,成绩好的学生成为“上舍生”,成绩差的学生成为“外舍生”,成绩中等的学生成为“内舍生”。上舍生和内舍生的补贴高,外舍生的补贴低,甚至不给补贴。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范仲淹学习那么刻苦,考试成绩必定优异,他刚进应天府学时确实是自费生,可是他每次考试都得优等,府学领导也许会高看一眼,破例给他注册学籍,让他得以享受上舍生或者内舍生的生活补贴。

之所以这么推想,有两个理由:

第一,范仲淹在应天府学读了好几年书,如果没有生活补贴,每天都是两顿冷粥就咸菜,肠胃肯定受不了;

第二,范仲淹最后是被府学领导推荐到京师参加礼部考试的,如果他最后没有注册学籍,不太可能得到被推荐的机会。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国庆听习语,奋斗再出发!
19:24
习近平将出访两邻国 亮点看点都在这!
19:24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09:12
大专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等十类人才可申请入户东莞
10:11
广州番禺五村共建红木小镇 打造红木商业步行街
09:59
蹲下身子听民情 广东廉江“板凳讲座”讲出百姓心里话
09:59
广州海关退运220余吨“洋垃圾” 主要是废电子产品等
10:12
餐企配送猪手粒检测不合格 被判罚销售额十倍的赔偿金
10:15
前夫1元偷偷转让15%股权给情人 法院判决协议无效
10:16
深圳拟规定超14天无人领养流浪犬可实行安乐死
10:17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